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裏的水稻夢
“在這裏可以吃到免費的兩頓工作餐,尤其是大米,不單是好吃,還有營養,檢測報告是有機富硒大米。”在BOSS直聘的招聘頁面上,李紹華寫下這項招聘啟事。在沙漠種出水稻的第6年,這位創始人希望找一位助理,分擔日常繁重的工作。求職者或許先要學會與沙漠做朋友。沙漠裏長出了一片水稻
2014年8月,大慶商人李紹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水稻竟然長在了沙漠裏,這可是件新鮮事。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科爾沁沙漠腹地。在當地,沙漠水稻種植已有20多年的歷史,有集中連片地,也有生長在農戶房前屋後的。但受困於技術、成本,沙漠水稻一直未能實現大規模種植。
通遼之行,徹底改變了李紹華的人生軌跡。李紹華本來在黑龍江大慶市經營著三家建材企業,但還是一頭紮進了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中,做起了稻香夢。
李紹華之所以在沙漠裏種水稻,有自己的考慮。一是國內荒漠面積巨大,用來種糧食可以彌補有限的耕地面積;另一方面沙地無草無蟲,光照充足,能夠生產出真正的有機優質稻米。
伴隨著越來越多人才的加盟,這位粗獷厚實的山東漢子,正逐步把“百萬沙漠變良田”的夢想變為現實。
萬事開頭難
2014年12月,寒風中,100多輛挖土機和推土機嗡鳴地行駛在滾滾的黃沙上,機箱冒著熱氣。
站在一旁的李紹華心情有些焦慮。眼睜睜地看著十多天過去了,按照目前的進度,顯然難以按時完成工期。稻米的插秧期也不過十五六天,如果過了,就等於白忙活了。
由於沙漠地形特殊,有陡坡、有低窪,高低起伏不平,有的落差達到三四十米,沙土又質地鬆散,連梯田都沒法開,更不要說大片平整土地。
查閱大量資料後,李紹華將平整車安裝上激光平整儀後,效率大為提升,不到二十天就完成了既定任務。
接下來是鋪防滲膜。按照傳統的沙漠水稻方法,要在沙下25-80厘米深的地方攤鋪一層防滲膜,在沙的上面依次鋪上土、肥,既保證稻田營養,又防止水分蒸發過快。
農戶自家種植,用這種方法是沒問題,但防滲膜容易被大型機械碾毀,像李紹華這樣大規模種植肯定是行不通。經過反覆測試,李紹華發現防滲膜要想不被破壞,深度要增加到 80-120厘米。
防損壞的目標達到了,可膜每隔兩三年就要換,埋得太深反而增加了施工的成本。李紹華找來相關企業共同開發改良的防水膜,能夠保持30到50年。
沙漠的天氣惡劣,尤其是到了插秧的時節,大風一吹,育苗棚就有可能被刮倒。為了防風,李紹華又幹起了老本行,找來結構性鋼材自己動手焊接,加固後的大棚結實了不少。
但天有不測風雲,創業的路上也不會一帆風順。
在秧苗插入稻田不久後,稻苗出現了大面積地倒伏和死亡。李紹華納了悶兒,當初選擇沙漠水稻正是因為沙質乾凈,並不存在水稻致病的病蟲害,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
李紹華猜測是地裏缺氧所致,這位初中畢業的山東大漢, 讀了100多本關於農業的書籍,而經過軋秧的稻田,沒有出現稻苗倒伏。
金秋十月,到了收獲的季節,金燦燦的水稻,一眼望不到邊。每天李紹華都要在稻田裏巡視,臉上帶著抑制不住的笑容。
然而,工人在預估水稻產量時發現,沙漠水稻的產量只有250公斤每畝,只有正常水稻的一半,但成本卻接近正常水稻的三倍。
未雨綢繆的李紹華早已為沙漠水稻註冊了沙糧哥的商標,在網絡上第一批就銷售了30萬斤稻米,價格是31.6元每公斤,利潤有將近300萬元。
讓更多人聞著稻香入夢
品質高、口感好,是沙漠水稻高溢價關鍵所在。
既有社會價值,又有商業回報,李紹華決定要在科爾沁沙漠深耕下去。2015年10月,站在黃金分割線上,一面是稻穗的綠,一面是遠處的沙漠的黃,李紹華許下了要在有生之年內種植百萬畝沙漠水稻的諾言。“現在我51歲,按能活到80歲算,還有30年的時間,一年增加3萬畝種植面積也就夠了。”李紹華說道。
2018年,李紹華把黑龍江公司全部賣了,全部投入到沙漠變良田的計劃中,農作物也不局限於水稻,綠豆、黑豆、紅豆、土豆都有,如今種植面積已經超過6萬多畝。
李紹華深知沙漠水稻的長遠健康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支撐。如果繼續將公司放在通遼很難招募到優秀的人才。今年,李紹華把公司的總部搬到了深圳,他計劃要在深圳成立實驗室,招募優秀的研發人才。
公司進入深圳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搭建團隊,過去靠熟人推薦的招聘方法失效了。在朋友的推薦下,他開始將崗位上傳到BOSS直聘,主要是銷售和管理。
如今水稻又到了成熟的季節,李紹華更忙碌了,一天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不是在招人,就是在招商。
李紹華將繼續追尋自己的稻香夢,沿著夢的方向努力奔跑。
新華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