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
人民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喬雪峰)易地扶貧搬遷是針對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實施的一項專項扶貧工程,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脫貧發展問題。12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2019年底已有920萬貧困搬遷群眾實現脫貧,今年剩餘的40萬貧困搬遷群眾各地已完成相關退出工作,目前正在接受脫貧攻堅成效考核。
趙辰昕指出,總的來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可以說,這是繼土地改革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在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發生的又一次偉大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堪稱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
“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其中城鎮安置區5000多個,農村安置點約3萬個。
“十三五”期間,全國共建成安置住房266萬餘套,總建築面積2.1億平方米,戶均住房面積80.6平方米。
“十三五”期間,我國配套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3400餘個、文化活動場所4萬餘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其中城鎮安置500多萬人,農村安置約460萬人。
“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後就業能力明顯提升,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實現了至少1人就業目標,搬遷群眾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升。”趙辰昕指出,據統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今年下半年,發改委為全面評價各地“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組織開展全面評估核查,核查組共隨機入戶走訪搬遷群眾2333戶9445人,結果表明,搬遷群眾住房質量安全驗收率達100%,子女就學條件改善率達99%、就醫條件改善率達99.87%,“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率達100%,搬遷群眾滿意度達100%。
趙辰昕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的歷史性成就:
一是有效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近1000萬貧困人口的脫貧發展問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重要貢獻。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近1000萬貧困群眾從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舊房搬進了寬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解決了他們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完成了“十三五”全國近1/5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搬遷群眾完全脫離了生存環境惡劣的特定“貧困空間”,從根本上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這些事實充分証明,易地搬遷讓老年人更加幸福,讓年輕人更有希望,讓小朋友更加陽光。
二是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促進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拉動經濟發展方面,易地扶貧搬遷直接投資6000多億元,加上撬動的地方財政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社會幫扶等資金,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有力拉動了貧困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中西部省份500多萬人在城鎮集中安置,城鎮安置率達52%,西南地區部分省份城鎮安置率超過90%,有效提升了貧困地區城鎮化率,優化了城鄉空間布局,為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開辟了新空間。
三是有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難事的巨大優勢,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一棟棟新房、一個個新社區拔地而起,使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溝裡的貧困群眾,搬遷到了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在短期內實現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一攬子解決了脫貧致富和長遠發展問題,完成了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歷史性跨越。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千萬貧困群眾在地理位置上的遷移,而且是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建、城鄉格局的重構和社會關系的重塑,更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集中力量幫助搬遷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真實寫照,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為其他國家類似地區的減貧和移民事業提供了重要借鑒。
“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的規模前所未有
扶貧搬遷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手段、根本性措施。早在1983年,針對“三西”地區(即甘肅的定西、河西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這一帶嚴重缺水,貧困狀況非常的嚴重。當地探索“吊莊移民”,就是開啟了扶貧搬遷的先河。之後,扶貧搬遷成為中國開發式扶貧的一個重要措施。
2001年,國家發改委安排了專項資金,從國家層面有計劃、有組織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那麼,與此前開展的扶貧搬遷相比,“十三五”以來易地扶貧搬遷難在哪兒?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在發布會上表示,新時期的易地扶貧搬遷被稱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是因為這是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
首先是搬遷的規模前所未有。這次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是1000萬人,要在五年內完成,規模之大、時間之緊前所未有。“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的人口超過了上世紀80年代一直到2015年的680萬人口規模,超過了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這在中國的扶貧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
第二是搬遷對象都是貧中之貧。中西部地區有意願,又有能力的搬遷的人口應該說已經基本搬的差不多了,剩餘的1000萬人,很多都是貧困程度深、原先也一直想搬,但是沒有能力搬出來。
第三是適宜搬遷安置的空間嚴重不足。“十三五”時期,搬遷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大多是山區、高寒山區、生態條件非常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敏感脆弱,這些地區人多地少,所以安置地也不好找,安置資源緊張。有的地方是有土無水,有的地方是有水無土。這些問題在西北、西南,特別是三區三州尤為突出。
第四是搬遷工作點多面廣,工作鏈條長,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數萬個安置點,關系到近千萬搬遷群眾的切身利益,包括搬遷對象的識別、安置點的確定、建設、搬遷入住,後期產業的發展、社區管理、拆舊復墾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可以說這次搬遷也是一次不小的社會的重組。
“十四五”時期讓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近年來,發改委等部門在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對此,趙辰昕表示,2019年以來,隨著各地易地扶貧搬遷的建設任務陸續完成,工作重心已經開始逐步轉移到了後續扶持。
2019年6月,發改委聯合10個部門研究制定並且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導意見》。
2020年2月,發改委聯合12個部門進一步出台了《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六個方面、25項具體舉措。包括: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安置區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加強安置社區的管理,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強統籌指導和監督檢查等等。
此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自然資源部等有關部門也在不斷推動完善相關的舉措,加大支持力度,陸續出台了實施就業幫扶、社區治理、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等一些專項的政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支持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趙辰昕指出,部分大型特大型安置區承擔了很多同步搬遷戶,按照原有的籌資標準,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仍然還是存在一些短板。為了彌補不足,2019年11月,發改委專門安排了中央預算內投資35.29億元,支持貴州、雲南、廣西等省份大型安置區來補齊配套的教育、醫療設施的短板。
今年以來,財政部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債務規模264億元,支持大型安置區配套設施建設。在中央財政扶貧資金中,專門安排了48億元,用於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就業幫扶和產業培育。還在安排支持脫貧攻堅補短板、綜合財力補助資金的時候,專門投入79億元,支持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配套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帶動就業等相關工作。
發改委還指導地方對30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區重點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和培育壯大後續產業,對800人到3000人的中型安置區,重點加強扶貧車間、產業基地建設,對800人以下的小微型安置點,重點培育特色的農牧產業。
最後,趙辰昕表示,“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將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按照中央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要求,結合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堅持分區分類精準施策,聚焦“三區三州”等欠發達地區、大型安置區和少數民族搬遷群眾,還有“老幼病殘弱”等一些特殊群體,進一步完善後續扶持政策體系,繼續加大搬遷群眾產業就業幫扶力度,提升完善安置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社區管理,促進社會融入,持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人民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