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核廠研3招防水浸
本帖最後由 morris_2007 於 2011-9-11 10:03 編輯保後備發電設備 防重蹈福島覆轍明日便是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半周年,本報獲悉,中央年底前會要求全國核電站提交檢查報告及制訂安全規劃,中電評估大亞灣核電站後,發現有需要提升防禦超強颱風加暴雨可能造成的水浸問題,以及強化後備動力裝置,即使出現停電亦可以機械操作冷卻反應堆,避免重蹈福島覆轍。
中電消息人士指出,正參考美國反恐制度,研究一旦發生核事故,技術上可否向全港市民發手機短訊,以及配合不同媒體廣播,令市民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最新情况,自行決定如何應變。
中電與政府商增存碘片另外,中電參考歐美研究認為,在嚴重核事故下,疏散核電站周圍20公里居民已足夠,毋須進一步擴大疏散範圍,不過為穩定人心,會與港府商討增加碘片存量,有需要時可即時向公眾派發服用,避免掀起搶購潮。
保安局發言人回應,正複檢應變計劃,但強調大亞灣核電站決定選址時,已充分考慮了地震等災害因素,此外,大亞灣於近岸設置了離水平面約17米高的防波堤,而廠房亦坐落在離水平面約6.5米高的地面上,在設計上已足以配合附近地理環境需要。
遇颱風暴雨風險大 防水浸致停電為提升核電安全水平,中央年底前會要求全國核電站提交檢查報告,中電即將完成大亞灣核電站的安全複檢規劃。中電消息人士指出,福島的教訓是,核電站要預防颱風、地震和海嘯等天災單獨或同時發生,大亞灣面對地震和海嘯風險不大,但要留意超強颱風一旦襲廣東會帶來連場豪雨,電站的電力系統和後備電機組或會因水浸而同時停電,無法冷卻核心。因此,中電研究加強防水浸設計,包括升高後備電力裝置的地台,加裝防水外殼,以及引入機械操作裝置,使一旦停電時仍能及時冷卻反應堆,以免重蹈福島覆轍。
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陳仲良表示,大亞灣反應堆設計上足以抵禦颱風,暴雨和風暴潮才是真正威脅,一旦颱風令水位上升,若排洪能力不足,就會重演日本福島事故,核電站設施遭海水淹沒並摧毁後備電源,建議中電應檢視核電站的排洪能力能否應付最惡劣情况,例如參考60年代超強颱風溫黛襲港帶來的雨量及水位升幅。他又指出,自90年代中期至今,影響華南的颱風數量有下降趨勢,但不代表超強颱風不會重臨,「雖然不知何時重臨,但影響華南的颱風數量有周期性,始終有一天,大亞灣會遇到超強颱風吹襲」。
核廠老化不容忽視 專家倡設賠償機制核子專家、理大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胡仲豪則指出,現時的大亞灣核電設施在1994年開始運作,設施在未來20年會進入「老化期」,安全檢測特別重要。他認為,目前最大問題是中電未有制訂意外賠償機制,「美國和日本均要對意外有規定賠償,要負起法律責任,分分鐘賠完錢公司就會倒閉,(因沒有賠償機制),中電現時沒有誘因要加強核電安全」,他建議當局立法,才算是對市民負責,「一年付這麼多電費,錢付了,但市民有問題誰可保障?」
明報記者 馬耀森 鄭穎瑩
http://www2.news.sina.com.hk/news/2/1/1/2432664/1.html
拒擴核災疏散範圍 被批慳錢搵命博
2011-09-11
本港明年初會就大亞灣和嶺澳核電廠舉行核災應變演習。據了解,中電初步認為疏散範圍應沿用舊標準維持在20公里,毋須進一步擴大,演習會加入一些市民和學生參與。但專家批評疏散範圍過小,指摘政府不願投放資源保障市民安全。
保安局發言人表示,目前仍就大亞灣應變計劃全面複檢,包括一旦發生嚴重核事故,場外應急的疏散安排和範圍,現時尚未有定案。
學生小量市民明年演習
保安局就大亞灣核電廠最近一次應變演習已是10年前,局方在日本核災難後承諾會檢討疏散範圍,以及在明年初重辦跨部門演習。中電消息人士指出,參考過歐美經驗,明年初的演習規模不用太大,最重要是試驗計劃是否完善,可在短時間內疏散受影響市民,故只會安排學生和小量市民參與。
李少光﹕全港疏散不切實際
至於意外疏散範圍,保安局長李少光上月曾表示,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標準,疏散範圍是方圓20公里,即包括東坪洲,認為疏散全港市民不切實際。
國際原子能機構亦會在本月內開會,研究對嚴重輻射事故擴大疏散範圍。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認為,有關日本核事故的數據顯示,核電站外泄的輻射會令100公里以外的城市受污染,電腦模擬最壞情况下,影響範圍可遠至300公里以外,批評中電與保安局採取「鴕鳥政策」,不願擴大疏散應變範圍。
核專家胡仲豪亦批評,政府憂慮擴大疏散範圍會涉及大量民居,成本太高,因而不肯擴大,屬於「搵命博」,「日本慶幸核災爆發時風向海吹,沒有吹向城市,但誰保證香港會這樣好彩?」他指出,若本港把疏散範圍擴至40公里,新界多個地區如大埔、馬鞍山和西貢等均在範圍之內,涉及大量市民安全,港府必須及早全盤考慮。
http://www2.news.sina.com.hk/news/2/1/1/2432663/1.html
應該先改善消防署設備!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