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如雲 發表於 2014-2-20 10:29:00

“驅蝗”令香港激辯如何對待內地旅客

2月16日,香港反內地組織“反赤化、反殖民”在發起者梁金成帶領下於尖沙咀集會,舉行所謂“滅蝗”活動,高舉港英旗,對內地遊客高呼“蝗蟲”、“滾回去”,部分示威者作出不雅手勢,甚至有示威者撒紙錢。集會者與支持內地遊客來港的“愛港之聲”成員隔街對罵,雙方還一度發生推撞衝突。

“滅蝗”活動發起人梁金成在18日進行了象征性道歉,18日,梁金成在參加電台訪談節目時稱,此前在尖沙咀辱罵內地客的行為,並非計劃之內。他承認該行為激烈,並表示若對遊客及商店帶來不便,要說聲“不好意思了”。不過,他不認為“驅蝗行動”野蠻,並稱公民擁有集會權利。同一檔節目中,“愛港之聲”召集人高達斌則批評梁金成做作,中央政府推出自由行協助香港走出經濟低谷,現在的行徑是忘恩負義。

這一事件引發了海內外媒體高度關注。香港媒體有不少認為這一行動將對香港與大陸關系,以及香港未來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更有檢討當年香港人有錢時去內地時的囂張;也有香港媒體老調重彈,將這一激進行動描述為“微末”,試圖引導不要去探究其背後的原因。

激烈的對立也引起學術人士的注意。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教授鄭赤琰表示部分香港人國民意識薄弱,不把大陸人當成本國人,當局應當推行國民教育並采取多種方式讓香港人認識大陸;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朱世海指出了香港與大陸矛盾中的種種矛盾所在,並期望兩地關系在磨合中繼續前進。只是一些學術機構進行的民意調查為獲得支持既定結論的數據,調查中制作的問卷存在偏向引導性,致其結果可信度存疑。

香港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田北辰19日對法新社稱,他擔心“驅蝗”事件可能激化港人和內地人的矛盾,並稱“不能責怪香港人,香港地方很小,遊客數量太多了”。他14日表示,他將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議案,建議設定49個內地城市每年自由行訪港遊客人數的上限,維持每年增長率在3%至5%。10日,香港“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偉業建議特區政府引入遊客入境稅,向每名經內地陸路入境的非港居民征收100港元入境稅。但也有分析擔心,上述措施或許會加劇兩地矛盾。

“不認衰假道歉。”香港大公網19日以此為題批評“驅蝗行動”召集人梁金成前一天晚上的表態。香港《大公報》質疑說,正如反對派政客在網上所說,“驅蝗”只是一個開始,那麼何謂“結束”?是以將香港變成野蠻之地,還是以香港“獨立”告終?如果這就是反對派要的結果,市民要思考的是:香港未來會變成怎樣的地方?“驅蝗”始作俑者是誰?《大公報》19日的署名文章認為,即便沒有自由行,反對派政客也會編造出種種新的理由。真正原因是香港社情與民意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過去香港人的勤勞低調、務實理性、崇尚專業的民風正在改變,鼓吹激進行為的做法不斷受到年輕人的支持。之所以有這種改變,在於“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嚴重缺失。

“又一場針對內地人的示威活動以混戰結束”。香港《南華早報》18日說,與去年上水針對水貨商的抗議不同,這一次,那些在香港高端店鋪購物的內地客成為受害者。這篇以“反內地客示威是香港之恥”的社論譴責這種“不文明行為”,稱其不僅背離香港倡導的和平示威文化,而且加劇了香港與內地緊張局勢,破壞了正常營商環境,玷汙了香港形象。盡管許多香港人或許也像示威人士一樣覺得香港被遊客入侵,但極少人縱容示威者這種極端行為。香港《成報》19日社評稱,不論用現時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法理標準,辱罵遊客總是不對的。若用先進國家的法律標準衡量,甚至可以說是違法的。《南華早報》認為,不幸的是,這在香港不會被入罪。大公網稱,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表示,支持特首梁振英對該事件依法妥善處理,這是中央政府部門首次對同類事件作出的表態,足以反映中央政府的憂慮。

香港《新報》19日社論稱,有很多比中國更窮的國家,例如東南亞和非洲諸國的國民,都到香港旅遊,而毫無疑問的,這些遊客的行為品行,至少不比內地客優勝。內地遊客縱有一萬個缺點,至少也是在香港花錢的,但是許多窮國的遊客,在香港延期居留,采取非法手段請求留下,這些遊客的平均素質肯定比內地客差得多,但對於他們,甚至不用簽證,我們也可以讓他們自由進出。我們反而對內地遊客設限,必須申請雙程證,才能來港。這種差別對待顯然不公平。文章說,“自由行”來港的遊客雖然多,但香港到內地的遊客也不少,如果說內地人在香港態度不好,當年香港人有錢時,在內地囂張得目空一切的嘴臉,莫非又好看了?香港旅遊業協會主席胡兆英表示,事件發生後,有海外報道談論香港是否是一個安全的地方,真感到擔憂。香港《太陽報》稱,香港是一個文明的地方,以眼還眼,只會令世界變得盲目。

《成報》援引香港立法會前主席範徐麗泰的話說,有“驅蝗”示威者高舉港英旗,內地客會認為香港人很奴性,竟然喜愛英國殖民地多於自己國家。她說,“內地與香港關系猶如父子,如果你對我不孝,日後便會減少惠港政策。”

香港《東方日報》評論稱,香港極端本土主義近年有蔓延之勢,由“城邦自治論”到“香港人優先”,由“反赤化、反殖民”到“不做中國人”,由揮舞港英旗到衝擊解放軍營地,思維與行為愈走偏鋒。在中央眼中,這類行徑已非兩地摩擦這麼簡單,而是變相在撒播“港獨”種子,在港實現“去中國化”。

香港《都市日報》19日援引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嶽的話說,他明白港人會有不滿,但不贊成限制遊客數目,而應開拓新景點與酒店,以分流遊客為上策。

“‘驅蝗’的代價可能將由香港整體來承受。”香港《明報》19日如此評價此次事件的影響。報道引用資深人代及建制派人士的話說,中央領導及主管港澳事務的官員也明白“反蝗”只是極少數人的行為,但內地省市人民及地方官員看在眼裏,會否感到“未富先驕”的港人瞧不起自己,產生抵制情緒?這批香港年輕人中有人故意揮動港英旗,無疑再為內地強硬派提供了彈藥,借此提議收緊政改及對港政策。

也有港媒提醒不必太認真。“認真你就輸了。”香港《信報》借用網上潮語說,若對“蝗蟲論”及“驅蝗行動”太認真,會讓小事化大。這些團體以“蝗蟲”比喻內地客,其實只流於“扣帽子”,似小學生以綽號取笑同學,目的是激怒對方,打出“反蝗”口號也是如此,然後什麼不用做就可成為“反建制鬥士”。

香港《經濟日報》18日稱,港人一向自傲是文明城市,即使今時今日在經濟增長的速度上落後內地,但港人仍感自豪的原因,部分便是香港領先的文明形象。港人視之為核心價值,因此對部分內地客的不文明行為嗤之以鼻。該報分析說,旅遊學上有“Doxey煩擾指數”,將城市居民對遊客的態度分為四個階段,先是興奮期,認為遊客促進經濟就業;之後到冷漠期;然後開始對遊客感到厭煩,不滿遊客打擾日常生活;最後出現對立期,即展現排斥情緒。香港確已到了對遊客厭煩,甚至對立的階段。雖然內地客來港消費,帶動旅遊、零售等行業,創造就業機會,但港人更關注負面景象,商鋪租金上漲,處處只有藥房、金鋪,人多擁擠搶奶粉等引發諸多不滿。《經濟日報》稱,2004年至2009年,因個人遊增加的職位年均31034個,令失業率平均降低了0.87%。而同期自由行遊客每年帶來141億元的額外消費,為GDP增長貢獻0.6個百分點。

香港《信報》19日社評稱,面對這些事實,香港當局不能只強調內地客帶來收益,忽略副作用,更不能罔顧市民對日常生活受影響產生的怨氣。

英國廣播公司19日稱,香港特區政府面對每年來自內地的龐大消費群體,其管治理念和管治手段都要明確,是要凱恩斯還是亞當·斯密,即是政府主導幹預市場的凱恩斯主義,還是回歸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亞當•斯密的傳統?文章稱,如果要凱恩斯,港府近年采取的限制遊客的措施都是正確的。如果要亞當•斯密,港府近年采用的限制遊客的管治措施都是錯誤的。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教授鄭赤琰1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少部分港人發動“驅蝗運動”,其實就是把內地人當成是“外國人”,反映出部分香港人的國民意識薄弱。鄭赤琰建議,當局未來應加強國民教育,除了在學校推行國民教育外,可以考慮學習港英殖民政府,補貼香港公務員子女回內地讀書,認識國情。另外,也可以考慮在國慶時邀請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參加活動。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朱世海認為,香港社會民主化程度較高,社會矛盾容易表面化,其中香港各階層在利益上的矛盾、官民在監管上的矛盾、陣營在意識形態上的矛盾,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著內地與香港的互動。這將不斷引起爭議、摩擦、反思和協調,而兩地關系將在磨合中前行。

香港中文大學先後於2004年和2012年就自由行政策進行民意調查,香港市民在兩次調查中均肯定自由行刺激本港消費的作用,但比例由75.9%跌至60.8%,認為自由行可改善就業的從44%跌至29.6%。

據香港特區旅遊發展局18日發布最新數據,2013年全年訪港遊客人數達到543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其中七成來自內地。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此前預測,2017年訪港遊客將超過7000萬人次,2023年更會超過一億。

觀察者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驅蝗”令香港激辯如何對待內地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