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_2007 發表於 2017-1-23 23:44:49

中國定向能武器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6年前就實驗成功

2017年1月9日上午,在北京召開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江西宜豐縣新莊鎮人黃文華團隊研發的某新概念技術成果榮獲一等獎。日前,記者輾轉聯系到黃文華,通過他的講述,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和他的團隊。

“成功了!成功了!我們終於成功了!”2010年11月18日,在西北茫茫大漠中,當定向能技術領域的一項科研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的一剎那,一群平日裏不善言辭的理工男激動萬分,熱淚盈眶,有的緊緊相擁,久久不願意分開。

轉瞬之間6年都過去了,該成果終於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但提起當年實驗初獲成功時,項目牽頭人黃文華至今還記得那激動人心的瞬間。

1月13日,記者輾轉聯系到了西北某研究所副所長黃文華,他激動地說:“這是一項至高榮譽,是黨和國家對我們二十多年科研工作的極大褒獎。該成果是一項顛覆性技術,實現了重大跨越,在國際上也為首創。”

黃文華是從1992年開始從事定向能技術領域研究工作的。這是一個由物理電子學、電子與信息科學、高能物理等多學科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在我國,對於該領域的探索基本上是從零開始,在國際上也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借鑒。

面對一個幾乎完全空白的領域和全新的概念,想要獲得成就,研究過程中必須轉變觀念,突破傳統的理念與模式,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來重新審視和定位成果的應用。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用黃文華的話來說,這20多年來,他們就是靠著“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團結拼搏、樂於攀登,啃著硬骨頭,一步步走過來的。

為了科研事業,在西北某地的試驗場執行任務時,由於地處茫茫大漠,乾凈的水經常不能及時送到位,黃文華他們喝著酸澀的鹽碱水;有時候忙得顧不上吃飯,過了飯點就在場坪上隨便啃個冷饅頭接著工作。這對他們來說,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對於黃文華他們,最難的並不是工作條件的艱苦,而是項目在技術和應用上面臨的嚴峻挑戰。要想使我國高新技術得到可持續發展,就要在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等方面打好基礎,要破解很多不可思議的難題。

黃文華說:“要想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就得堅持。堅持意味著要吃苦,要忍耐,沒有這種強烈意識不可能在這條路上走這麽久。興趣愛好讓我選擇了這個職業,而要做好這份事業則靠的是心中的那份責任。”就是靠著心中那份沈甸甸的責任,他和團隊的戰友們憑借專業的知識技能和長期的努力堅持,將一個個不可思議變成了現實。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作為我國原創成果,該項目外場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又歷經了6年的時間進行應用、提高,最終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成果在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工業生產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應用潛力。

生在江西宜豐、長在江西宜豐的黃文華畢業之後來到了古城西安,從此與科研結緣。至今,他仍覺得走上這條路,是一種機遇與巧合。

後來,黃文華在國防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再獲得西安交大交通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從1991年大學畢業後,黃文華在西北某研究所從事國防科技研究工作,一幹就是二十幾年。

提起自己的科研項目,黃文華驕傲地說,這是一個探索性和挑戰性非常強的項目,項目的成功不僅僅需要創新突破,更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科研團隊。

至今,黃文華依然記得,剛剛參與此項科研時,整個團隊只有4名成員;而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著100多人的強大科研團隊。團隊裏有20多個清華大學的博士、碩士研究生,還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博士生、碩士生。良好的團隊協作,是項目成功的法寶。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人在此項研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我國的國防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參加黃文華科研團隊的還有5位江西小夥。他們分別是,臨川的章勇華博士、上饒的方文饒博士、樂安的鄧昱群博士、豐城的塗敏博士、萍鄉的曾博博士。

科研工作,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追夢的過程。黃文華說,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大力倡導自主創新,努力構建一個適度寬松、自由的科研創新環境。這對科研人員來說,是非常積極且十分必要的。

創新路上永不止步。下一步,他們將繼續發揚不怕苦、不服輸的精神,重點在推進項目的落地和實用上下工夫。“我們將推動前沿創新和創新超越,幾年後,我們的科研成果將比現在更好、更新、更強。”黃文華充滿信心地說,以前我們是跟著別人跑,現在是與別人並排跑,今後我們要實現領跑,從部分超越到全面超越,登頂世界最高水平!(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中華網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定向能武器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6年前就實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