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_2007 發表於 2015-2-10 23:40:24

“馬鈴薯主糧化”調查:絕非糧食儲備出現問題

前不久,國家農業部負責人提出了“馬鈴薯主糧化”目標:力爭通過幾年不懈努力,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

馬鈴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豆。日常食物中,它通常是“菜”,而不是“飯”。

國家為什麽大力推進馬鈴薯的主糧化?馬鈴薯主糧化,離我們有多遠?湖北發展馬鈴薯產業,有哪些優勢?

本報記者輾轉武漢、宜昌、恩施、隨州等地,探訪超市、農田、加工廠、科研機構,對此進行了調查。

被埋沒的寶物—土豆的自白

我叫土豆,學名馬鈴薯,也有的地方稱為洋芋。我的祖先原產於南美洲,傳入中國約有400年了。

歷史上,我是重要的救災作物。據《恩施地方誌》記載,1822年,湖北恩施就種植有馬鈴薯。那時候,恩施的夏糧就是以馬鈴薯為主,不少地方還流傳著“洋芋坨、包谷坨,兩坨多了不挨餓”的說法。

如今,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們稱我為“被埋沒的寶物”,在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上,對我寄予厚望。

聽說,到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增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玉米這三大主糧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難度加大。而我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省水、省肥、省藥、省勁兒。近幾年,糧食連年增產,我被列為功臣之一。

專家還說,當前中國糧食進口品種和數量都在增加,主糧供求格局正由“總體平衡 豐年有餘”,逐步過渡到“緊平衡”。1月6日,在中國農科院等單位主辦的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研討會上,專家都說我將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又一主糧。我的肩膀上多了一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

家庭餐桌上的炒土豆絲、土豆燒排骨,燒烤攤上的烤土豆,快餐店裏的土豆泥,超市貨架上的薯片……都以我為主料制成,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最近國家將我主糧化的消息一傳開,老百姓們紛紛在論壇、社交網絡工具裏“奔走相告”,討論最喜歡的土豆吃法。

一下子要和水稻、小麥、玉米三位大哥平起平坐,並不容易。最近,我們有點焦慮,也有些困惑。

湖北的老百姓真會喜歡我們嗎?企業有能力把我們加工成各種各樣的主食嗎?農民伯伯都願意種我們嗎?

饅頭、面包、粉絲—土豆的N種吃法

近日,在武漢工作的白領黃女士,花14元網購了一小袋500克馬鈴薯澱粉,嘗試蒸制小饅頭。“聽說馬鈴薯要成為主糧,就特意嘗個鮮,做起來有些困難,不易成形,但口感奇特,搭配牛奶、蜂蜜,味道還不錯。”她生在宜昌,喜歡吃土豆。

據營養學專家介紹,馬鈴薯蛋白質品質高,脂肪含量幾乎為零,有利於人們控制體重以及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在幾個糧食作物中營養是最好的,隨著主糧化戰略推進,將逐漸成為‘兩棲’食物—既可用作蔬菜,也能夠以澱粉和全粉產品的主食面貌出現在餐桌上。

在北京,由中國農科院研制的馬鈴薯全粉占比35%左右的饅頭、面條、米粉、面包等主食產品,即將進入超市。

但目前,馬鈴薯加工的主食在超市仍不多見。在武漢這樣的大城市裏,記者跑遍了四五家大型超市,僅找到了一家有馬鈴薯粉條,為宜昌企業生產。

據統計,目前我省六成馬鈴薯作為鮮食。“產品有多樣性,才能打開市場。”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謝從華認為,企業要多研發一些符合老百姓飲食消費習慣的產品。謝從華對市場需求表示樂觀,據他介紹,我國年進口薯條量就在8萬噸左右。

“馬鈴薯澱粉的應用其實很廣,快餐面、餃子、面包、粉絲、面條等都可以加入它。既有營養,又有韌性,口感相當好。”目前,謝從華的馬鈴薯科研團隊已經研制出了早熟馬鈴薯、富含花青素馬鈴薯、加工專用馬鈴薯等多個品種。

但不少消費者表示,和普通面粉相比,馬鈴薯澱粉、全粉的價格也略高。黃女士說,同樣是500克的包裝,馬鈴薯澱粉價格是小麥面粉的兩倍。

成本高過面粉—加工企業的顧慮

消費者們紛紛嘗鮮,這會是馬鈴薯加工企業發展的春天嗎?

“目前我省土豆加工較為粗放,商品率較低。”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郭子平告訴記者,全省共有30多家土豆加工企業,產品以澱粉、全粉、粉絲等為主,加工量只占馬鈴薯總產量的5%—8%。和發達國家加工量占總產量的40%-60%相比,差距較大。

恩施州馬鈴薯種植面積占全省的一大半,但記者踏訪發現,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不到50家,州內年產澱粉1萬噸的一家公司才剛剛起步。數據顯示,全州馬鈴薯用作加工約占10%。

位於長陽的湖北任森農業科技公司是我省最大的馬鈴薯加工企業,年加工鮮薯12萬噸。公司負責人稱,馬鈴薯的出粉率約16%,7噸多馬鈴薯可加工1噸澱粉,公司年產澱粉近2萬噸。

據測算,制作饅頭、包子等面食,摻入35%比例的馬鈴薯澱粉,產品成本就要上升20%。

成本的高企,讓任森公司不敢貿然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小麥面粉成本價格在3300元/噸,而馬鈴薯澱粉則在6800元/噸左右。“目前我們加工產品僅馬鈴薯粉絲在超市銷路還不錯。”據介紹,該公司早在2011年就嘗試用馬鈴薯加工成蝦餃、包子等主食,但考慮到產品的生產成本,一直不敢推向市場。“以包子為例,普通的包子賣到1元左右,而馬鈴薯粉做成的包子價格至少是其2倍。”

省內不少加工企業表示,今年雖有政策利好,但還是打算先觀望市場反應。有企業表示,目前消費者的飲食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馬鈴薯做成澱粉、全粉後,雖然可以儲藏15年,但流動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以萬噸澱粉計算,一年就要壓近億元資金。因此,“今年還是主要以往年市場銷量來定產量,除非國家有相關政策和資金的扶持。”

看來,馬鈴薯主糧化升級,雖然有利於我省馬鈴薯的精深加工轉型和改善居民膳食營養結構,但最終如何發展,須待市場檢驗。

推廣專用品種—馬鈴薯主糧化的關鍵

我省山區與平原種植的馬鈴薯,多為菜用品種。

“國家發展馬鈴薯主糧化,應該品種先行。”地處恩施的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是國家四大馬鈴薯研究中心之一。截至2014年底,已自主選育17個品種,其中鄂馬鈴薯3號等5個品種先後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該中心主任李衛東認為,順應主糧化趨勢,我省要多研發高澱粉含量、早熟的品種。

加工企業贊同這一說法。任森公司人士表示,省內加工專用品種太少,只有品種專用,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開發出多種多樣的馬鈴薯主食。

不過,種不種,還是農民說了算。“適合加工的馬鈴薯品種,肉白個大,沒有看相,口感也不如菜用品種。種了萬一沒有企業來收,那就不好賣出去了。”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種植也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恩施州農業局總農藝師李求文介紹,目前,國家良種擴繁每畝補貼僅100元,而且不是普遍補貼,無異於“杯水車薪”。在馬鈴薯大田種植上,每畝需種薯300斤左右,成本在500-600元,農戶主動換種積極性不高。

種薯質量是決定馬鈴薯高產優質的首要因素。應用脫毒種薯,一般可增產30%左右,高的可達50%以上。但由於種薯價格高於商品薯20%左右,農民種植中采用種薯較少,目前我省脫毒種薯選用僅占30%。企業也不願意生產更多的種薯,目前我省脫毒種薯供應不足,大部分要靠從北方調運,省內種企生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謝從華認為,讓馬鈴薯主糧化,政府應出台一些和水稻、玉米、小麥類似的推動政策,提高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馬鈴薯應納入糧食儲備計劃、種子儲備計劃、享受糧食收購等相關優惠政策,讓馬鈴薯的主糧地位名副其實。”他呼籲。

釋疑

馬鈴薯主糧化是糧食儲備出問題了嗎?

3日上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新聞發布會上就“一號文件”解讀,就談及“馬鈴薯主糧化”。他強調,絕不是國家糧食儲備出了問題。

韓俊指出,去年我國的主糧自給率是98.5%,不是主糧出了問題,才搞土豆主糧化。在西方很多國家,土豆就是主糧。中國的飲食文化,人們必須吃面條、包子、米粉。土豆主糧化,就是把土豆粉用來做饅頭、面條、米粉,是為了適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提出這個概念。

為什麽要鼓勵馬鈴薯的主糧化?韓俊說,中國很多地區土地比較貧瘠、幹旱,這些地方往往是貧困地區,像甘肅、內蒙古。當地農民多年來都種土豆,土豆的產業鏈條比較短,賣不掉就爛了,現在土豆經過深加工,直接符合中國人的口糧習慣,產業鏈條會大大延伸。小土豆就可以大幅度增值,做成大產業,這一點對確保糧食安全是非常有利的。絕對不是因為我們的主糧不夠吃了,一定要讓老百姓吃土豆。土豆和小麥混合到一起,營養會更好。

韓俊還透露,他現在每周都吃土豆面條(饅頭),營養很好,口感也很好。

韓俊介紹,調整農業結構,鼓勵農民在條件適合的地方種土豆,搞土豆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符合中央政策。(記者孟靜 整理)

各主糧營養成分對比

每百克營養含量   馬鈴薯  玉米  小麥   大米

熱量(大卡)        76      106    317   346

碳水化合物(克) 17.2    22.8   75.2  74.2

脂肪(克)            0.2     0.9     1.3     1.2

蛋白質(克)         2        4       11.9   12.7

纖維素(克)        0.7     2.9     10.8    0.6

數據

效益大比拼

馬鈴薯完勝其他糧油作物      記者孟靜

“種土豆是一年一層樓、三年一棟樓!”談起去年的馬鈴薯收成,隨縣唐縣鎮魯城河村34歲的科技示範戶董略樂得合不攏嘴。

“我33畝地的平均畝產達到了3500公斤,去年收購價雖然不太理想,但也有近15萬元的純收入。往年一年下來能賺近30萬元哦!”他說。

鄰近20戶農戶都拜董略為師,學習高產的秘訣。他總結了三句秘訣:“選好種、施好肥、勤管田。”

隨縣馬鈴薯協會會長劉克文介紹,該縣馬鈴薯單產在南方11省中處於領先水平,不少種植大戶實現了快速致富。

2009年,我省正式實施《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馬鈴薯逐漸成為促進我省糧食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的“利器”。2008年至2014年底,全省馬鈴薯種植規模增長了160多萬畝。省農業廳副廳長徐能海說,尤其在湖北夏糧增產上,馬鈴薯挑起了重擔。近五年來,全省馬鈴薯總產(折原糧)增加32.7萬噸。

從效益上看,馬鈴薯是糧食作物裏最好的。據省種植業信息管理系統調查數據,2014年夏收馬鈴薯鮮薯每畝純收入1528元;小麥每畝純收入128元;油菜每畝純收入219元;馬鈴薯種植純收益分別是小麥、油菜的12倍、7倍。

馬鈴薯主糧化,要在不與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搶水爭地的原則下推進。省農技推廣總站郭子平介紹,我省馬鈴薯主要種植在以恩施、宜昌、十堰為主的西部山區。“山區的種植面積基本飽和,但充分利用河灘地和低山平原的冬閑田,則還有600萬畝左右的潛力。”
網易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馬鈴薯主糧化”調查:絕非糧食儲備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