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遭監控 默克爾怒轟美國
親電奧巴馬交涉 白宮:現在未來沒做【明報專訊】美國政府監控盟友引發的外交風波升級,繼日前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被揭曾錄取法國數千萬通電話後,德國情報機構發現總理默克爾的手機也可能遭美監控。默克爾周三罕有直接致電美國總統奧巴馬交涉,狠批監控「不可接受」,破壞彼此互信。德國昨傳召美國大使討論有關事件,是二戰後首次。
破天荒傳召美大使
德國《明鏡》周刊早前報道稱,他們在獲得美國的文件中發現默克爾的手提電話號碼,顯示美國情報機關可把默克爾的手機列作監控目標,而非只是以截聽其通訊作為廣泛監控計劃的一部分,德國情報機關就相關報道調查,發現可能有其事。
《明鏡》曾獲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Edward Snowden)提供美國監控計劃的資料,據該周刊稱,「德國聯邦情報局和聯邦信息技術安全局經過查證後,顯然找到足夠的合理依據與美國政府對質」。德國公共電視頻道ARD引述消息人士稱,美國當局監聽的是默克爾公務用手機,而非私人手機。
尖銳斥監控破壞互信
暫未知美國如何監控默克爾的手機和取得什麼資料,但默克爾周三親自作外交交涉。其發言人塞伯特(Steffen Seibert)表示,默克爾致電奧巴馬要求解釋,在通話中,她罕有地尖銳責備對方,並對美國遲遲未回應6月爆出的竊聽醜聞表示憤怒。默克爾向奧巴馬表明,「若監控行動屬實,她完全不能接受」,並指這嚴重違反互信,必須立即停止這做法。默克爾又稱,她期望美國能就這類針對德國的監聽做法提供資料,並對德國政府數月前提出的問題作出回覆。
白宮發言人卡尼(Jay Carney)回應稱,奧巴馬已向默克爾保證美國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監聽默克爾的通訊,但他未回應過去有否監聽。白宮稱,美德首腦同意圍繞保障盟友安全和民眾隱私的目標,進一步加強情報合作。
報章質疑冷待德民遭監控
德國傳媒和政圈對默克爾成為監控對象紛表示憤怒,但同時抨擊默克爾政府之前在斯諾登爆料稱德國民眾遭監控時,反應冷淡。《世界報》形容今次監聽事件是「外交炸彈」及「給德國安全部門一記重擊」。該報批評默克爾當初沒有傳召大使抗議NSA大規模監控德國民眾的電郵、電話等通訊,也沒致電奧巴馬抗議,直至自己成為目標後才作出強烈抗議。
默克爾是在48小時內第二名致電奧巴馬抗議美國監控行為的歐洲盟國首腦。法國傳媒本周初揭發NSA曾監聽千萬計法國人電話通訊後,法國總統奧朗德隨即致電奧巴馬表達不滿。協助斯諾登爆料的記者格林沃爾德,已表明還有大量關於美國監控的資料在手,他上周決定與eBay創辦人合作建立新傳媒平台,將來或利用該平台揭露美國監控黑幕。美國官員私下辯稱,監控包括盟友在內的外國政要,是各國普遍做法,奧巴馬本人也可能是這類行動的目標。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1025/-13-3098858/1.html
納粹東德留傷痕 德人聞監控色變
【明報專訊】德國人對納粹「蓋世太保」與前東德秘密警察肆無忌憚入侵個人生活的恐怖行徑記憶猶新,政府監控在當地是敏感議題。美德情報合作緊密,默克爾此前一直以克制態度應對美國監控醜聞,盡力淡化它對美德關係的衝擊,然而傳媒揭發總理也成為監控對象,勢令德國社會對美國的憤怒情緒升溫,驅使默克爾「轉軚」高調向奧巴馬交涉。
默克爾曾稱不擔心美監聽
今年夏天NSA監控計劃在德國引起強烈非議時,默克爾在記者會上被問及,講電話時「會否因來自美國『老大哥』可能在監聽而感到不安」,她斬釘截鐵答稱「不會」。她曾明言,德國「依賴」美國情報機構,並舉例指美方提供的線報助德國在2007年搗破針對德國民眾及駐德美軍的恐襲陰謀。《明鏡》亦曾引述斯諾登形容,NSA與德國情報機關的關係密切得「睡一牀被子」,NSA提供分析工具,助德國聯邦情報局對流經德國的外國數據進行監視。與此同時,斯諾登曝光的美國全球監控密度圖卻顯示,德國是美國其中一個重點監控對象。
斯諾登風波爆發後,奧巴馬曾稱,他若想知道默克爾想法,只需直接致電對方問清楚,毋須透過複雜監控程序。然而在外交層面上,良好私人關係不構成否定監控理由。美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中心(CSIS)科技政策專家路易斯(James Lewis)指出,「歐洲現在根本上由德國管理」,當舉行國際峰會時,美國會想事先知道默克爾政府對國際熱點事務的想法,與諸如伊朗與俄羅斯等美國對頭又維持着什麼樣的關係。
專家:民意逼歐洲對美強硬
默克爾正與左翼社民黨商討籌組聯合政府,社會黨領袖周三警告,若監控默克爾電話的指控屬實,將令美德互信破裂。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問題專家法雷爾(Henry Farrell)認為,默克爾的高調抗議可能只是「做樣」以紓緩內部政治壓力,但德法等國民眾對美國監控的不滿,卻會令默克爾等政治領袖騎虎難下,被迫對美國採取更強硬態度,令歐美之間出現直接對抗。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1025/-13-3098857/1.html
歐洲可以對美強硬?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