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想反制中國的“稀土牌”?
在稀土領域,美國這次真的著急了。據法新社6月4日報道,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當天宣稱,美國將採取“前所未有的行動”,確保對技術部門和軍隊至關重要的戰略礦產和稀土的供應。
在這份題為《確保關鍵礦物質安全穩定供給的聯邦戰略》的報告中,美國政府多部門就稀土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謀求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而近段時間,美國一些媒體也紛紛造勢,營造出一片美國實現稀土自給自足並非難事的氛圍。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美國真能輕易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麽?
忌憚中國稀土影響力
“稀土是中國在貿易戰中的王牌嗎?”
這是自5月底以來,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紐約時報》和德國之聲等各大外媒頻繁提出的一個問題。
他們之所以突然集中關注稀土,顯然是因為感受到了中方在稀土領域傳出的信號: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5月28日明確表示,“如果有誰想利用我們出口稀土所制造的產品,反用於遏制打壓中國的發展,那麽我想贛南原中央蘇區人民、中國人民,都會不高興的。”
用新華時評的話說:利用中國稀土制造產品遏制中國發展,妄想!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稱,這些跡象引發了中國或把稀土當做貿易談判籌碼的猜測,自那以後稀土價格出現上漲。
盡管《紐約時報》承認,目前還不清楚中國是否會動用稀土這一“武器”,但從五角大樓和美國商務部的反應來看,美國對中國這張引而不發的“稀土牌”相當忌憚。
值得注意的是,6月4日和5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司局分別召開稀土行業專家座談會和企業座談會,與會專家與企業均建議要加強稀土出口管控。
憂心忡忡美急尋“反制”措施
“這些重要的礦物質通常被忽視,但在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在昨天(6月4日)發布的報告中,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憂心忡忡地說道。
他的擔憂是有理由的,報告內容顯示,有35種礦物如鈾礦、鈦金屬和稀土元素等,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美國對29種礦物質的需求有超過一半要通過進口滿足,其中14種礦物質完全依賴進口。
法新社指出,中國是美國一些重要原材料的主要供應國,但隨著中美貿易爭端升級,美國的稀土正面臨被斷供的風險。
因此,羅斯當天一口氣在報告中提出了加強研發、增強國內供應鏈、簡化聯邦審批流程等一系列對策,並認為這些舉措將“確保”美國的稀土供應無虞。
而在羅斯之前,路透社5月29日援引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的話表示,五角大樓已向國會通報了建議減少對中國稀土依賴的報告。
“國防部將繼續與總統、國會和工業基地密切合作,以減輕美國對中國稀土礦的依賴。”五角大樓發言人說。
報道特別指出,中國的稀土礦藏占全球總量的37%,中國之外幾乎沒有哪一家供應方能夠與其抗衡。
其實據BBC報道,早在去年,美國國防部就曾向特朗普呈交一份報告警告說:美國國防系統對中國稀土依賴程度“巨大”。
那麽,美方是否已有所準備呢?
BBC披露,美國在近十年前開始囤積稀土,但這並非長久之計,如果中國立即對美國斷供,若沒有可替代的生產基地,美國依然不能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不過在一片擔憂聲之中,也有美國媒體和專家跳出來給本國“壯膽”。
專家:“美國在近期內無法實現擺脫中國稀土的目標”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號稱要做“資源超級大國”的美國,稀土行業發展現狀如何呢?
路透社5月29日毫不留情地指出,美國企業可能還需要很多年,才能挑戰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因為美國國內缺乏加工設施。
報道稱,目前有三家美國企業計劃或正在建設稀土處理廠,最早的一家預計明年投產,其餘兩家最快要到2022年才能啟用。
而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31日進一步指出,美國目前僅有一座稀土礦在運行,每年開採約5萬噸稀土,這些稀土還需要運到中國加工處理。
正因為如此,當看到五角大樓和商務部最近關於確保稀土供應的報告時,美國網友的第一反應是質疑。
有網友指出,美國想要重建稀土加工能力耗時費力,代價將會很大。
“美國在近期內無法實現擺脫中國稀土的目標。”一位稀土行業專家自信地對小銳說道。
專家表示,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稀土產業具有礦產資源豐富、冶煉分離技術先進、產業鏈完整的三大優勢,處於世界稀土產業的龍頭地位。雖然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美國和俄羅斯等也有稀土礦產資源,但中國掌握著世界最先進的冶煉分離技術,全球絕大多數的稀土資源開采和冶煉分離都在中國進行。
他指出,美國國內的稀土礦一度處於停產、關停和破產的狀態,直到近年才復產。對美國來說,短時期內恢復稀土全產業鏈將耗費巨大,短時期內尋求替代中國的稀土來源也較為困難。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馬雪同樣認為,盡管美國政府欲推動國內稀土行業的重新崛起,但實際過程中將面臨成本和環保等多重阻力。
馬雪稱,美國當前擁有的稀土戰略儲備,難以維持美國軍事供應鏈長期運轉。
正如美國“防務新聞”網站所說:“美國重建稀土供應鏈可能需要長達15年的時間,但美國軍工和高科技企業卻等不了15年。”
中華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