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香港一個機會——回應王永平「三大理由」
洪為民最後一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王永平最近在《信報》撰文(《三大理由反對成立創科局》,刊4月16日),提出所謂「三大理由」反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包括「政府毋須一個全新的政策局『在深度及廣度上』加強創新科技政策,這個建議會製造政策和行政混亂」,以及「今屆政府根本沒有創新思維」;王先生還危言聳聽地說,設立創科局會「添煩添亂,把香港愈弄愈糟」。然而,如今業界和多數議員均支持設局的建議,真正在此添煩添亂的,恐怕是王永平自己。
身為IT人,我實在不能忘記王先生那段「殺局除名」的歷史,我們一班IT人「被迫」於2007年5月26日到立法會門外示威,小弟也曾參與其中。我們懇求特首曾蔭權和王永平局長收回成命,但一句「科技佔GDP幾多啊?」就把我們拒諸門外。
可悲的是,他們根本不懂科技不只是一個產業,而是關乎整個城市的競爭力。當年特區政府把科技納入工商之下,沒有充分考慮如何利用科技提升香港競爭力,從而促進產業提升,科技佔GDP的份額才不會多。
香港的科技開支由2006年佔GDP的0.81%,下降至2012年的0.73%,即148億港元(19億美元),多年來也沒怎麼進步過;反觀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的科技開支為72億美元,佔GDP的2.1%,投入是香港的四倍。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02年香港的人均GDP為24666美元,世界排名21,而新加坡則為21691美元,世界排名第28。不過,新加坡於2004年已開始超越香港。2012年香港的人均GDP為36796美元,世界排名27,新加坡則為51709美元,世界排名第12,足足超前香港15位,怎不教人汗顏?
面對這樣的情況,香港惟有奮起直追,但「除名局長」卻出來說三道四,涼薄至此,實在令人心寒。難道這位前高官只為他與特區政府之間的恩恩怨怨,要全港一起不能發展,眼巴巴看着香港給其他地區遠遠拋離?
當年就是有這種眼光短淺的局長,對經濟的認識滯後、對科技的力量無知,才會手起刀落、殺局除名。他們對工商的Comfort Zone就是金融、地產,再加「自由行」零售,完全不顧我們下一代如何向上流動、如何創新創業,因此香港錯過向科技創新及知識密集型經濟的轉型,至今仍停留在資金密集型經濟階段,產業只能單一化,樓價高企,百物騰貴,市民怨聲載道。
所幸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我們如今極需一個跨領域的政策局在深度和廣度上做好創新及科技政策,在培育人才、產業升級轉型、社會應用上多下工夫;科技業界人才輩出,有能力擔當此重任者比比皆是,還有整個業界支持,亦非王永平所認為的「乏善足陳」。
成立創科局的目的,是理順現行的科技策略和政策,就是因為現時數碼21的策略、政策、措施不分,結果才造成混亂,大家不能本末倒置。另一方面,通訊管理局着眼監管多於創新,暫時留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也不足為過。新局管轄範圍的闊與窄,並不應該成為反對開新局的理由,因為範圍可以慢慢加闊。
以政府沒有創新思維為由而反對設立新局更是無稽之談。政府就是需要創新思維,才必須成立創科局。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兩個所謂的創新科技政策,而是立足於整個香港發展的科技策略、一個以發展創新和科技為目標的問責局。新加坡的「研究、創新與創業理事會」(RIE Council),由總理李顯龍擔任主席,制訂科技發展規劃和重大政策,另由科技部長擔任秘書長。
如果香港希望能追上鄰近地區,創科局的成立,增加本港的科研投入及工業的知識量正是它的首要任務。至於用「港視發牌」為例,認為現屆政府沒有創新思維,更是莫名其妙,或者以王前局長自己的話來說,是犯了「思覺失調」;只以單一事件而下判斷,未免以偏概全。
王永平又稱,今屆政府的任期只剩三年,因此毋須設立創科局。對王先生來說,可能三年不是很長,但是做資訊科技的人都知道,半年已經是一代。大家現在還會買全新的iPhone 4s嗎?若這一次不設新局,香港將再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喪失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香港已經落後多年,正是多得一班凡事找委員會檢討、又不想負責任的官僚。2007年,由於官僚的短視和無知,我們失去「科技」兩字;2012年由於政治角力,我們又錯過設立科技局。今天,正當業界和香港社會為了政府打算設立創科局而雀躍時,前高官又出來指指點點,身為關心香港前途的IT人,惟有在此奉勸王永平先生不要再阻止創科局的成立。「請給香港一個機會,給下一代一個機會。」
作者為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爭取科技局聯盟成員
信報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