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過年不刷微博重視紙質賀卡
2014年中國農歷除夕,很多中國人在邊刷微博邊在電視機前收看“春晚”。春晚的一首“神曲”讓大家不知道該放下手機,還是關上電視。此歌唱道:“現在的你,看著電視機,還拿著手機發著信息”,“不管你是誰,群發的我不回,不是面子的問題,而是懷念一些最真的東西”。“神曲”諷刺了當下不少國人群發祝福短信毫無誠意的現象,也懷念了以前寄送賀卡的美好時光。這首名為《群發的我不回》的歌曲在網上引起廣泛討論。當前,保持寄送紙質賀卡的中國人已經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傾向於通過短信拜年。2012年春節短信量超320億條,2013年春節時,受微信影響,拜年短信數量略有下降。但紙質賀卡依然不受人們青睞。
在日本,雖然近年來受網絡影響,在新年時寄送紙質賀年卡數量有所下降,但絕大多數民眾還是習慣在新年時通過紙質賀年卡表達新年祝福。據日本郵政發布的統計數據,2014年1月1日新年當天送達的賀年卡數量為18.29億,按日本總人口計算平均值的話,人均約為14張;以家庭為單位推測的話,每個家庭寄出的賀年卡大致在50-100張之間。
一般認為,在郵寄物品上粘貼郵票進行郵寄的近代郵政制度起源於1840年的英國。1871年,明治維新後不久,日本就引進了這項制度,最初郵寄路線只限於東京和大阪之間,後來逐漸普及至全國。多年來,日本郵政系統逐步建立起一套高效、完善和人性化的服務系統,日本民眾也養成通過郵局寄送物品的習慣。
在郵政制度建立之前,日本貴族等上層社會人士在新年時就會通過信函互致問候。1873年,也就是郵政制度確立兩年後,日本郵政部門就開始了賀年卡業務。1887年前後,在日本民眾中,通過郵政賀年卡互致新年問候的習慣已經非常普及。由於業務增長迅速,經常出現送達遲緩等問題,郵政部門呼籲民眾在每年12月26日至28日前後寄出,這樣就能保證在1月1日新年當日送達。1949年開始,日本郵政部門開始發行“壓歲賀年卡”,新年後會通過抽簽向被抽中者發獎金(壓歲錢)。
現在,日本的賀年卡由日本郵政部門統一印制,每張賀年卡上都用紅字印有“年賀”的字樣。日本民眾非常重視通過賀年卡溝通感情,同事、同學、朋友、客戶、師生之間,都會寄送賀年卡。賀年卡是烘托新年氣氛的要素之一。一進入12月份,郵局門口就開始了賀年卡的促銷活動。照片沖洗店也開始打出“承印賀年卡”的牌子。多數日本人每年動輒需要寄出數百張賀卡,全部手寫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不少日本人選擇在洗照片的商店印刷賀年卡。這些商店不但可以將祝福的文字和地址印上去,還可以將本人照片很清晰地印上去。不少上了年紀的人覺得寫賀卡的時候覺得很快樂,收到賀卡的時候覺得很高興。
但近年來,隨著網絡、手機等新的通訊手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新的方式表達新年問候,寄送紙質賀卡的數量在減少。日本郵政的統計顯示,2013年1月1日送達的賀卡數量為19.02億,比2014年多7000多萬。而2004年時,每年元旦的賀年卡送達量超過30億,10年來賀年卡的下降幅度比較大。但日本賀年卡依然保持較大的寄送量,電子祝福和紙質祝福並行。
在這個講求“私人訂制”的時代,節日祝福不妨多些誠意,少些千篇一律。給摯友寄張紙質賀卡,加上幾句手寫祝福,怎樣?
日本新華僑報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