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抱怨中國高質量石油產品:威脅日本石化工業
繼電子工業、造船業、鋼鐵工業之後,日本石油化工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鳳凰財經8月11日援引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中國石油產品加大出口,而且品質顯著提高,嚴重衝擊了“日本高品油”市場,競爭日益惡化。為獲得客戶和占領市場,中國原油正在日本高品質石油展開“貼身肉搏”。
日媒報道稱,亞洲的石油產品行情出現惡化,原因之一是2015年下半年之後中國的石油產品對亞洲的出口急劇增加。2016年6月,中國石油產品出口量達422萬噸,創歷史新高。2016年1~6月總出口量為2147萬噸,同比大幅增長45%。
當前輕質原油價格減去材料價格所得的利潤為每桶8美元左右,比2015年上半年縮水近一半。當時同樣產品的平均利潤在每桶桶14美元以上。
2014年6月起,國際原油價格水平從超過100美元一路下滑至不到30美元的低點,且至今未回升至50美元以上水平。但出於某些國際博弈因素,世界原油產量卻居高不下,造成了全球大型油輪的壓港奇觀,也為我國煉化業提供了大量低價原料。
中國石油產品出口自2015年下半年顯著提高
為了確保收益和化解國內庫存過剩,日本石油企業十分重視出口。而現狀讓日本油企陷入了困境。此外,中國石油產品的品質逐漸提高,已與日本不相上下,這成為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因素。日本輕油品質較高,交易價格也較高,但由於中國廠商的崛起,“日本高品油”也遭遇了危機。
日本油企尤其對被稱為“茶壺”的中國小型獨立煉油廠崛起表示警惕。茶壺煉油廠出口的石油產品急劇增加,品質也逐漸提升。
中國政府於2015年6月前後,以汽油和輕油的硫磺含量在標準值以下為條件,允許獨立煉油廠進口石油。日本東燃通用石油公司表示,“獨立煉油廠的原料從原來的重油變為原油,汽油和柴油的生產比例提升”。
之後,中國政府在2015年12月又發放了出口許可。因此,中國的石油產品出口迅速增加。“茶壺煉油廠”精煉的汽油和輕油在中國國內市場無法完全消化,剩下的石油產品湧入了亞洲市場。
中國的石油產品品質因中國政府強化環保規定正在逐漸接近日本的油品。在獲得原油進口許可之前,“茶壺煉油廠”一般從俄羅斯等地進口硫磺含量較高的重油進行提煉。生產出來的石油產品硫磺含量較高,油品不佳,成為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在獲得原油進口許可後,“茶壺煉油廠”能夠進口硫磺含量較低的阿曼產原油和俄羅斯產原油,其石油產品的品質也出現提升。
除了原料從重油向原油轉變之外,煉油廠的設備也發生了變化。東燃通用石油公司表示,“隨著中國國內的石油產品品質標準不斷提高,煉油設備的能力也出現提升。結果,中國對外出口的石油產品品質逐漸達到與(世界最高品質的)日本相同的水平”。
伊藤調查和咨詢公司的代表伊藤敏憲認為,“日本出口的輕油硫磺含量較低,因此交易價格較高”,但他同時指出,隨著中國油品的提升,這種“日本高品油”恐難以為續。
JX能源表示,“2015年底之後,中國開始向澳大利亞出口高品質的輕油”,在亞洲市場上與日本產品形成競爭。盡管“日本高品油”正在面臨危機,但日本油企採取的應對策略僅為“關注市場行情的同時向有利潤可圖的地區出口”。
JX能源常務執行董事花谷清表示,“8月計劃出口89萬千升,同比增加13萬千升。主要為噴氣式飛機的原料輕油”。各大油企計劃以輕油為主向亞洲積極出口。但是,亞洲市場上的石油產品供過於求。
8月上旬,新加坡的石油產品庫存同比增加接近1成,達到歷史性高位。當前1桶8美元左右的輕油利潤也可能因供給過剩進一步下降。伊藤敏憲指出,“如果利潤降至1桶5美元左右,包括輕油在內的石油產品出口將愈發嚴峻”。由於中國出口的石油產品對亞洲市場行情的影響巨大,對茶壺煉油廠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日本煉油業正持續衰退,煉油廠紛紛抱團取暖
有分析稱,90年代末至今以後,中國、中東和東南亞等地的煉油和石化產業開始快速發展,日本石化產品外銷的潛力不斷被擠壓,加之國內經濟長期處於低迷狀態,日本的原油消費量逐年呈現下滑態勢,煉油業至今仍處於第二個衰退期。
2015年12月,共同社報道,日本第一大煉油商吉坤控股(JX)和排名第三的東燃通用石油公司已宣布,雙方基本同意合併。兩家公司將通過讓東燃股東認購吉坤股份的換股方式進行合併。力爭合併的時期為2017年4月。
目前日本國內汽油和煤油銷量持續減少,吉坤和東燃想通過整合煉油廠來削減經費,從而在需求減少的情況下也能盈利,希望合併後5年之內業績改善金額一年超過1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2億元)。在煉油商中排行第二的出光興產和排名第五的昭和殼牌已決定在2017年4月底之前合併。
中華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