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 儲備政策解讀
一、棉花儲備政策歷史不收儲階段:2010年及之前,棉花價格區間1.2萬至1.7 萬元/噸。
臨時收儲政策:2011年開始,為期三年, 2011 年收儲價1.98 萬元/噸,2012-13 年收儲價2.04 萬元/噸。實施背景是2010年初棉花價格快速走高,但3月開始快速走低,5月的時候價格已經下跌了39%,為了抑制價格過快下跌,保護棉農利益、保障供給及穩定市場,臨儲政策出台。實施期間棉價一路下跌,三年跌幅高達2萬元。
直補政策階段:2014 年開始每畝補貼將達380 元,新疆為試點。
去庫存拋儲階段:2015年供給側改革主導去庫存開始。
二、臨儲政策
臨儲政策保障了農民、貿易商和加工企業利益,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穩定了市場供應和棉花價格,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缺陷,三年的臨儲政策期間給國家、農民和企業都帶來較大壓力。對於國家,臨儲給我國帶來了天量的國儲庫存,臨儲政策期間我國的庫存超過全球棉花庫存總量的60%以上,巨量的儲備棉也對應着沉重的財政壓力,收儲期間的各項使用費用、受拋儲虧損費用等年虧損上千萬,利息費每年就高達40多億元。
對於企業,臨儲對企業也造成了不良的干擾,收儲政策雖然保證了市場的穩定供應,但收儲幅度過大,虧損額度過高,包括進口棉花在內的策略考量並不完善,嚴重扭曲了棉花產業鏈的正常市場化經營,對國內相關棉紡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造成了嚴重的干擾和影響。臨儲期間內外棉花價差每噸一度高達3000元,過高的成本造成企業競爭力降低,尤其進出口等棉紡貿易企業的生存帶了較大困難。對於農民,收儲政策的紅利對棉農有限,而大部分的收益都被中間層層的中間商賺取。
三、直補政策
2014年棉花直補政策開始實施,即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以及產銷、面積等其他綜合因素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不對生產者補貼而對終端消費者補貼。
2月開始試點新疆,每畝補貼380 元。相對於臨儲政策,直補政策將棉農和市場分開,直接保障了棉農的基本收益,提高了棉農轉嫁成本風險的能力,也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直補政策重點在新疆,鼓勵新疆擴大種植面積和相關產業加大投資和發展壯大。棉花價格的市場化對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都有較大促進作用,既保證了農民收益,減少了國家的財政壓力,又有利於企業的市場化發展和國內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四、拋儲政策價格
國家儲備棉輪出銷售底價每週調整確定一次,本週儲備棉輪出銷售底價(折標準級 3128B)=上一週國內市場棉花現貨價格指數算術平均值 ×權重50%+上一週國際市場棉花現貨價格指數算術平均值×權重 50%。其中,國內市場棉花現貨價格指數 =[中國棉花價格指數(3128B品種)+國家棉花價格指數(3128B品種)]÷2。國際市場棉花現貨價格指數=考特魯克 A指數(折美元/噸)×匯率×(1+關税 1%)×(1+增值税 13%)。匯率參照海關征税方式,採用上一個月第三個星期(如逢法定節假日,則順延採用第四個星期三)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外幣對人民幣的基準匯率。
五、2015/16年拋儲政策
2015/16年度開始供給側改革引導的棉花去庫存成為主基調,儲備棉輪出的原則由“穩定棉花生產、經營者和用棉企業市場預期,保護棉農利益,保障市場供應”轉換為“為了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引導市場平穩運行、減輕財政負擔、完善棉花儲備調控機制”,拋儲成為政策調控和市場行情影響的主力,棉花拋儲開始進入常態化和機制化,拋儲原則:“不對稱輪換、先輪出後輪入、多輪出少輪入”,通常每年3-8月國家法定工作日均掛牌競價銷售,9-次年2月新棉集中上市期間暫停拋儲。正常情況下每日掛牌銷售數量不超過5萬噸,儲存時間長的棉花優先安排輪出,原則上掛牌銷售底價與國內外棉花現貨價格掛鈎聯動,由國內市場棉花現貨價格指數和國際市場棉花現貨價格指數各按50%的權重計算確定,每週調整一次。同時在儲備棉輪出後少量輪入高品質棉花。入庫通常在在新棉上市期間,原則上最多不超過上年度實際輪出數量的30%。
2015/16年度的儲備棉輪出的政策發佈於 2016年4月5日,5月3日正式啟動,8月8日再度公告2015/2016年度拋儲截止時間由2016年8月31日延長至2016年9月30日,且輪出總量不限於200萬噸,最終以實際成交數量為準。截至2016年9月30日,2015/16年度拋儲共計107個交易日,成交最高價16490元/噸,最低價9730 元/噸,平均價13324元/噸。計劃出庫 300.38萬噸,實際成交265.92萬噸,成交率88.53%。其中,國產棉累計成交236.29萬噸,成交率87.45%,進口棉累計成交29.63萬噸,成交率98.16%。山東、江蘇、河南和河北四省共成交171.59 萬噸,佔年度輪出總量的65.5%,其中山東省成交69.28 萬噸,佔比26.05%。紡織企業實際成交比例58%,非紡織企業實際成交比例42%。
棉花期貨價格在2016年2月29日跌破1萬元大關後有兩次明顯的快速反彈都發生在2016年上半年,具體在拋儲政策公佈初期棉花期貨價格就開始快速攀升,結束了不足萬元一噸的歷史底部,4月5日當天鄭棉主力收盤10315,4月21日已經漲至13450,主要原因就是當年棉花市場現貨流通資源較少。短暫企穩回調後,拋儲政策啟動後再度開啟了第二波的快速上漲階段,現貨市場供應不足,儲備棉成為現貨市場採購主體,拋儲初期,投放數量較少,市場階段性供需緊張,導致拋儲交易成交非常積極,成交率較高,且當年拋儲的多為2012年品質較好的棉花,購銷積極帶動拋儲價格逐漸提升,價格呈現越拋越漲的狀態,現貨市場和期貨價格也同步上調,7月中旬價格已經超過16000元,此後拋儲延期消息傳出,價格和成交才有所回落,8月底價格回調至13500元附近,9月開始,拋儲最後一個月,儲備棉拋出量有所提高,企業積極參與儲備庫存,棉花價格恢復到15000-16000區間內,並圍繞此區間震盪整理至今。
六、2016/17年拋儲政策
2016年11月22日公佈在新棉上市期間不安排儲備棉輪入,2017年儲備棉輪出銷售從3月6日至8月底,每日掛牌銷售數量暫按3萬噸安排。2017年8月9日再次發佈公告,將拋儲延期至2017年 9月29日。今年的拋儲政策主要特點如下:
1. 拋儲時間更長:今年的拋儲政策相比去年的新變化就是提前開啟了一個月,並且為增加拋儲數量和時間留有充分的空餘。另外,2016年9月-2017年2月新棉上市期間只拋不收,其他時間是否收儲未明確。另外一個變化就是同樣,最後到期前拋儲政策都延期執行一個月。
2. 市場供應更加充裕:2015/16年市場供需整體偏緊,拋儲價格越拍越高,今年的拋儲各方在拋儲期間表現相對更為理性,沒有出現加價競拍搶購的現象,棉花價格走勢也未脱離震盪區間,主要原因就是今年市場供需相對穩定。
對於採購棉花的生產加工等企業來講,今年拋儲時間更長,且預期數量充足,預計拋儲量可以達到300萬噸,而且每天2-3萬噸的成交量,基本可以滿足全國紗廠的消費需求,再加上新疆棉、地產棉和進口棉的補充,數量上今年的供應是寬鬆的,而且質量上符合標準,從去年企業大量採購國儲棉用於實際的生產加工來看,儲備棉的品質和品級是可以符合用棉企業的實際需求的,所以儲備棉的數量和質量是可以保證的企業的消費需求的,不存在供應緊張或加價競拍搶購的基礎,當然,新疆內傳聞的高品質棉花的供應缺口是否較大仍需時間和市場檢驗。
另外,新棉上市過後,尤其在春節前後是棉花企業庫存相對最高的階段,也是棉花節日消費旺季,企業通常銷售量較大的階段,但3月儲備棉就開始拋儲,市場供應壓力短期增加,對企業銷售造成階段性的打壓,企業大多選擇順價銷售去庫存,這也是今年拋儲開始後棉花價格快速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明年的春節,拋儲政策是否延續還未定,如果暫停,那階段性的供應減少,企業銷售會更加順暢,如延續,那政策效應依然如此。
3. 拋儲期間紡織企業競爭優勢持續存在:當前我國除了新疆棉的品質可以保證外,其他地產棉的質量下滑較大,今年新疆產的棉花產量佔比已經達到全國的78.2%,但在內地紡織企業集中補庫的需求較高階段,棉花出疆量較比去年同期卻大幅下滑,其中運輸成本和運輸能力的限制導致的成本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供需錯配階段,拋儲成為企業主要的需求來源,國儲棉不僅提供了充足的供應和可用的品質,國儲棉的價格優勢和進口政策壁壘更為境內的紡織企業提供了較好的利潤空間,和相對進口棉更多的競爭優勢。只要拋儲政策存續期間,紡織企業的競爭優勢就可以持續,但未來終有拋儲政策完結的一天,屆時更具競爭力的進口紗和棉花 將大量流入我國市場,這將是大勢所趨。
4. 內外棉價被隔離,聯動弱化:當前的拋儲政策已經成為棉花價格的主要因素,但國儲棉只在我國境內流通,受國際市場供需環境的影響弱化,雖然當前國內外棉花差價較大,但受進口配額的限制,貿易商和進口企業卻並能享受外棉低價的優勢,拋儲政策雖然限制了進口和貿易企業的獲利途徑和空間,卻提高了境內紡織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的原料供應。所以,雖然當前棉花市場供需大環境非常寬鬆,供應壓力偏大,但對境內的相關行業的影響已經弱化。因為政策的引導和扶持,這兩年新疆的棉花產業投資發展迅猛,行業競爭力增加較快,但其他地區相關行業萎縮也比較明顯。
5. 拋儲再度延期一個月:政策再度延期可以説是眾多相關行業人士呼籲和期盼的,不僅有利於緩解企業用棉的階段性緊張狀態,也是國家打擊市場囤貨投機炒作的有效手段。鑑於當前棉花價格,且當前正處於紡織和服裝行業的傳統消費淡季,企業多為隨用隨採,觀望較多,棉紗庫存量有所增加,儲備棉輪出時間延長,市場供應量繼續增加,觀望情緒增加,成交率走低,短期對價格帶來一定壓力,出現現貨企業降價促銷現象,但幅度較小。另一方,部分企業因為對後期價格的樂觀而囤積大量國儲棉,而現貨市場報價明顯更高,所以成交有限,由此導致了階段性的供需緊張,儲備棉延期的前提之一也是對供需階段性緊張的反應,供需錯配存在,需求就有市場,增加的拋儲對棉花價格的壓力就比較有限,不必過於悲觀。如果後期拋儲成交率較高,國內階段性供需寬鬆會加劇。
綜上,可以説棉花拋儲政策有效緩解了國家的庫存壓力和財政壓力,同時也解決了棉花市場現貨供需緊張和棉紡織企業的採購需求,隨着各項壓力的緩解,棉花市場供需矛盾也逐漸換緩和,市場階段性穩定,價格也在相對合理的區間內波動,當前儲備棉出庫政策仍在延續,國儲棉花依然是當前市場供應主體和棉花市場行情的主導因素。
當前全球棉花豐產預期不斷增強,供需矛盾有繼續惡化的趨勢,棉花下行壓力加大,國內外棉花和棉紗價格在震盪走弱中,外盤下跌幅度更大,內外價差也逐漸拉開,進口等貿易企業競爭力弱化,但國產企業因為有拋儲棉的價格優勢和充足供應保證競爭力增強,拋儲期間國儲棉對國內棉花價格的支撐力也持續存在,市場在此期間也會比較平穩,但本年度的拋儲結束後,新棉花上市後,市場增產預期下的供應相對寬鬆,而經濟下行週期需求一方並不給力,價格下行壓力會加大。
一德農產品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