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爭議燃維基百科中日大戰
中日兩國就釣魚島主權問題不斷隔空交火,但原來民間早已唇槍舌劍,打得不可開交。美國《外交政策》發表文章,指釣島爭議早已暗地延燒至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親華和親日的編輯各不相讓,就釣島和其相關爭論的英文頁面互相修改,堪稱一場「編輯戰爭」。雖然釣島主權爭議早於1970年代已經出現,但一度在政治世界沉寂下來,因此維基百科初期的釣魚島欄目並未受到編輯的重點關注。政治研究者亨特(Pete Hunt)在《外交政策》文章上指出,「釣魚島」的維基英文介紹頁面最初於2003年面世,當時只有短短300字,並以台灣稱呼「釣魚台」(Diaoyutai)作為頁面標題。
英文稱「尖閣」中文叫釣魚島
但去到2010年1月,頁面的字數已暴增至逾4000字,並有43個不同的註腳。雖然文章強調島嶼的擁有權有爭議,但頁面已改以日本的「Senkaku Islands」(尖閣諸島)取代「Diaoyutai」作為頁面標題,而且引用的地理信息多來自日本地圖。至去年9月中國漁船成功登島、在釣島海域與日方巡邏船碰撞後,相關討論頁面收到的編輯信息更爆炸性增長。
亨特指出,這場「編輯戰爭」有3大戰線。首先是最基本的島嶼命名問題:內地稱「釣魚島」,台灣稱「釣魚台」,日本則稱「尖閣諸島」。正如上述,如今維基已將日方命名作為第一指涉名稱,只在內文提及該島亦有其他命名。如今在維基百科以「Diaoyu Islands」或「Diaoyutai」作英文頁面搜索,都會自動導向至以「尖閣諸島」命名的頁面。一名編輯在2009年重新命名該頁面為「釣魚台」,並移除文中開首的日方命名,另一編輯隨即將頁面改回原狀,激起討論頁面中連場罵戰,綿延整個2010年。
中日支持者鬥改內容
其次,釣島的英語維基頁面在釣島主權問題上同樣爭議眾多。隨着該頁面不斷擴展,有關內地、台灣和日本聲稱擁有該島主權的內容開始充斥,令頁面臃腫不堪。最終一名編輯在2010年10月巧妙地另設一個「Senkaku Islands dispute」(釣島爭端)的頁面,來容納新條目和列出爭議時序,但爭執未因此中止,例如頁面上一份將釣島劃為日本領土的聲稱「中國官方地圖」得到《華盛頓郵報》專欄談及後,有編輯便質疑地圖實是偽造。
最後,編輯本人是否足夠中立亦是爭議所在。「以中立立場進行編輯」是維基百科的基本原則,任何有失客觀的新加入文字都可能被另一位編輯所移除。不過,「編輯戰爭」的最新發展,已不止質疑用語或引證中立那麼簡單。編輯用戶本身的國籍都可以成為眾矢之的,例如其辨識名稱使用日文還是中文都可以被引作其本人不夠中立的托詞。有見及此,維基百科甚至要貼出「參與討論守則建議」,以鼓勵用戶在討論頁面有禮貌地對話,有頁面去年更被暫時「鎖上」,以免編輯亂改。
維基百科意外地成為中日釣島爭議的網上戰場,亨特預期這現象短期內不會中止。但他認為維基百科上的「釣魚島」和「釣島爭端」兩個英文頁面,都為相關主權爭議作出不錯的總結,其眾多引證更可作為歷史背景和各方論據的研究參考。他甚至認為這場「編輯戰爭」有其正面意義:「編輯之間的尖酸對質也許醜陋,但這也是信息透明的一種體現。」
明報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