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批溫家寶4萬億計劃
學者:客觀評價 不說假話是進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罕有地對前總理溫家寶於2008年推出的4萬億刺激經濟發展計劃作出批評,指「4萬億投資」的負面效應使人心有餘悸,並引述專家稱,當中部分項目「加劇了經濟結構的扭曲和產能過剩」。有北京學者指出,官方媒體對4萬億計劃敢說真話,也算是一種進步。
指政府干預過多 加劇產能過剩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新增投資不會「撒胡椒麵(粉)」〉為題的報道,引述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稱,下半年將有新一輪投資。報道強調,新一輪投資與4萬億不同,並引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長徐洪才批評說,「當時4萬億投資是應急,有些項目沒有充分論證其可行性和風險性,而且政府行政干預過多,造成了投資效益不太高,有些還加劇了經濟結構的扭曲,加劇了產能過剩。」
徐洪才稱,新一輪投資政府不再大包大攬,其資金只是起引導作用,更多的是把投資機會讓給民間和市場。他指出,新的投資將集中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如中西部鐵路投資、城市基礎設施等,「以上投資是有重點的,有選擇的,不是一哄而上,也不是投向產能過剩和高污染的重工業。」
過去評價正面:助全球經濟復蘇
2008年金融海嘯後,總理溫家寶推出兩年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方案,曾引來各種指摘,包括造成經濟上「國進民退」。但官方媒體此前對該計劃評價正面,溫家寶去年出席天津達沃斯論壇時指出,該措施「避免了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防止現代化進程的大波折,為全球經濟復蘇發揮重要角色」並反駁對該計劃的批評是「不顧事實的歪曲」。但新領導層接班後,就較少提及4萬億計劃。今年以來,內地發生「錢荒」時期,當局堅持不鬆銀根,就被傳媒指是避免重蹈4萬億的覆轍,劃清界線的意味明顯,但如此嚴厲的批判則較罕見。
報道有「清算前朝」之嫌
昨日《人民日報》的報道刊出後,華遠地產老總任志强指出,報道有「清算前朝」的嫌疑。北京大學經濟所常務副所長馮科對本報表示,報道對4萬億方案說的都是客觀評價存在的問題,「不說假話就是進步」。這種討論體現了官方更務實的態度,算不上是批判,「上一屆政府的成員中,也有本屆政府的領導」。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黃衛平表示,新投資與4萬億並不矛盾,更是互補的關係,「前任把長板拉長,現任補短板,但不能說把長板拉長是錯誤的」。他說,在當時的經濟下滑壓力之下,4萬億的出台是必要的,但審批過程的確出了問題,不少原來被篩掉的項目又重新上馬。
明報
地產大亨:經濟方向看三中全會
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强昨日在2013博鰲房地產論壇上表示,搞不懂這一屆政府要幹什麼,他說,「政府的經濟學是沒有用的,最後要看黨的經濟學是什麼,所以一定要等三中全會出來了才知道」。
樊綱:經濟已企穩回升
任志强說,新一屆政府至今還未讓外界清楚「往東還是往西」。他說,3個月以後就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了,三中全會就告訴你會出什麼新的政策,所以很多人把希望寄託在三中全會,希望三中全會能給出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那時候我們才能知道,最終什麼是新一屆政府的經濟學」。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在同一場合表示,中國經濟已開始企穩回升,如果下半年出口能夠繼續溫和增長,全年保持7.5%甚至更高的增速完全有可能。
他認為,對於中國經濟而言,兩位數增長過熱、低於7%就產生通貨緊縮風險,7至8%左右的增速不僅是世界最高的增長,也恰恰是中國正常的增長。
樊綱說,儘管中國正在清理的問題包括產能過剩、銀行壞帳等都很難在短期內解決,但由於房地產、汽車行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表現出穩定增長,總體來看內地經濟已開始企穩回升。
明報
促成高鐵「大躍進」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來襲,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推出「一攬子刺激經濟計劃」,自2009年初至2010年底,先後向市場注入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救市投資,刺激經濟增長。
具體投向是:廉租住房、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約4000億元;農村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3700億元;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投資約1.5萬億元;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投資約1500億元;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建設,投資約2100億元;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投資約3700億元;災後恢復重建,投資約1萬億元。
上述投資最為人詬病的是造成了「國進民退」、加劇了高污染高耗能的產能過剩,而內地高鐵的「大躍進」也是4萬億的產物。
明報
不能把所有問題歸咎於溫總. 27亿咋回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