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新年收鈣片 外交太軟引不滿
任武平歲末年初,外交部舉行一年一度的外國駐華記者新年招待會,這也是外交部發言人制度30周年的“生日會”。但“生日會”收到“特殊禮物”——媒體披露,確有人給外交部發言人寄鈣片,意思是外交部在有些問題上表態太“軟”。民眾用無傷大雅的玩笑,表達了強烈的心願:中國外交,該硬還得硬。
曾幾何時,中國外交也不乏硬漢。毛澤東談笑間把美國核彈比作“用來嚇人的一只紙老虎”;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舌戰“十六國”,使美國操縱會議達成朝鮮問題協議的企圖泡湯;陳毅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說“如果美帝國主義決心要把侵略戰爭強加於我們,那就歡迎他們早點來,歡迎他們明天就來”;鄧小平逼退撒切爾夫人,“鐵娘子”摔倒在人民大會堂外······盡管世易時移,時代主題早已不是“鬥爭與革命”,但這些“硬漢外交”的經典片段至今仍讓中國人津津樂道。那是“中國外交1.0版”的時代。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美國率先制裁中國,中國外交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未曾有過的困難局面。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提出“24字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沈著應付、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有所作為。從那時起,中國外交進入“2.0版”的時代,圍繞著“韜光養晦”做文章。對美國,通過經貿合作,巧妙修復關系;對家門口的爭議,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對千里之外的熱點,給予道義上的支持。20年的韜光養晦,為中國贏得了一個和平的、有利於經濟建設的外部環境。
現在,時代的圖景再次改變。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周邊國家開始應對“中國強大的沖擊”,種種外交爭端由此而起。2012年,先有菲律賓制造黃巖島事件,後有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頻頻發難;2013年12月24日,越南教育部下令所有中學停止使用一款中國產地圖軟件,原因是該軟件中的世界地圖上,按照中國主張的“九段線”承認南海、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甚至在俄羅斯,近來也有學者鼓吹,“中國在試圖進入俄羅斯的後院”。對頻繁發生的周邊摩擦,以往所推行的“韜光養晦”策略已難見成效。
與此同時,民意也在悄然改變。長達30年的兩位數經濟增長,內化為中國人“大國國民”的信心與自豪。近年來,對韜光養晦、隱忍迂回的外交舉動,民眾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在下降。網上有個段子,“什麼時候能熬到看人家抗議我們?”說明人們不願只有“韜晦”;2011年,我國調動一切力量,從利比亞撤僑3.6萬人,網絡輿情一片歡欣鼓舞,說明人們更期望看到“有為”。
這種民間期望與高層寄語不謀而合。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一詞之變,卻是重大轉折,被國際社會視為“中國外交3.0版”。
奮發有為,該硬就硬,絕不是逞什麼口舌之快,而是更堅定地捍衛國家利益,主動塑造有利的國家環境。面對南海爭端,我們宣布成立三沙市,管轄西沙、中沙、南沙諸群島;面對日本在東海的挑釁,我們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面對危機不斷的朝鮮半島,我們調整了“三個堅持”的順序,把“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放到了第一位,把“堅持和平穩定”放到了第二位,最後是“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對南亞,我們開始構建“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對中亞,我們提出了“兩個絲綢之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我們絕不會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自種苦果。這些舉措,贏得民眾一片叫好。
在中國傳統的智慧中,“大隱”是為了“大出天下”;在中國外交的脈絡上,“韜光養晦”本就是為了“奮發有為”。中國民眾期待的,是和國家地位相匹配的外交風采:少一些不必要的迂回和隱忍,少一些刻板拘束的聲明和表態,多一些謀定而“大出天下”的果敢堅毅。
環球人物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