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美元始終未崩潰的三大原因 美聯儲有著殺手锏
有評論文章指出,回過頭來反思諸多投資者對美元的認識,難免讓人唏噓長嘆,美元為什么沒有崩潰?美元又是否已轉危為安?很多問題值得投資者反省和思考。自2001年美國發生恐怖襲擊之后,全球對美國經濟和美元的態度產生了比較大的轉彎,從2002年開始,美元進入了長達六年的單邊下跌頻道,美元指數從2002年初最高的121跌到了2008年初的70,跌去了40%。更糟的是,2008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全球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投資界,對美元和美國經濟的看法更加悲觀,就是在美國本土,相信“美元崩潰論”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多,全球市場真正開始明白美元並不是“美金”,美元僅僅是一種普通的紙幣。
2008年至2009年,在美國以及全球市場,《美元大崩潰》、《美元危機》、《債務帝國》、《美國在崩潰》等看衰美國經濟和美元的書籍十分暢銷,與此同時,全球投資者開始尋找應對“美元崩潰”的方法,這導致整個全球金融市場對黃金的避險需求暴增,以美元計價的國際黃金價格從2008年最低的700美元一直漲到了2011年的1900美元。
然而,隨著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歐元陷入困境,緊接著2011年美國擊斃本拉丹,美國經濟再次受到投資者青睞,更值得關注的是,到今天為止,美國失業率已經從2009年最高的10%降到了5.3%,已回到了次貸危機前的水平。2014年中至今,隨著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的持續下跌,以及希臘債務問題的重燃,再加上新興國家增長速度放緩導致的本幣貶值預期,美元受到了全球市場的瘋狂追捧,“美元崩潰”變成了“美元為王”。
回過頭來反思諸多投資者對美元的認識,難免讓人唏噓長嘆,美元為什么沒有崩潰?美元又是否已轉危為安?很多問題值得投資者反省和思考。
美元為什么沒有崩潰,原因有三:
一、歷史大背景並不支援美元完全崩潰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會對“崩潰論”坐視不管,就算很多弊病確實積重難返,但階段性“止跌”的措施依然不可小覷。別說是美國,就連問題更大的歐元(存在系統性風險),也沒有在2010年的歐債危機中倒下;2014年俄羅斯盧布曾在兩天之內貶值25%,但也並沒有因此而崩潰,盧布依然頑強的存在著。
全球除了津巴布韋等少數國家,實際上並沒有幾個真正的大國貨幣出現了不可救藥的崩潰。因此,美元之所以沒有崩潰,並非僅僅是美國採取了諸多“止跌”措施,而是歷史還沒有走到紙幣壽終正寢的那一天。人類用上千年的時間將貨幣形態從黃金白銀轉變成了紙幣,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比紙幣更適應時代的貨幣形態,也就是說紙幣的歷史使命還沒有完成,美元完全崩潰暫時不符合歷史背景。
二、美聯儲宣傳和營銷力量強大
美聯儲擁有十多個分行,預算內人數接近2萬人,跟其他國家央行有所不同的是,美聯儲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政府機關”,而是一個學術型、研究型機構,大部分雇員都是有一定業界話語權的經濟學家,這些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和言論影響力遍布全球,對美聯儲每一個政策,包括加息/降息、量化寬鬆等,都會做非常詳細的前期研究和后期說明,這種強大的金融市場學術話語權,導致更多的研究機構和投資者逐步接受了美聯儲的各類非常規政策調整,以及邏輯的合理性。
這就好比說,一個人殺了人,但他通過告訴其他人,他殺的那個人如何如何的壞,慢慢的,大家反而會對殺了人的人表示同情和理解,並接受其不被“繩之以法”。這個比看上去不太恰當,但事實確實如此,美聯儲有足夠的邏輯和學術觀點來支撐關於零利率、膨脹的負債表、連續多輪的量化寬鬆等備受爭議的政策。
另外,美聯儲對諸多質疑並不回應,這一點似乎不符合美國市場的邏輯,但確實如此,歷任美聯儲主席以及美聯儲內部都抱有一個態度,對各類針對美聯儲的“陰謀論”不予理睬。因為在他們眼里,回應這種言論相當於給散布言論者提供了炒作機會,而且浪費了研究者的時間,美聯儲工作者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有用的學術研究上,而不是澄清質疑上。這使得市場對美聯儲的舉動更加關注,對美聯儲的“神秘感”更加好奇,對其經濟領域的觀點更加愿意傳播,美聯儲幾乎掌握了關於其政策評判的大部分輿論的主導權。
這使得美聯儲在每一次遇到市場質疑和攻擊時,都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最終奪回話語權和“正義感”,而縱觀全球,目前除了歐洲央行的影響力有所提升之外,其他國家央行在出現對本幣質疑和對其政策表示不理解的時候,在輿論層面很難有主動權和引導力,而這恰恰是美元能夠很快走出信任危機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要知道,信用貨幣靠的就是信用,而信用的本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說服力”,否則按照美國現在的債務狀況,誰還會愿意以那么低的利息借錢給它?但美聯儲有足夠的“說服力”。
三、中國增長放緩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緩慢
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以及引發的對大宗商品需求下降預期,從很大程度上給大宗商品帶來了災難性后果,由於國際諸多大宗商品市場都是用美元計價交易,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無疑推動了美元的升值預期。尤其是去年6月至今年3月原油價格的暴跌(烏克蘭危機加劇期間,美歐加緊制裁俄羅斯,國際油價暴跌),跟同期美元指數的飆升幾乎同步。市場一般認為美元的走強會導致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但實際上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同樣會推升美元走強。
另外,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比較緩慢,而歐元依然受到希臘問題困擾,這導致國際市場暫時找不到一個新興的貨幣品種能夠替代美元,這導致國際投資者、國際金融組織,以及各類金融機構對人民幣的儲備需求增長緩慢,而對美元的依賴有所加深。回顧歷史,實際上2002年至2008年間美元的持續貶值,也跟國際市場對新誕生的歐元的儲備需求增長,以及其國際地位的持續提升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說,近幾年來美元能夠擺脫疲態、重塑信心,跟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緩慢、美元缺少新興競爭對手也有一定關係。
美元是否已轉危為安?
《美元大崩潰》的作者,華爾街預言家彼得•d•希夫在書中說,“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美國從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國內制造業讓步於非出口的服務業。聯邦、個人和公司債務的不斷膨脹,儲蓄的嚴重不足,美元的貶值,以及國內制造業的衰退。”希夫預言,全球購買力最終轉移到生產性國家。實際上此類書籍因過於極端,並不會引起主流學術界的重視,但實際上希夫所提到的問題正是美國諸多經濟問題的根源,關於“全球購買力最終轉移到生產性國家”的看法,正在被市場驗證,希臘跟德國相比,希臘人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購買力,只能靠借錢度日,而德國因生產制造業蒸蒸日上。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決心已不是簡單的口號,像通用這樣的巨頭制造業企業,已經將超過50%的外包業務收回到本土。
去年至今年,俄羅斯經濟和澳大利亞經濟的衰退及本幣的貶值,已經說明單一的經濟結構將會給經濟帶來非常嚴重的隱患,這種隱患就連金融實力非常強大的美國都很難以有效應付。僅僅靠單一資源,或債務和低儲蓄消費模式推動的經濟,正如希夫所說,不管從經濟角度還是從貨幣角度,都是一座不可靠的空中樓閣,雖然外表極為華麗,但卻毫無根基,而且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坍塌。
如果未來的競爭依然取決於出口和制造業,以及為此服務的金融系統,那么美元並沒有走入安全區,美國的赤字問題需要更長時間去解決,充滿不確定性。而中國作為新興的經濟體,更應該詳細反思和學習美元以及美國經濟運行當中的邏輯和經驗教訓,從重視制造業水平,以及更好的梳理金融業效率開始,以應對未來更大的全球博弈和“金融戰爭”。
鉅亨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