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斷續線是怎樣產生的?
中國南海斷續線是在1933年法國佔領南沙九小島、二戰後法國繼續佔領西沙群島和菲律賓企圖把南沙群島並入其國防範圍內的背景下由當時的中國政府劃定的,其目的是維護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並向世界公布中國在南海的管轄範圍。在1951年的《舊金山對日和約》草案中,美英故意不提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為之後的南海領土爭端埋下了禍根。中國南海斷續線,指的是在中國南海地圖上標明的一條U形斷續線,亦稱“U形線”或“九段線”。該線於1947年公布,當時的國際社會並未提出異議,周邊的東南亞國家也從未提出過外交抗議,這等同於默認。之後,許多國家出版的地圖也以此標繪,並注明歸屬中國。然而,自1993年中國台灣“立法院”通過《南海政策綱領》,將斷續線內的水域稱為“歷史性水域”後,這條斷續線開始引起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南海周邊的東南亞國家甚至對斷續線的性質及法律地位提出質疑。為了弄清這條斷續線的歷史面貌,本文擬就其產生的背景、效力與作用作一回顧。
從1933年法國佔領南沙九小島談起
法國政府自1885年將越南占為殖民地之後,一直對中國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懷有侵佔之心。他們除了偽造“歷史事實”,編造所謂“19世紀初期,安南(今越南)嘉隆王與明命王時,均曾出征西沙,現安南既歸法國所有,則西沙群島亦當歸法國所有”的謊言外,還對1909年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准一行前往西沙群島巡視,每到一島即勒石命名,構建木屋,竪起桅杆,掛黃龍國旗,以示屬中國領土的合法性提出質疑。1930年3月,駐河內法國印支總督致法國殖民部的信中寫道:廣東省決定由華南當局出面聲稱他們對西沙群島擁有主權。1909年發生的巡視西沙群島的重大行動,是當時的兩廣總督倡議舉行的一次正式的佔領儀式,現在廣東省政府的聲稱似乎是基於這個儀式。這種佔領對於法國來說,僅是武力的表現,從未得到正式的承認,如果要在法律上生效,只能假設西沙群島在當時是無主地。
對此,當時的中華民國駐法國公使於1932年9月照會法國外交部反駁道:“根據國際法和習慣法,擁有遠離大陸的一個島嶼的主要條件是最先的有效佔領,換言之,是國民最先在那裡定居,從而使其國家擁有這些領土。海南漁民在西沙群島定居,並建造房屋和漁船以供其需要,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前清政府在 1909年確實派出海軍到群島考察,並向世界各國宣告其有效占領,即在永興島升起中國國旗,鳴禮炮21響。法國政府在當時沒有提出抗議。1908年有國際組織建議在西沙群島的一個島上建造燈塔,為的是保護航行,是國際海事的重要事項。隨後中國政府同意,通過海關要求有關的航運公司建造一座燈塔。1930年 4月,氣象會議在香港召開時,參加會議的印支氣象台法國台長布魯宗先生,以及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台長弗羅克神父,向中國代表建議,在西沙群島建立一個氣象台。這些不僅證實國際上承認西沙群島屬於中國,而且連法國本身也承認這一點。”
法國見在西沙群島問題上無縫可鑽,轉而將魔爪伸向南沙群島。1930年,法國炮艦“麥裡休士”(Malicieuse)號就曾擅自到南沙群島的南威島進行“測量”,他們無視島上已有中國漁民居住的事實,秘密插上法國國旗而去。1933年4月,炮艦“阿美羅德”(Alerte)號和測量艦“阿斯德羅拉勃”(Astrolabe)號,由西貢海洋研究所所長薛弗氏率領,遍歷南沙群島詳加“考察”,以示“占領”。法國政府在1930年9月的一份公報上向其他國家宣告,法國已佔領了南沙群島。1933年4月法國還舉行了一場正式的佔領儀式,並在1933年7月26日的官方報紙上公布。同年12月,交趾支那(在越南南部)總督克勞泰默(J. Krautheimer)簽署法令,把南沙群島的這些小島合併到安南的巴地省。其實,當時法國的目的是吞並整個南沙群島,而不僅僅是區區的幾個小島。這一點從1932年3月30日法國國防部給其外交部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你們要求我們一有可能就佔領該群島,但是,這種行動需要在很好的天氣下執行,……,我們將把你們的要求轉達印支海軍司令,請求他們,在他們認為天氣條件最有利時,即安排佔領該群島。”
當時出版的《中國地理新志》列出了法國佔領的小島名稱:1、斯巴拉脫來島,或稱風雨島(Spratly Is. Or Strom Is.),今稱南威島;2、伊脫亞巴島(Itu Aba),今稱太平島;3、開唐巴亞島,或稱安得拿島(Amboyna Cay),今稱安波沙洲;4、北危島東北礁(North Danger North-east Cay),今稱北子島;5、北危島西南礁(North Danger South-west Cay),今稱南子島;6、洛愛太島,或稱南島(Loaita Is. Or South Is.),今稱南鑰島;7、西德歐島,或稱三角島(Thitu Is.),今稱中業島;8、納伊脫島(Nam Yet Is.),今稱鴻庥島;9、西約克島(West York Is.),今稱西月島。
法國佔領南沙九小島事件對當時的民國政府觸動很大,民國政府外交部於1933年8月4日照會法國使館,要求將各島的名稱及經緯度查明見複。法國外交部則通過當時中國駐法大使顧維鈞發來電報,稱“該九島在安南、菲律賓間,均系岩石,當航路之要道,以其險峻,法船常於此遇險,故佔領之,以使建設防險設備,並出圖說明,實與西沙群島毫不相關”。面對如此局勢,民國政府感到有必要出版中國南海疆域的詳細地圖,對疆域內各島礁的中英文地名統一進行審定,因此成立了“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在1934年12月21日舉行的第25次會議上,審定了中國南海各島礁的中英文地名。在1935年1月編印的第一期會刊上,較詳細地羅列了南海的132個島、礁、沙、灘的名稱。1935年4月,該委員會又出版了《中國南海島嶼圖》,確定了中國南海最南的疆域線至北緯 4°,把曾母暗沙標在疆域線之內。這幅地圖1936年被收入由白眉初主編的地圖集——《中華建設新圖》,另名為《海疆南展後之中國全圖》,圖中在南海疆域內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團沙群島,其周圍用國界線標明,以示南海諸島同屬中國版圖。南海諸島最南的國界線標在北緯4°,並將曾母灘標在國界線內。這就是中國地圖上最早出現的南海疆域線,也就是今日中國南海地圖上U形斷續線的雛形。
抗日戰爭後收複西沙、南沙群島
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中國後,強行佔領了南沙群島,並將其改名為“新南群島”,劃歸台灣(當時台灣為日本殖民地)總督管轄。抗戰勝利後,當時的中國政府根據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的規定“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和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於1945年10月25日收複台灣,隨後正式收複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1946年秋,當時的中國政府決定由海軍司令部派兵艦進駐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同時國防部、內政部、空軍總司令部、後勤部等也派代表前往視察,廣東省政府派員前往接收。接收人員分乘“太平”、“永興”、“中建”、“中業”四艦前往。同年11月,由姚汝鈺率領的“永興”、“中建”兩艦抵達西沙群島的主島——永興島,在島上竪起“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碑的正面刻“南海屏藩”四個大字,並鳴炮升旗,以示接收西沙群島工作完成。12月,由林遵率領的“太平”、“中業”兩艦抵達南沙群島的主島,為了紀念“太平”艦接收該島,遂以“太平”為該島命名,並在島的東端立下“南沙群島太平島”的碑石,在碑旁舉行接收和升旗儀式。隨後接收人員又到了中業島、西月島和南威島,分別在島上立碑為證。在太平島設立了南沙群島管理處,隸屬於廣東省政府管轄。
然而,企圖恢復在印支統治的法國和剛從美國統治下獨立的菲律賓,都想對群島實行有效的控制。當投降日軍尚在等候遣返時,法國就趕在中國部隊進駐南海諸島之前,佔領了若干島嶼,並派軍艦經常在南海巡邏。1946年7月,一艘不明國籍的船只侵入南沙群島海域,後因獲悉中國海軍總部決定派軍艦接收西沙、南沙群島的消息,才於數日後自動撤離。10月,又有法國軍艦“切弗魯德”(Chevreud)號侵占南沙群島的南威島和太平島,並在太平島竪立石碑。對中國政府決定收複西沙、南沙群島,法國提出抗議並派軍艦“東京”(Tonkinois)號到西沙群島,當航至永興島時,發現島上已有中國軍隊駐守,於是改航至珊瑚島,並在島上設立了行政中心。菲律賓亦想趁中國未完全接收西沙、南沙群島之機,把南沙群島占為己有。時任菲律賓外長季裡諾於1946年7月23 日聲稱:“中國已因南沙群島之所有權與菲律賓發生爭議,該群島在巴拉望島以西200海里,菲律賓擬將其合併於國防範圍之內。”
在如此綜錯複雜的形勢下,當時的中國政府為了維護南海諸島的主權,及時採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首先,對南海諸島各島群的名稱做了調整,按照諸島在南海海域所處的地理位置,把原來的“團沙群島”改名為“南沙群島”,把原來的“南沙群島”改為“中沙群島”。其次,1947年4月14日由內政部邀請各有關機關派員進行磋商,並做出決定:(1)南海領土範圍最南應至曾母灘,此項範圍抗戰前我國政府、機關、學校及書局出版物,均以此為准,並曾經內政部呈奉有案,仍照原案不變。(2)西沙、南沙群島主權之公布,由內政部命名後,附具圖說,呈請國民政府備案,仍由內政部通告全國周知。在公布前,並由海軍總司令部將各該群島所屬各島,盡可能予以進駐。(3)西沙、南沙群島漁汛瞬屆,前往各群島漁民,由海軍總司令部及廣東省政府予以保護及運輸通訊等便利。第三,為了使確定的南海領土範圍具體化,當時的內政部方域司於1947年印制了《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在南海海域中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並在其四周畫有U形的斷續線,線的最南端標在北緯4°左右。1948年2月,這幅圖被收入由內政部方域司傅角今主編、王錫光等人編繪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中,由商務印書館公開對外發行。這就是在中國南海地圖上正式標出的U形斷續線。
“舊金山和約”與南海斷續線
有關二戰後美英對西沙、南沙群島的處理意見,最近加拿大國際管理改革中心研究員基米.哈拉在《冷戰的亞太邊境:舊金山體系分裂領土》一書中,披露了他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和馬裡蘭帕克學院檔案管理處等地查閱到的由美國國務院準備的幾個和平條約草案。現將其中相關的部分分述如下:
1、在二戰初由美國國務院擬定的文件中,T-324文件“南威島與其他群島(新南群島)”於1943年5月25日草擬,目的是為領土小組委員會的檢查作準備。該文件從地理、戰略考慮、日本佔領歷史、當時的爭議國——日本、法國和中國的聲稱,以及美國的態度等方面來討論這些群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文件就戰後菲律賓對南沙群島的聲稱作了聲明:“新南群島肯定是在1898年12月10日劃定的菲律賓界限之外。”
2、1944年12月19日,在雅爾塔會議之前,遠東分區委員會準備了CAC-301文件“南威島與其他群島(新南群島)”。該文件中涉及的是與上述T-324文件相同的地區。兩個文件都有同一句話:“新南群島是在菲律賓界限之外”,而CAC-301文件在這句話的前面又加上:“美國不為本國,亦不為菲律賓對群島提出聲稱。”
3、定稿於1944年12月的CAC-308文件“西沙群島”,是專門為西沙群島準備的。該文件在審議當時的爭議國——法國與中國(日本從未對西沙群島提出過正式聲稱)的衝突時明確地承認,中國的聲稱在歷史的合法性上占優勢。
從上面列舉的文件中可以看出,美國認為南沙群島肯定是在菲律賓的界限之外的。同時,它也不相信法國的聲稱,認為法國對西沙群島的聲稱軟弱無力。英國對法國在西沙和南沙群島的聲稱也持類似的看法。
然而,在1951年《舊金山對日和約》的最後草擬階段,美英卻應法國的要求,把西沙和南沙群島的處理包括在條約之中,且同意法國將其盟國—— 老撾、柬埔寨和南越都帶到會議上,而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卻沒有被邀請參加會議。1951年8月23日,一封從巴黎發到倫敦外交部的電報寫道:“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盟國出席舊金山會議已有保證,他們將在條約上簽字。在舊金山,戰時因日本佔領應給予的賠償問題將被提出來,法國要捍衛對西沙和南沙群島的權利。”
更嚴重的是,“和約”僅寫了日本放棄對西沙和南沙群島的一切權利,卻沒有明確指出將其歸還中國。這為以後的領土爭議埋下了禍根,使二戰前中國與兩個殖民勢力——日本與法國之間的爭議,轉變成二戰後中國與新獨立的東南亞鄰國之間的爭議。為此,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嚴正聲明,指出:“草案故意規定日本放棄對南威島和西沙群島的一切權利而不提歸還主權問題。實際上,西沙群島和南威島正如整個南沙群島及中沙群島、東沙群島一樣,向為中國領土,在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時雖曾一度淪陷,但日本投降後已為當時中國政府全部接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於此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威島和西沙群島之不可侵犯的主權,不論美英對日和約草案有無規定及如何規定,均不受任何影響。”
儘管美英在草擬“和約”時都知道,無論是戰前的爭議國——法國的聲稱,或者是戰後新的爭議國——菲律賓的聲稱,都是無充分理由的。但是,隨著冷戰的逐步升級和共產主義在亞洲的發展,美國的重要目標變成是,保證不讓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在日本歸還的領土問題上受益。1950年1月,美國在西太平洋宣布的“艾奇遜防線”南端延伸至菲律賓,保證菲律賓的安全已成為美國東南亞政策的主要目標。“對日和約”的領土處理不僅為菲律賓,而且為其他新獨立的南海周邊鄰國提供了在南海參與領土競爭的機會,並以此留下對付中國的潛在“楔子”。 請從本地上載圖片。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