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望造出全球最強大預警機 或用俄伊爾96
波音747、777、787,空客A330、A350、A380,這些巨型寬體客機能輕鬆飛越大洋,是比中國研發中的C919更高大上的存在。中國何時能有自己的寬體客機?許多人期待C929,但那又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現在,出現了一個更快捷的選項。
據東方網報道,俄羅斯生活新聞網援引俄內閣消息稱,俄羅斯與中國將於6月底簽署共同研制寬體客機的協議,這是2014年普京訪華時簽署的合作項目的一部分。據俄貿易工業部消息,該項目將由俄聯合飛機公司與中國商飛組成合資公司承擔,將以俄伊爾-96為藍本,預計於2025年交付運營。
對於該寬體客機在民航市場的前景,軍事科普作家張明並不看好。但是如果優先軍用的話,這款大飛機或許能打出一片天空,甚至能促進其打入民航市場,而成功關鍵在於一個“快”字。
國際民航市場競爭太慘烈 直接挑戰波音空客為時尚早
從2014年普京訪華傳出中俄要合作研發寬體客機後,俄羅斯方面一直非常熱心地炒作這方面消息,中方則非常低調,官方尚未對此確認或表態。
最近俄媒的說法讓中國網友有些不爽:俄羅斯將建一個工程中心,進行技術研發及電子系統生產,飛機發動機將由英國羅·羅或美國通用電氣提供,機身生產及飛機總裝將在中國進行。看上去,中國就像是做沒啥技術含量的“代工”。
張明非常坦率地表示,以中俄兩國目前的技術實力,很難研制出與波音787和A350相抗衡的客機。
“前蘇聯客機受到技術實力與工業基礎限制,在主要性能上與西方客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主要缺點就是可靠性低、舒適性、經濟性較差。”張明透露,改革開放後,我國民航大量引進西方客機,到21世紀前蘇聯客機全部退出我國航線。
據張明介紹,伊爾-96是蘇聯在1988年首飛的四發寬體客機,最大起飛重量250噸,載客262人時航程11500公里,其貨機型號在載貨70噸時可飛行9000公里。“與伊爾-96最接近的西方客機是A340,同為四發寬體客機,尺寸、重量很接近,A340載客261人時航程達13000公里,優於伊爾-96。”
伊爾-96才賣出可憐的30架,唯有“普京的總統專機”能夠刷一下存在感。
張明分析認為,我國具有研制遠程寬體客機的市場、經濟實力,但技術實力尚欠缺,俄羅斯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但市場規模和財力不足。兩國聯手做到優勢互補,成功的概率能大得多。
伊爾-96率先參軍能揚長避短 不迅速上馬必將死於“拖延癥”
不過在軍事專家眼裏,伊爾-96雖然在國際民航市場上的競爭力非常有限,但加入空軍服役卻能揚長避短。
據張明介紹,伊爾-96大的安全性沒有問題,主要缺點在於小毛病多,普京的總統專機也曾出現過在芬蘭無法起飛的情況。伊爾-96是除西方以外世界上唯一一款寬體客機,俄羅斯實現了完全國產化,其生產不會被西方卡脖子,中國可以隨意將其改造用作國防用途。而自主知識產權的C919,因為發動機、航電等關鍵設備來自西方供應商,想要軍用,就必須把這些設備換成國產才行,這遠比引進生產伊爾-96要麻煩得多。
與西方軍用大飛機相比,伊爾-96也算是“大塊頭”,只有美國KC-10和空客A330MRTT加油機和它大小相仿。不少軍事觀察家認為,伊爾-96個頭太大,“參軍”不方便。但是,大有大的好處,俄軍已經接受伊爾-96了。
據俄媒透露,去年伊爾-96有了加油機版本——伊爾-96-400TZ,它能為距基地3500公里的飛機運去65噸燃料,而俄軍現役、中國也剛剛引進的伊爾-78,僅能把同樣多的燃料送到1000公里外,對於強調“攻防兼備”、向戰略空軍轉型的中國空軍,對這種能力是非常渴求的,尤其在中國非常缺乏海外基地支持的條件下。
同時,目前隱身戰機對預警機構成了巨大威脅,迫使預警機必須加大雷達口徑和功率,加強對隱身目標的發現距離,這樣可以在距離火線更遙遠、更安全的後方掌控一切,這就要求預警機平台更大更重、發動機更強勁、航程更遠。
相對於全重150-200噸的美制E-3、國產空警2000,260噸以上的伊爾-96戰略預警機,如果搭載中國具備世界領先水平的數字陣列雷達,極有希望成為全球最強大的預警機。
目前,中國空海軍的大飛機奇缺,據外媒統計,空軍只有1架伊爾-78加油機、5架空警2000,這與中國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現代化戰鬥機群完全不成比例,已成為嚴重拖累空軍戰鬥力的致命短板。
張明認為,伊爾-96的價格比空客、波音同類飛機便宜約1/3,是空中加油機、大型預警機、軍用貨機、反導飛機乃至空中戰略指揮所的理想平台。從C919現實情況看,中國商飛的寬體客機C929造出來也許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現成的伊爾-96稍加改進投入量產,可迅速占領中俄兩大國的軍機市場。等機型更成熟、新發動機和復合材料獲得突破,再考慮國際民航市場不遲。
對於伊爾-96的新生,這恐怕是最靠譜的機會了。不過,前提是復產伊爾-96要“短平快”,如果俄方繼續拖延,隨著C929項目的進展,中國對這種老飛機恐怕會越來越興味索然。
中華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