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借兼併中儲棉扳回一局 央企整合中一度落後中糧
成立13年之後,中儲棉走完了作為獨立央企的旅程,正式成為同門兄弟中儲糧的子公司。11月23日,國資委發布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棉)整體併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成為其全資子企業。”到此為止,成立於2003年的中儲棉正式淡出歷史,成為中儲糧的二級公司。
“很長時間前就有了類似消息,但是一直沒有定論。”中儲糧一位相關人士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
在業務上,此前中儲棉總公司受國務院委托,具體負責國家儲備棉的經營管理。包括國家儲備棉收儲、儲備棉調運、儲備棉加工、儲備棉儲存、儲備棉養護、儲備棉輪換、儲備棉拋售等業務。這與中儲糧在糧食領域發揮的作用基本相同,也成為二者實現整合的主要因素。
資料顯示,無論是中儲糧還是中儲棉,都肩負著國家戰略儲備的重任。在農產品相關領域,糧食、棉花、糖料,是為數不多的需要國家戰略儲備的物資,因此在央企大格局中,二者地位特殊。
央企整合,多數情況都是雙方的合併,一家吞併一家的情況並不多見。此前無論是寶鋼和武鋼的合併還是和南北車基礎上組建中車,都是雙方平等結合,實施“聯合重組”。
此次中儲棉變動,國資委明確表示為“併入中儲糧,成為其全資子公司”。這與雙方實力對比的不平衡關系密切,到2015年為止,中儲糧資產總額11263億元,營業收入1543億元。而中儲棉雖下設26家二級子企業,其中23家為倉儲類企業,註冊資本10億,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雙方都不是一個量級,兼併順理成章。
“中儲糧和中儲棉都是央企,其合併或是兼併都是國資委在主導,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好實現國家在重要物資儲備上面的任務。”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新金融記者,“該重組不是市場行為,但對於行業整合有利。”
合併之前,在巨頭林立的央企陣營,中儲棉只能算是小弟弟,無論是實力還是影響力,都屬於靠後,但其成立時間並不晚。2003年3月28日成立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簡稱中儲棉總公司)是經營管理國家儲備棉的政策性中央企業。除此之外,中儲棉擁有棉花國營貿易進出口經營權和自主進出口經營權,可以自營和代理棉花及其他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但近年來國際棉花市場的變化,中儲棉並沒有獲得太多可觀收益。
“屬於政策發展的產物,”李國祥認為,“隨著國家對棉花收購的市場化放開,以及棉花生產的變化,單獨設立中儲棉並不必要,合併到中儲糧之後,可以更好地實現儲備和調控作用。”在農產品相關領域,近年來只有棉花、糧食、油料和糖實行國家儲備政策。此次合併之後,中儲糧在整個宏觀調控領域的力量得到增強。
事實上,在糧油領域此前曾有多家央企,但隨著幾年來的合併重組,中儲糧之外則只剩下另一家實力更為強大的中糧集團,出面整合同業央企小弟,基本是由這兩家壟斷完成並不讓人意外。
在兼併中儲棉之前,近年糧油央企之間的整合多被中糧拔得頭籌,中儲糧一直被中糧落在身後。
2012年,當時的華糧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就是二者爭奪的目標。當時這家中國最大的跨區域糧食物流企業在這一年戴上央企的帽子,成為當時的第118家央企。此前,作為糧食流通領域的三大家,中儲糧和中糧都是國資委旗下,而華糧則一直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會同國資委、國家糧食局共同管理。
“接受華糧物流在當時被解讀為從實施國家糧食戰略的高度做出的決定。”在成為央企之後,華糧馬上面臨著被整合的現實,到底是中儲糧還是中糧出手,當時有不同的聲音,但兩家都希望自己成為整合者,最後的結果是,實力和經營能力更為占優的中糧實現了對華糧的整合。
之後,則是中紡集團,雖然掛著紡織的頭銜,中紡在油脂市場占據著自己獨到的位置。在2012年前後腳之間,為了進一步增強政府宏觀調控食用油市場的能力,中儲糧和中紡都向市場推出了自己的小包裝食用油產品,但效果迥異。
中儲糧食用油迅速打響,成為市場上重要競爭者,與中糧旗下產品一起站在了對抗外資食用油的前列,中紡產品則未引起太多關注。這也為今年7月份中紡併入中糧提供了依據。
無論是華糧、中紡還是此前的中孚,三次糧油央企兄弟之間的整合,都是中糧笑到了最後,對中儲糧來說尷尬難免。此次兼併中儲棉,也算是扳回一局。
“此次兼併中儲棉,對中儲糧來說,既是機遇也是壓力,目前國家政策層面對玉米、大豆以及棉花的托市收購都已經取消,賺倉儲的效益越來越難,後果如何需要時間考驗。”李國祥認為。
而對中儲糧來說,表面上補足了在棉花領域的短板,夯實了在國家糧棉油戰略儲備的中堅地位,卻並未給其在市場競爭中帶來優勢。
中國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