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民﹕泛民究竟在爭論什麼?
【明報專訊】坦白說,我相信大部分市民對泛民就佔中商討日投票結果所引發的爭議,已感到有點煩厭。非公民提名派對結果的批評,只反映出他們對社運形勢的嚴重脫節缺乏掌握,在投票之前仍以為以自己的聲望和誠意,可以成為3個最終入選方案之一。但其實只要他們看清形勢,便應該明白到他們的主張,根本在理想主義者為主導的佔中群眾中全無號召力,不應對入圍有任何期望,策略上他們甚至可以一早表明不參與商討日這個遊戲,避開慘敗收場的局面。至於堅持公民提名的朋友,不管戴耀廷、陳健民等如何解說,又確實曾有意無意地將商討日的結果說成是民意指標,至少3個入選方案也是民主派支持者的主流方案,這點也令人難以信服。有人說商討日是向所有人公開,人人可以表態,你不來參與便不可以說結果偏頗。但要知道參與商討日的前提是肯定佔中的策略和邏輯,但支持民主也不一定認同佔中,不打算參與佔中的人士自然沒有理由去參加有關的討論。至於所謂不同意公民提名方案可在6月22日「投白票」表示意見的講法也頗為牽強。坦白說,認為沒有選擇的人會有多少動力去投票,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即使我們不去爭論個別政團最後一刻動員支持者只投票不商討,是否有違全民商議原則的「種票」行為,佔中商討日的投票結果,已被不少市民看成只是某一種政治主張的支持者內部動員,而多於是佔中倡議人原來所期望的能反映廣大市民民心背向的舉措。有部分人十分關心泛民會否因此分裂,真普聯會否從此結束。「團結就是力量」,這好像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但在眼前的政治現實下,民主派政黨各有懷抱,人人盤算着如何保持自身的政治支持,實在想不到可以怎樣維持所謂的團結局面。對於激進派,如果繼續保持以佔中運動為主體的局面,他們可以在這面大旗下左右大局,以小制大,自然是上上之策。但這種情况下的所謂團結,是在他們定調和主導下的團結,而並不是基於所有成員互諒互讓下達至的共識。對其他人來說,這種團結是否有價值,這種「和諧」有什麼意義,值得懷疑。而至於溫和派,其實表現更為窩囊,因為他們由始至終都不敢說出自己對激進派的抗拒、對寸步不讓的策略的保留。一方面他們不想負上分裂陣營的罪名,但另一方面也不想失去認同溫和主張的市民的支持,結果立場上顯得模稜兩可,但又要在姿態上裝強,所以只能在無關痛癢的枝節上(如上海之行的趣劇)裝腔作勢。
我對於個別黨派是去是留、「團結」能否維持、他們的榮辱得失,我並沒有太大興趣去探究。我所關心的,是他們究竟有沒有勇氣向市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目前的爭論分歧所在,讓市民可以有真正的選擇。目前的爭論,表面是政制方案之爭,焦點看似放在公民提名問題上是否可以讓步的歧見上。但政改的爭論,意義遠遠超過我們能否有真普選、民主如何實現的問題。我們決定支持哪一個方案,其實也同時選擇怎樣去處理特區和中央的關係,這個才是香港長遠管治更為關鍵的問題。擺在眼前的並不是方案之爭,而是我們希望今後以何種方式去與中央政府互動的抉擇。
兩條路線的不同代價
激進派所主張的,是不認同中央對特區事務享有主導權,拒絕完全接受《基本法》的框架,否定「一國為先」的前設,背後也有深層的對共產黨的排斥敵視,認為中港共處之道在於河水不犯井水,愈少往來便愈好。相對來說,溫和路線接受了現存的憲制局限,對於中央政府雖然仍有各種批判,但多少對她還有一絲近乎天真的寄望,認為尚有講道理的空間餘地。面對兩地融合,這種觀點,也並非完全以分割、對峙的心態出發。對激進派而言,後者的態度完全出賣靈魂,唯利是圖的行為,真正的民主派,根本就不應與這個滿手鮮血、賤視民權的政權為伍。而更重要的,是兩條路線也隱含着不同的代價。溫和的路線,可能意味着我們在核心價值問題上的退讓,不知不覺間接受與內地的一套行事方法,有令我們引以為傲的各種制度資產(如法制人權、廉潔奉公)慢慢被侵蝕的危機。但這種觀點也認為,特區困局不只局限於民主不足,反之,中港合作也可以有利於解決香港現時面對的各種政策問題(如人口老化、經濟轉型、產業發展等)。在他們眼中,眼前的政治經濟停滯的局面,是一個各方皆輸的敗局。中港互動可以帶來問題,但也可以是解決個別問題的出路。相反,激進派卻是認為特區種種問題的出路在於拒絕「大陸化」,而這種策略唯一的成功之道,在於向她施加壓力,甚至不惜令特區政府政令不行,一事無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民情「谷爆」,加深民怨才能產生更大壓力,令中共低頭。過程中,民眾生活可能會短暫地出現不便和困難,但這也是可以接受。
大家有權清楚知道在選擇什麼
因此,我們要選擇的,實際是兩套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學、兩種與中國共舞的旋律節拍,當中意味着不同的代價和風險。哪種方法更為有效,哪一套成功機會較高,未到最後,無人知道。對「溫和」與「激進」的稱謂,也不必假設孰優孰劣,誰高誰低。選擇哪一條路人人有不同的原因,也毋須太多道德批判,或純粹以個人利益陰謀理論去分析。我們也必須承認在香港社會中,特別在不同世代中確實對如何看待中共政權、民族認同存在很大分別。八九十後看到的可能是一個財大氣粗、逼人太甚的中國,但50歲以外的人,卻同時看見國內從文革以來這數十年的快速發展,以及親身經歷的家鄉情懷。對於中國這個龐然大物,我們就恍似瞎子摸象,每人碰到了巨獸的不同部分,然後各自得出自己的結論。這種分別背後的深層原因,不能網上來幾句「大中華膠」、「賣港賊」便一筆勾銷置之不理,也不應把所有對大陸的互動簡單以利益角度去詮釋,隨便作出道德批判了事。但關鍵是,這個抉擇不應只是政治精英的榮辱得失計算,又或者誰才是民主王道的口舌之爭,更不可以是由自認政治醒覺、真理在手的人說了算,它是關乎到香港每一個人的未來。因為無論選哪一條路,我們都必須共同承擔後果。那麼,大家絕對有權利清楚知道我們在選擇什麼,然後決定我們的未來。
所以不管你是哪一路的民主派,請你坦白地講清立場,拿出勇氣來清楚交代你所堅持的方向將會把我們帶到一條什麼的道路上,不要再在什麼團結的空話下含混言詞言不由衷。也請你們真正尊重市民的意見,體現你們開口埋口說的民主原則,不要把我們的參與看成只是你們的政治策略的一步棋。若是日後還有各種各樣的公投,請讓我們有真正的選擇,不要再以先進分子自居去替我們詮釋篩選、諸多解說。對於我們的福祉,自己想怎樣活下去,沒有人比我們更關心更清楚,不用你們以各種宏偉論述去為我們定性什麼才是尊嚴地生活,如何才可以有意義地生存。說到底,這是一次影響我們所有人的未來的抉擇,每個人都應享有在這個問題上的發言權,不管你我心目中的民主制度、善治模式以至家國觀念是什麼一回事。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明報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