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我國數據中心建設盲目產能過剩現象凸顯
三大運營商正在各地密集地建設大數據或雲計算中心。據有關數據顯示,僅中國電信一家的數據中心數量就超過330個,占全國50%以上的份額。筆者以為,目前的所謂“雲計算中心”已經背離了“雲計算”的本質,重覆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極其嚴重。雲計算的本質與核心是數據、軟件和服務,而不僅僅是硬件和數據中心,雲計算絕不等同於遍地建設數據中心。國外,雲計算主要是整合現有服務器,把閑置資源整合起來,建立一個虛擬的數據中心。
但是在國內很多地方,一提到“雲”,就是規劃大量的建設用地,建設超大規模的大數據或雲計算園區,動輒就是幾十億的投資和上百萬新增服務器,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雲計算不是什麽技術革新,而是應用的創新與嫁接,它完全可以通過現有資源的整合實現規模應用,而不是占用大量的土地和全部採購全新的基礎設施。
當前,國家正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早在2013年1月,工信部等五部委就聯合發布了《關於數據中心建設布局的一些指導的意見》,該意見要求在同一城市不宜集中建設過多的超大型數據中心,並為數據中心建設規模和地區作了分類,要求各地政府要因地適宜、有序推進數據中心建設。
然而,從過去三年全國數據中心建設的現狀來看,數據中心項目建設已顯現出有過熱的跡象,未來幾年內或將會出現數據中心產能過剩的現象。產能過剩無疑會對數據產業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不僅會造成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很可能會對社會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為此,筆者呼籲,數據中心的建設應當以市場為驅動,服務為導向,軟件為工具,真正實現平台即服務、軟件即服務、數據即服務。要從根源上剖析我國數據中心產能過剩和應用服務層次低的深層原因,按照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逐步實現數據中心去產能過剩,優化數據中心的區位布局,合理配置資源,避免數據資源中心的閑置浪費,提升數據中心的實際運算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應用服務能力。
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全球數據信息產業增速迅猛,市場需求依然活躍,是導致我國數據中心建設投入過熱、過快的直接導火索。有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量將會是今天的44倍。”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全球的數據中心依然要保持高速增長,才能適應未來需求。2014年,全球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將達到340億美元,年覆合增長率達到17%。我國的市場規模也達到了234億元人民幣,年覆合增長率達到22%,中國網民數量還在不斷增加,手機網民數量超過80%,互聯網普及率接近50%,為滿足海量網民的需求,未來幾年,數據中心市場需求依舊火熱,三大運營商、互聯網巨頭、信息通信設備制造商、地方政府紛紛投入到建設各自的數據中心帝國,以滿足自身業務處理的需要,這是各種數據中心雨後春筍不斷新建和擴建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們必須清晰認識到,數據增長過快並不意味著就要盲目建設大量的數據中心,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對目前數據中心產能過剩問題必須加以控制。以美國為例,美國在經歷互聯網、雲計算高速發展和低谷期後,在綜合考慮數據中心建設資源浪費和資源重新整合的前提下,2011年,美國政府宣布從2011-2015年,美國計劃關閉約800個數據中心,其中2012年關閉數據中心數量為373個。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雖然數據中心市場增長較快,但是政府部門對數據中心建設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同樣給予了高度重視。為此,筆者建議我國政府應註重頂層設計,組織專家團隊進行市場需求的調研,對未來市場需求做到準確把握,積極統籌數據中心的科學布局規劃工作,保證在滿足市場有效需求前提下,從供給側發力進行有效引導、合理控制各地數據中心的數量和規模,避免盲目跟風、一哄而上。
2015年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促進雲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明國內今後雲計算發展的方向,要加強全國數據中心建設的統籌規劃,杜絕地方盲目建設數據中心和相關園區。為此,筆者建議:為了避免數據中心市場的重覆建設,提升大數據和雲計算服務社會的應用服務功能,國家應當從戰略的高度將三大運營商的存量數據中心資產進行整合和重組,實現數據中心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礎上,參照鐵塔公司的模式,組建國家數據中心(公司)。( 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王春暉 )
新華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