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5周年超1.2億人受益 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多贏
1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5周年有關情況。水利部副部長蔣旭光表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運行以來,工程質量可靠、投資不超、水質達標、移民安穩、群眾叫好,創造了一項項工程建設奇跡、技術創新奇跡和制度創新奇跡,發揮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截至12日上午8時,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量299.5億立方米,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用上了南水北調水,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南水已由原規劃的受水區城市補充水源,轉變為多個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成為這些城市供水的生命線。
——改變了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河平原的供水格局。當前,北京城區73.3%用上了南水;天津市14個行政區全部用上了漢江水;河南受水區城市的59個縣區全部受益,多個城市主城區100%使用南水;河北邯鄲、石家莊、滄州等市90多個縣區受益;江蘇形成了雙線輸水的格局,蘇中蘇北地區防洪排澇抗旱能力大力提升;山東形成了“T”字形的骨幹水網格局。
——改善了供水水質。通水5年來,丹江口水庫和中線幹線供水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及以上,中線幹線輸水的過程中80%以上水量為Ⅰ類水;東線工程穩定在Ⅲ類標準,沿線群眾飲水質量顯著改善。
——修復了生態環境。東、中線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有效地增加了華北地區可利用的水資源,通過置換超採地下水實施生態補水、限採地下水等措施,使河湖、濕地的面積顯著擴大,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截至目前,已累計補水超過12億立方米,滹沱河斷流近40年以後實現了復流,滏陽河地下水水位最大升幅達到1.7米,南拒馬河地下水水位最大升幅達到1.08米。
——優化了產業結構。受水區實行區域內用水總量的控制,加強用水定額管理,帶動發展高效節水行業,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產業。據統計,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期間,沿線省市共關閉污染較嚴重的企業達500多家,叫停和否決了300多個項目。
全面通水5年來的實踐證明,南水北調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生動實踐。
當前,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根據《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將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增加向北京、天津、河北供水,同時還要擴大向山東、安徽供水。“初步方案是,擴大抽水規模,由一期工程的500個流量擴大到870個流量,水量從87.7億立方米提高到165億立方米,規劃的線路達1785公里,將新建25座泵站,新增裝機71.8萬千瓦。”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石春先介紹,目前,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推進。
對於中線工程,下一步將實施引江補漢工程,這也是總體規劃中明確的中線二期的後續水源。據了解,通過從長江向漢江調水,一方面可以增加向北的調水水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保障漢江中下遊的生態用水。經過比選,近期水利部規劃實施從湖北的香溪河取水,自流引水到漢江的丹江口水庫大壩下面,初步規劃,年調水量約40億立方米。
石春先透露,“預計到今年年底,完成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規劃、引江補漢工程規劃,中線幹線調蓄水庫的布局方案;2020年底前完成這些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爭取一些工程局部段或者局部工程盡早開工建設”。
蔣旭光表示,水利部將認真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落實好國務院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加快推進後續工程建設,早日構建完善的“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總體格局,持續提高水資源支撐、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能力。
中國能源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