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_2007 發表於 2014-11-14 23:22:00

從東北到杭州,構建產、供、銷、儲一體化糧食保障體系

進入深秋,杭城各大糧油批發市場、超市也都陸續進入“新米上市”的季節。除了認準米袋子外頭的“新米”字樣外,不少杭州人買米還挑產地,偏愛米粒晶瑩、口感軟糯的長粒香、圓粒香、稻花香、小町米等各式東北米。
  
坐擁“魚米之鄉”的美名,城市化進程下的現代杭州其實是缺糧的。來自杭州市商務委員會(杭州市糧食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經由杭州各大糧油批發市場銷售交易的粳米數量為133萬噸,其中來自浙江本地的不足1%,基本依靠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安徽、湖北等產糧大省的輸入。其中,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東三省的粳米占到了總採購量的34.63%。
  
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建立生產基地、培育糧食企業、建設儲備充足的糧食調控體系,杭州市早已多措並舉牢牢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確保全市糧食供應。然而,對於過慣了富庶生活的杭州人來說,僅僅“吃得飽”還遠遠不夠,必須要真正吃得好,吃高品質大米。
  
盡管價格比其他產區的大米要貴上15%甚至更多,但素來“識貨”的杭州人為什麽寧可多花錢也要專挑東北米買?東北米到底好在哪兒?不久前,記者就跟隨杭州市商務委員會(杭州市糧食局)、杭州糧食收儲有限公司以及杭州米企的相關負責人一起踏上東北的黑土地,走訪那裏的糧食種植基地、加工企業、收儲公司、運糧鐵路專線等,親眼見證那一串串沈甸甸、金燦燦的稻穗如何跨越近3000公里的距離,變成一碗碗擺在杭城百姓餐桌上香噴噴、軟糯糯的白米飯。

【產】萬畝良田育好稻
  
不僅大豐收,今年東北稻米品質也堪稱最上乘
  
九月底的東北,靜謐的秋日暖陽下,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是比陽光更為耀眼的金色稻田。田間的谷粒吸足了幾個月的養分,此刻已是顆顆飽滿,綴滿了整個稻穗。雖然已經到了完全成熟的狀態,但老莊卻並不急著收割。
  
“這幾天天氣好,讓它們在地裏再長幾天。”老莊承包了上萬畝的稻田,已經在黑龍江省撫遠縣鴨南鄉種了近十年的水稻。他告訴記者,雖然這裏的水稻已是連年豐產豐收,但因為今年的氣候格外風調雨順,所以收成特別好,出來的大米品質也會比往年更好。
  
即便是田埂路邊那一小部分提前割倒的稻穗,此刻也並沒有隨著大型收割機的轟鳴聲直接進倉,而是被紮成一小垛一小垛立在田裏。老莊說,剛剛收割下來的稻谷水分含量很高,必須要等水分降低後才能進倉儲存。而相比於機械烘乾,像這樣在自然環境下曬幹更能保證最終大米的口感。
  
所有這些盡可能保證了最高品質的稻谷,老莊都是為自己的合作夥伴何如星準備的。他們倆一個負責種,一個負責銷,目的地就是3000多公里之外的杭州市場。
  
“為了從源頭上保障大米的品質,我們從幾年前就在東北和一些糧源比較優質的專業水稻種植合作社合作,建設水稻種植基地,以土地承包或者是合作經營的方式來確保糧源。”趕在基地大豐收之前,何如星特意趕到東北看看今年自家的大米“成色”如何。而這樣的東北之行,何如星基本上每個月都會從杭州飛兩到三趟。
  
除去老莊在負責的這處撫遠種植基地,何如星的杭州中谷米業有限公司還與黑龍江五常市春艷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綏棱65316部隊、遼寧五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合作,種植、收購優質的東北大米。
  
看中東北肥沃的黑土地、充足的光照、純凈無污染的水質以及積溫時間長、日夜溫差大、病蟲害少等獨特地域優勢,很多像何如星這樣的杭州米企老板都將合作的觸角牢牢鎖定在東北。當地的一位水稻種植大戶告訴記者,現在在東北,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基地、合作社都在跟浙江老板合作,他們把東北大米賣往全國各地,主打講求品質的中高端市場。

【供】“穿著衣服”與“脫掉衣服”
  
公、鐵、水聯運,東北米上演千裏大奔徙
  
不僅選擇與東北的水稻種植基地、合作社合作,另一家杭州米企索性就選擇了在東北的優質產糧區自建廠房,開設分公司。
  
為了趕在低溫冰凍天氣到來前完成基建工作,富義倉(杭州)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立樹和他在東北的搭檔已經連著好幾個月幾乎天天都待在位於哈爾濱尚志市的工地上。“如果抓緊一點,今年收新糧的時候這片倉庫就可以用上了。”朱立樹指著眼前正在加緊施工的區域告訴記者。
  
按照立在工地現場的示意圖來看,建成後這個區域會是一大片可以儲存稻米的平倉。而待整個工程竣工,這個一期用地7萬平方米、投資過1.74億元的哈爾濱富義倉項目將擁有年加工水稻30萬噸、日烘乾濕糧1000噸、儲糧10萬噸的能力。
  
“在種植基地旁就地建立水稻烘乾、倉儲基地是保證稻米品質非常重要的一環。”這一環以前富義倉都是選擇與東北當地的企業合作,不過現在朱立樹打算自己來做。自己有了大面積的倉庫可以收到更多的好糧,這只是朱立樹“不惜血本”的理由之一,而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這個分公司可以幫他在倉儲、加工等後續環節更好地把控品質。
  
“盡管東北地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杭州相比,確實更利於水稻的倉儲和保管,但稻谷收上來以後如何控制水分,如何隨時監控糧溫,如何及時通風等等還是很有講究,對最終大米的品質產生決定性影響。在新建的基地,所有的溫控、通風、烘乾等設備都會是最先進、最智能的。”和一路上碰到的所有大米經營大戶一樣,“水分”和“糧溫”也是朱立樹說得最多的。
  
別看這“糧倉”是建在了距離杭州兩三千公里以外的東北,在倉庫裏保管得當的稻谷們絕對可以做到說走就走,隨時保證杭州市場的供應和調配。
  
杭州米企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跟以前需要排隊等火車,主要靠鐵路運糧不同,現在更多的東北糧是通過鐵、水、公聯運的方式運到杭州的:一個個集裝箱的稻谷用火車運到大連或是營口的碼頭,經水陸一周左右時間就可以到達寧波或乍浦碼頭,然後再用貨車運到杭州的加工廠。不僅實現了“門對門”送達,全程避免了二次污染、變質的風險,而且運費還比走鐵路更便宜。杭州市商務委會員(杭州市糧食局)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3年供應杭州市場的粳米中接近85%都是通過公水聯運或是公路從產地運達杭州的。
  
而在運輸方式的變化之外,集裝箱裏裝的東西也正在發生一些改變。“以前從東北運來的主要是稻谷,我們戲稱是‘穿著衣服’過來的,但隨著越來越多糙米生產線在當地投入使用以及運輸條件的提升,接下來越來越多東北米也會直接‘脫掉衣服’來杭州。”朱立樹告訴記者,相比之下,直接運送‘脫掉衣服’後的糙米可以再節約15%-20%的運輸成本,而在即將竣工的哈爾濱富義倉裏,廢棄的稻殼還能被用作大米加工生產過程中的燃料,實現“零”排放。

【銷】當天加工當天上市
  
三個杭州人中就有一個偏愛東北米
  
除去數量不多的成品米之外,無論是“穿著衣服”的稻谷還是“脫掉衣服”的糙米,東北稻米運到杭州後都注定還得遭遇一番歷練——加工成我們平常吃的精制米。
  
走進大米的生產車間,記者發現與其他一些企業的加工車間相比,用高度機械化來代替人力的大米加工車間多少顯得有點兒“冷清”:需要加工的稻谷原料會經由傳輸系統提前半天運送到指定的加工儲存倉中,完成基本的脫殼後,再通過日本進口的成套精制米加工自動生產線,完成篩選、碾磨、色選、拋光、分級等各個工序。雖然整條流水線旁看不到幾名操作工人,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米粒們其實在很多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上下移動、輾轉騰挪,忙著呢。
  
“稻米在整個生產線上共需要經過28道工序,可以做到百分百不留一顆石子在裏面,保證米粒的大小、色澤均勻,甚至可以免淘洗等等。而一粒米這麽過一遍相當於走了1.35公里的路,要花上半個小時。”經過了半小時“磨煉”的東北大米,一旦下了生產線立馬就可以裝袋發貨,當天就可以擺上超市或者是糧油批發市場的貨架。
  
“貴是貴一點,但這種東北產的稻花香軟軟的又很有咬勁,我們家裏就認牢這種吃的。”在超市的大米銷售區,記者遇上了不少循著“新米上市”標記來買東北米的“馬大嫂”們。華潤萬家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的東北新米價格和之前基本沒有變化,自從10月初上市以來銷售一直相當不錯,已經可以占到整個大米銷售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世紀聯華超市,不僅銷量靠前的幾個牌子中不乏東北米的身影,以物美價廉著稱的超市自有品牌大米也基本都來自東北。
  
在批發市場上,東北米同樣得寵。根據杭州市商務委會員(杭州市糧食局)對2013年度糧食批發市場進場交易情況的統計,去年杭州各大市場共銷售粳米約133萬噸,其中,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東北米達45.5萬噸,占總量的34.63% 。

【儲】政府主導、企業參與
  
建立科學合理的糧食儲備輪換機制
  
如果說米企深入東北產糧區尋找合作夥伴、自建基地,更多是為了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謀求品牌長遠發展的話,那麽從更大的範圍來看,這些舉措恰恰又為整個杭州甚至浙江省預防和解決糧食安全供應提供了有效的補充和重要保障。
  
何如星在杭州的廠區外,比“杭州中谷米業有限公司”更醒目的招牌是“杭州市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半山分公司”,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公司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大米生產、銷售企業,還以“儲、加、銷”一體化的模式擔負著杭州地區應急糧食輪換加工任務和部分糧食儲備任務。
  
“企業有東北優質糧源也有倉儲空間,政府有糧食儲備的需求,通過這種儲備、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運作既可以解決常年的儲備量問題,也能解決經營倉庫周轉的問題,還能有效增加杭州市場優質大米的供給,可謂一舉多得。”杭州市糧食收儲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寶成透露,僅半山糧庫現在每年就可以實現1萬噸左右的“儲、加、銷”糧食輪換以及5000噸應急周轉糧的輪換與流通,半年左右的流轉周期最大程度保證了大米的品質。
  
而除了像這樣通過政府搭台與優質企業展開合作外,杭州也早早地就“走出去”,在糧食主產區黑龍江密山建立了儲備庫。在杭州市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密山分公司記者看到,3.5萬平方米的庫區雖然比起其他的基地並不算大,但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2座倉庫,10個圓倉,1條鐵路專用線,移動式糧食入倉機、移動式輸送設備、清理設備、通風設備等一應俱全。自2006年9月投入使用以來,這裏年均保管糧食9000噸,每年輪換進出糧食約6000噸。
  
可別小看了這幾千噸的糧食。一旦杭州市場出現糧食供應緊張或者是大米價格出現波動,這裏的儲備糧就可以立即通過鐵路專線或是公水聯運的方式運到杭州,充實市場供應、平抑物價。而在“救急”之外,這個密山糧庫還充當著更為重要的“前哨”作用:處在產糧區核心地帶,這裏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最新鮮可靠的糧食行情信息,可以搶先一步收購優質的糧食,還可以與更多的當地政府、企業建立聯絡,進一步深化各式各樣的產銷合作。

【延】進一步向上、下遊延伸
  
打造優質東北大米產業鏈
  
從東北到杭州,賦予東北大米3000公里的品質之旅,對於不少杭州米企來說,這只是第一步,一路走訪中他們還透露出來更多向上、下遊延伸的嘗試和想法。或許,用不了多久,一條更優質、更完整的東北大米全產業鏈就將形成。
  
在途經一片稻田間的原始叢林時,何如星便和他在東北的合作夥伴討論起未來發展“林中稻”的可能性,這種處在原始叢林中的稻田堪稱無污染的“處女地”,有望產出真正意義上的有機水稻。
  
而朱立樹則已經開始著手籌建他的浙江富義倉糧食技術研究院。建成後這個研究所不僅可以隨時對企業採購、出產的原糧、大米進行重金屬、農殘等多個指標進行檢測,真正從源頭上把控品質,還可以自行研發、培養更適合杭州人口味的水稻品種。而通過與相關院校的合作,這個研究院未來還可能會涉足以大米為原料的食品,進一步拉長產業鏈。

http://www.hangzhou.gov.cn/main/zwdt/bmdt/nongye/T504142.shtml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從東北到杭州,構建產、供、銷、儲一體化糧食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