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如雲 發表於 2013-11-11 10:01:35

香港為何做不起本土電商



內地轟轟烈烈的“雙11”網購全民狂歡今日淩晨啟幕。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在香港等華人聚居的地區設立了海外購物分會場。

所以前幾天,當香港姑娘小添在網上和內地的小姐妹聊天,發現閨蜜的購物車裏早已收集了一籮筐的商品時,她也不淡定了,莫名地激動起來,“ 雙11 我也要到海外分會場上去淘淘看。”

香港人為啥要上淘寶海外場呢?難道香港人沒有自己網購平台嗎?

記者了解一番後尋到了答案——香港雖為購物天堂,但平常香港當地似乎並沒有本土電商平台可以讓像小添這樣的消費者來網購。

香港消費者真要網購,一般選擇的是eBay、淘寶、亞馬遜。“其他就是一些團購網站,比如Groupon,團購的東西基本也就是餐飲、電影這類。”小添說,香港的線下零售非常發達,“我在銅鑼灣這裏工作,便利店的密集程度怎麼說呢,你一般只要走幾步,就有一家。”

“總有一間在附近”是香港便利店的廣告語,同時也是香港市民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香港便利店行業布局相當得密,7-ELEVEN、OK便利店、VANGO、屈臣氏等品牌門店在香港各區隨處可見。

從公開的數據來看,如今7-ELEVEN在香港就有900多家,以香港面積約1095平方公里來計算,這個開店密度是非常高的。而近年來,香港商業地產發展迅速,租金一直在飆升,不少行業為節約成本,都將旗下的業務外包,甚至和便利店業合作進行拓展,這也使到香港便利店行業的功能和服務在不斷擴展中。

除了星羅棋布的便利店,各種品牌專賣店也是不時就有促銷打折活動。幾乎每個地鐵站口上去,都有一個購物中心,身邊隨時隨地就可以購物。在這樣的商業格局下,本土電商似乎比較難有切入的空間。

如果日用百貨是受到便利店和購物中心的影響,而無法做起電商的話,那電子類商品又被卡殼在哪裏呢?

“我問過我的香港朋友他們為什麼不太網購,他們說香港電子產品足夠便宜,不需要網購。而且去店裏買更快,更有保障。”杭州小夥毛先生告訴記者,香港人還真沒有網上購買電子商品的習慣,因為地方太小了,直接去實體店看到產品再購買非常方便,電商的突破空間局限性的優勢體現不出來。他曾經在電子市場問過一位商家,對方和他說,他們店家不能在網上報低價,一是渠道不允許,二是同行也非常討厭價格戰,連打電話詢價都是不能報低價的。只有消費者自己在店裏購物,才有可能得到意外的驚喜。

成本高,也是阻礙本土電商快速發展的一大因素。“香港的租金很貴。”這是大家的共識。而如果要做網店,那需要較大的倉庫,租個幾百上千平方米的倉庫,這開銷未免太大。

“不光是香港,小地方電商都做不起來,新加坡也是一樣。”專業人士這麼分析。地方太小了,電商突破空間局限性的優勢體現不出來,開車兩小時可以繞全國一圈了,買東西直接去實體店看了不就完了,“電商這東西得上規模才有利潤。”

此外,讓開網店的人得細細思量的就是物流成本。雖然香港地方小,路程短,但是物流費用很高,便宜的小物品也許並不值得去網購了。而原先香港消費者從內地的網店處網購,拿到手的運費也不便宜。因此香港人口基數小,需求雖然旺盛,但仍不足以支撐電商的運營規模。

雖然發展上遭遇點磕磕絆絆,但電商平台還是挺看好這個市場。“現在有的電商已經在香港推出國際轉運平台,可以省一半運費。”業內人士表示,香港有消費力,這也是一些網購平台看中的原因,但整個市場還需要培育。

錢江晚報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為何做不起本土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