孤寂如雲 發表於 2012-12-27 09:54:30

日本2012眾議院選舉資料



2012日本眾議院選舉系列圖片

日本12月16日舉行眾議院大選,又稱為「總選舉」。參選的12個政黨角逐眾議院480個議席。周日的大選很可能使日本產生六年來的第七位首相。

儘管日本民眾對該國經濟和外交現狀不滿,但上次大選中謀求變革的選民預計這次大選中會不情願的選擇熟悉的保守派。
據日本各大傳媒和主流輿論的預測,執政的民主黨可能在12月16日的選舉中敗北,目前最可能勝出是二戰後曾長期執政的自民黨。


選舉基本情況

日本實行的是議會民主制。首相和內閣主要成員均為議員。

日本國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構,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與參議院相較,眾議院擁有更多權力並決定首相任命。兩院決議中,眾院決議優先。

眾議院設480個議席。眾議員任期4年,其中300名議員經小選舉區選舉選出。小選舉區選舉,每區選出一名議員。得票最多且得票數佔總票數六分之一以上的候選人當選。另外180名議員由全日本劃分的11個大選區以比例代表制選舉選出。

參議院有242位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參議院的二分之一。參議院選舉又稱為「通常選舉」。

日本人口1.278億,選民1.04億,法定選舉年齡為20歲。


此次大選背景

日本上一次舉行大選是在2009年9月,當時民主黨歷史性地擊敗自民黨,控制了眾議院大多數議席,實現了日本自1953年以來的首次政權更迭。

但過去三年多來,民主黨已經先後三次更換首相,首任首相鳩山由紀夫只執政了266天,就因為沖繩島美軍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處理不當而被迫在2010年6月請辭。而他的繼任人菅直人也在2011年8月辭任,由現任首相野田佳彥接棒。

在2010年7月的國會參議院選舉中,民主黨慘敗、成為參議院少數派。這使得民主黨政權單條腿走路,各項法案受阻、執政不暢順至今。

首相野田佳彥為了爭取在野黨自民黨和公明黨在國會合作、響應自民黨解散眾議院的要求,在眾議院議員任期明年屆滿前,提早8個月舉行這次大選。

日本中央選舉管理會12月4日發佈了第46屆國會眾議院總選舉公告,眾院選戰正式拉開帷幕。來自12個政黨的約1500名候選人角逐480個眾院議席。本次選舉是日本歷年來參選政黨數最多的一次。


選舉主要議題

這次競選主要爭議的純內政三大要點是稅制改革、核能政策和自由貿易。

兩個牽涉外交的議題是與中日關係有關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與日美軍事同盟有關的集團自衛權問題。


參選主要政黨及其領導人

日本自民黨
日本自民黨是日本最大的在野黨。自民黨總裁為今年58歲的安倍晉三。
如自民黨選舉獲勝,安倍晉三將二度出任日本首相。他曾於2006-2007年擔任首相。2007年9月以「健康原因」突然請辭。
安倍晉三主張放寬和平憲法對該國軍力建設的限制,以使日本在全球舞台成為更重要的安全力量。
日本自民黨在最新競選綱領中提出修改憲法,將自衛隊更名為「國防軍」的主張。
自民黨稱如果上台,將加強自衛隊以及海上保安廳,以加強對中日間存在爭議的釣魚島的控制。

日本民主黨
日本目前執政黨。民主黨黨魁為55歲的現任首相野田佳彥。
野田佳彥曾任日本財務大臣。他是財政重建派,主張到2015年將5%的消費稅率翻倍以減少政府債務。
野田佳彥把自己認作務實的中間派,試圖遠離意識形態政策主張。
然而其政府將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國有化的決定引爆了中國激烈的反日情緒。

日本維新會
創始人為日本大阪市長橋下徹。目前該黨首腦為80歲的日本民族主義者石原慎太郎。
石原慎太郎在辭去東京都知事後先是自組政黨太陽黨,後帥其政黨併入橋下徹的日本維新會。
無論是在移民問題、同性戀或中國以及美國問題上,石原慎太郎的強硬觀點日本國內外著名。
他主張要重寫「醜惡的」日本和平憲法。其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的計劃令日中關係降至冰點。
維新會創始人橋下與石原是不同性質、時代的民族主義者。
43歲的橋下出生黑社會家庭、本人歷盡艱辛,與大學時寫小說《太陽的季節》就獲獎、並靠這一老本吃了半世紀的80歲石原不同路,橋下還有民粹思想。
兩人的政策主張也並非石原說「求大同存小異」,而是大異明顯。例如從不妥協的石原並沒緩和擁護核電的主張,公開發言都與維新會反核電政策矛盾,讓民眾看出維新會「一山二虎」的破綻。
日本維新會的地盤是大阪。

其他黨派
BBC中文網在東京的特約記者說,參與這次競選的主要12黨中,左派社民黨、共產黨的形勢都不妙,只有背景是宗教法人創價學會的公明黨能保持宗教組織鐵票。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與中國深交幾十年,公明黨是現在日本唯一親中卻也沒危機的政黨。
新黨改革、新黨日本現只有一兩名國會議員、沒黨員,與國民新黨現有5名國會議員、新黨大地有1名參議員、9名地方議員的前景都差不多,一般預計大選後或被淘汰、或被吞併。

BBC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2012眾議院選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