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巴首個氫能運輸研討會 聚焦液氫應用前景
政府目標在2050年前實現車輛零排放,發展新能源交通工具是大勢所趨。適逢全港首輛雙層氫能巴士投入載客服務一周年,城巴上周三(19日)首度舉辦氫能研討會,匯聚政府高官、國家能源集團代表,以及來自本地、內地及國際氫能產業鏈的逾200位行業翹楚,探討氫能源在運輸領域的發展與應用,推動達致長遠應用液態氫能的願景。有與會者指,液氫運輸並不遙遠,國內外已有試驗計劃,料最快2到3年會有商業化的解決方案。研討會由城巴主要股東漢思集團發起,主題為「氫燃料在運輸的發展及應用 – 由氫氣至液氫的演化路程」。全日設有多場專題討論及分享,深入探討氣候變化、氫能巴士的營運經驗,以及國內外液氫的頂尖技術、優勢及未來前景。漢思集團行政總裁楊冬表示,作為零排放轉型的先驅,城巴引進全港首輛雙層電能巴士和全球首輛雙層三軸氫能巴士,並建造香港首個加氫站。城巴承諾2045年全面啟用零排放巴士,較政府2050年碳中及目標提早5年。香港地形複雜且氣候炎熱,氫能比電能更適合香港雙層巴士的載重及行駛里程。
楊冬表示,是次研討會邀請氫能產業專家和政府管理部門參與,希望在三個方面取得成效:首先,了解全球氫能科技新成果,探討適合香港的技術應用;其次,尋找合作夥伴,漢思集團和城巴希望在氫能巴士及配套設施方面建立合作;最後,促進各方共識,明確未來香港氫能發展的方向。他認為,香港發展氫能毋須完全照抄別人的經驗,相信在博採各家之長的基礎上,融合自主創新的研發成果,「對香港來說,不是發展氫能與否的問題,是肯定要發展的。我們認為,發展液氫的道路能讓我們走到最遠,因此希望透過研討會抓準路線讓大家共同努力,甚至成為世界第一。我們一定能讓香港的氫能交通發展後來居上,走出一條具有香港特色的新路。」
城巴董事及善水資本合夥人兼碳中和投資負責人萬宇峰指出,氫能的生產相對成熟,惟長途運輸仍是樽頸。相比氫氣,液氫的密度更高,運輸效率顯著提升。他續指,現時無論在內地或海外都有試行液氫運輸,認為實現液氫運輸並不遙遠,預料在未來2到3年內會出現商業化的解決方案,未來3到5年內可逐步推廣液氫應用。
被問到香港可在內地以至全球氫能發展上扮演什麼角色,萬宇峰表示,香港擁有完備且與國際接軌的法規體系,加上良好的創科環境,香港應作為「超級聯絡人」,連接海內外優秀的技術、經驗及資源,再結合香港成熟的商業化體系,發展出適合香港的氫能技術模式。他強調,氫能商業化需考慮全面的現實因素,雖然花費時間更長,惟一旦落實,相關模式能夠複製、持續,對於大灣區、整個內地甚至亞洲其他國家都有借鑒作用,「香港應該要去領先,不是一個追隨者。」
城巴董事總經理李卓豪表示,城巴首輛雙層氫能巴士去年起投入服務,由最初行走旺角、啟德地區,到過海路線,在真實的營運條件下測試氫能巴士的性能。測試結果亦令人鼓舞,氫能巴士的表現與傳統柴油巴士相當,能滿足日常營運需求,行駛過程卻只會排放純水,達致路邊零排放的願景。配套方面,城巴已在西九龍車廠設置一個加氫站,目前正部署興建第二座規模更大型加氫站。他提到,期望透過是次研討會了解全球各地最頂尖的液氫技術,從而部署下一階段的零排放轉型策略。
在推動新能源發展上,李卓豪認為,無論是公共運輸公司、貨運公司或私人用戶,均需要政府的補貼及稅務優惠等激勵措施,政府的資金支持有持續存在的必要。同時,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樣至關重要,未來應結合公私合作模式,以確保氫能在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他又指,每部巴士的使用壽命為18年,公司需考慮整體營運成本,包括燃料費用及維護成本等,加上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因此公司在技術的選擇上保持開放態度,探索各種可能性。
東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