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肉美國人種豆 大豆或成美頭號農作物
直到不久以前,美國北達科他州莫霍爾郊外的農田看上去像是由多種顏色組成的拚圖:藍色的亞麻、黃色的向日葵和琥珀色的小麥。但如今,在夏季種植季的高峰,這裏的很多農田呈現出清一色的綠色。
這幅新的景像要感謝埃里克-莫伯格(Eric Moberg)等農場主,今年春季,他的72排空氣播種機在數千公頃土地上播種了大豆。他說:“4年前我們不種任何豆類。如今,大豆占到我們耕種面積的近三分之一。”
地處美加邊境的這個多風的地區,置身於全球食品供應轉變的前沿。隨著亞洲新興國家食用更多的雞肉和豬肉,促進禽類和豬長肉的大豆在全球農場的種植面積擴大速度超過其他任何農作物,比10年前擴大了28%。
今年可能標誌著一個轉折點。隨著種植接近結束,分析師們相信,大豆很可能會超越玉米,成為美國種植最廣的農作物。
大豆已深入到巴西內陸大草原地區、阿根廷的草原以及美國農村腹地。過去一年的大豆收成,足以給巴西和美國的經濟帶來明顯提振。美國農業部(USDA)預測,未來10年,這種油籽將推動全球農作物種植面積超過10億公頃(1000萬平方公里),增速超過大麥、玉米、棉花、大米、高粱或小麥。
大豆的成功取決於中國的收入。過去10年,中國的進口量增加3倍,未來一年預計將達到9300萬噸,相當於每人每年66公斤,或者每日5艘貨船。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 Soybean Export Council)表示,來自中國商務部的代表將於7月來到盛產大豆的愛荷華州,簽訂一項可能包括創紀錄採購量的協議。
大豆是一種多用途的食材,是豆腐和食用油的來源。農業企業還把大豆加工成墨汁、地毯料和生物柴油等商品。但大豆受到熱捧的原因是其無與倫比的蛋白質含量。如果把大豆碾碎,近80%會變成豆粕。食用豆粕的雞、豬和魚會迅速增肥。
豆粕支撐著美國、巴西、歐洲和其他地區的肉類行業。高管們表示,東南亞新興市場和中東的消費量將上升。但中國的膳食轉型迄今是大豆消費量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美國農業部預測,10年後中國每年將進口1.21億噸大豆,比現在高出30%以上。
1989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KFC)門店開業的時候,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每年20公斤。經過近30年的收入增長,如今這個數字已超過每年50公斤。
支撐這股趨勢的是每年大約新增2000萬的城鎮人口(超過中國整體人口增速),因為城鎮居民往往會消費更多肉類。
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中國畜牧業已從給豬喂食剩菜的小規模“後院”經營模式,轉型為工業化企業模式。美國外交官援引的中國農業部數據表明,從2005年到2015年期間,中國大型家禽養殖場占全國養殖總數比例從三分之二提高到逾90%,大型養豬場占全國養殖總數比例從16%提高到估算的50%。比如,嘉吉在安徽省投資3.6億美元打造了一個養雞產業鏈,每年處理6500萬隻雞。
迅速興起的畜禽飼料企業為國內大亨創造了財富:中國最大豬飼料生產商雙胞胎集團首席執行官鮑洪星的身家估計達到18億美元。大連商品交易所的豆粕現在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農產品期貨合約,反映出銷量的激增。
中國也許是大豆的老家,但中國的大豆收成很少超過1500萬噸。本土大豆的生產成本要比進口大豆高,因此對本土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禁止在日常食品中使用轉基因作物的禁令來維持。
但用於動物飼料和食用油的大豆並不受這類限製,因此現在這類用途的大豆主要來自於進口大豆,這些大豆具有農藥抗藥性等生物工程改造特性。儘管中國領導人堅守主糧作物自給自足政策,但他們對進口大豆敞開大門。
作為回應,企業正在打造日益複雜的國際大豆輸送鏈。今年4月,嘉吉與中國新希望集團和另一家當地合作夥伴在北京附近一個港口城市投資1億美元建造的一家大豆壓榨廠投產。在太平洋彼岸的華盛頓州,三井物產旗下的United Grain最近投資8000萬美元,使其在哥倫比亞河上的小麥出口碼頭能夠發運更多大豆和玉米。
新浪財經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