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張慶祥之《你一定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意》
本帖最後由 孤寂如雲 於 2012-1-19 01:26 編輯余今日閲文一篇,題為《你一定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意》,作者為黃庭禪創辦人之張慶祥。
原文如下:
《你一定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意》
我的其中一個人生座右銘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卻引來很多朋友對小女子的誤解。
誤會我沒有關係······但誤會了古人就不太好了,所以在這邊分享一下這句話的出處和真實含意。
女子「無」才便是德
黃庭禪創辦人 張慶祥
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癢癢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上一回我到深圳上禪修課,課後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張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聖賢啊?」
我說:「你講的好,大家都有這樣的誤解,不過在解釋之前我想先請問你,這句話的上聯是什麼?」她被我問得楞了一下,然後說:「嘿!有嗎?有上聯 嗎?」下面的同學鴉雀無聲,接著有個同學說:上聯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我說:「這是另外一個大家都誤會的問題,我用別的篇幅再來解釋,不過這句話 卻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上聯,因為一句七個字,一句十個字,字數不一樣,怎麼當上聯!」
這會兒大家面面相覷,都被我問傻了,我接著說:「本來這句話的上聯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聯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這話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為什麼要以德行為主呢?看看現今社會這麼亂,詐騙這麼多,網路上什麼希奇古怪傷天害理的事都有,這就是有了才幹卻缺乏德行的後果,總之,這句話是告誡每個男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視才幹。
而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麼意思呢?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古人說的「無物」不是世上真的沒有萬物,而是在萬物的圍繞中,內心不起一點罣礙的意思;「無我」不是真的沒有我,而是對於我的一切得失無掛於心的意思;「無念」也不是真的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妄念,在念頭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無才」不是真的沒有才幹,而是“我雖然很有才幹,但一點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視若無”的意思。古代的女子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擁有過人的才氣,還能自視若無,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嗎?這句話明明是在褒獎我中華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裡有歧視女人 的意思呢!而我們竟對這麼好的一句話,誤會如此之深,我們實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們太對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對不起我們啊!
每次同學們聽我解釋完後,女子們都大快人心,男士們也都如釋重負,他們說我的解法太創新了!唉!我豈敢創新!我這解法都是古人的原意。不信的話,我把隋唐演義裡的原文,引證予各位參考便知:
「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歎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故知古人所謂的「無才」,本來是讚賞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視若無,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貶抑女子!是我們受到文字障礙的關係,誤會了老祖宗的苦心,我們應該要對老祖宗深痛的懺悔,並且要以身為中華子民為榮的!
初閱不覺有異,再閲感覺有誤。文雖言之鑿鑿,唯有詭辯之嫌。
本人姑且作一二分析。鑒於本人之文學程度,或有紕漏,甚至文理不通。望各位看官批評指教,並多多包涵。
見下文,引子原文:
而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麼意思呢?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無”者,“有”之對立面也。考中文之出處與解釋,最權威者莫過於《辭海》。《辭海》對本字作如下解釋:無
基本字義
1. 沒有,與“有”相對;不:∼辜。∼償。∼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度。∼端(無緣無故)。∼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非(只,不過)。∼動於衷。∼所適從。
詳細字義
〈名〉
1. (會意。據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持把在跳舞。蔔辭、金文中“無、舞”同字。本義:樂舞)
2. 同本義
3. 哲學範疇,指無形、無名、虛無等,或指物質的隱微狀態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
〈動〉
1. 沒有,跟“有”相對
無,不有也。——《玉篇》
無若丹朱傲。——《書·益稷》
無偏無黨。——《書·洪範》
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荀子·法行》
事不耳聞目睹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無不伸頸。——《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無不變色。
無不畢肖。——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無不驚為生人。
2. 又如:無顏落色(面色發白,沒有顏色);無頭面(沒有頭緒);無是處(毫無辦法;沒有一點兒好處);無纖掐(沒有一點);無氣歇(沒歇一口氣,沒有停息);無回豁(沒有反應);沒幹凈(不罷休,沒完沒了);無存濟(無辦法,難以應付);無笆壁(無依靠;無辦法);無路求生;無幹(沒關系;不相幹);無方(無常;沒有固定的行止、住處等);無虞(無誤)
〈副〉
1. 不,表示對動詞或形容詞的否定
臣是以無請也。——《韓非子·喻老》
請無攻宋矣。——《墨子·公輸》
不若無聞。——《呂氏春秋·慎行論》
可以無悔矣。——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2. 又如:無偏無黨(公正而不偏袒);無何(不久);無過(不過;無非;不外);無厭(不滿足)
3. 通“毋”,表示勸阻或禁止,可譯為“不要”、“別”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書·洪範》
無對靡於爾邦。——《詩·周頌·烈文》
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願士宜。——《左傳·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
無望其速成。——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無怪乎其私之。——清· 黃宗羲《原君》
無生帝王家。
4. 又如:無休外(不要見外);無失其時;無落(別誤;不要落空);無得(不得;不能);無論(不要說)
5. 未,不曾,沒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沈括《夢溪筆談》
6. 不必,不值得
渫惡吏忍於鬻獄,無責也。——方荀《獄中雜記》
7. 另見 mó(南無)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時間、處所等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漢書·高帝紀》
城牢糧足,不可憂也。——《資治通鑒》
2. 又如:無移時(不一兒;時間不久);無一時(不一會兒;時間不久);無明夜(不分白天黑夜);無定著(沒有固定的地方);無倒斷(沒完沒了);無碑記(無數;不可計數);無般(樣樣,處處)
<連>
1. 連接詞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條件或情況下都是如此,相當於“不論”、“無論”
無少長皆斬之。——《漢書·高後紀》
無貴無賤。——唐· 韓愈《師說》
無長無少。
2. 又如:事無大小,都有人負責;事無巨細,他都認真去幹;無上無下
1. 用在句首,無義
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為樂器,以為事乎國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嗎”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
從上可見,作動詞時,不曾有“本有而無之”之含義。張氏之“無”,未免有“無”中生有之嫌。
其二,原文曰:
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這話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為什麼要以德行為主呢?看看現今社會這麼亂,詐騙這麼多,網路上什麼希奇古怪傷天害理的事都有,這就是有了才幹卻缺乏德行的後果,總之,這句話是告誡每個男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視才幹。
前者“引經據典”,後者以現今之現象作解釋。既然引自《隋唐演義》,又何來以當今之網絡作旁證?
原文再曰:
「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歎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余不知此《隋唐演義》乃否常人所讀之《隋唐演義》,亦或為現代之同名作品,又或為張氏之筆誤。翻閱原版之《隋唐演義》三十七回,不曾見有上文之所述。此為其三。
余復查閱其它經典,始察“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句之真正出處。
此語出自明代人曹臣所輯的《舌華錄》。其曰:
“陳眉公(繼儒)曰:‘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陳眉公在又一處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些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這是退一步的說法,而不是說女子就不應該通文識字。
按香港學者劉詠聰教授之研究,應為明人陳繼儒(陳眉公)之著作。考證如下:
“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陳眉公雲:‘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劉教授認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嚴格的來說,並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所以應是陳氏引錄“長者”輩所言。 劉教授進一步指出,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德重於才”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國人對於男性總是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至於女性,中國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反而重視她們的“婦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而這所謂“才”,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於以往中國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所以,劉教授認為,與其單單用現代的眼光,將“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說看成是對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殺,不如從文化意義和社會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來,由於女性識字能文者較從前為眾,就開始有對女性“才”、“德”問題的討論了。此亦是近代中國女性爭取權利之前奏。
因而“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實為明人之所謂,而非《隋唐演義》之言也!
余以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按字面解釋即可,意即“女人不需才而有德即可”。一目瞭然而無曲解。
古人乃至近代之人,只要受中國傳統之熏陶,莫不受重男輕女思想之熏陶(荼毒)。然不止中國之人士,近代德國哲學家尼采亦有道:“如果要到女人那裏,別忘了帶上鞭子。”此言直白而不隱晦,貶低女性之赤裸裸,撻伐女性之明目張膽!
文言文說夠了,來點白話文。
中國人也好,西方人也罷,都曾發生過男女非常不平等的不愉快經歷。那些年,男人看低女人,一方面是因為既存的生理上的差異,另一方面是明清與歐洲工業革命之時,女權主義開始抬頭,導致男性因為無法接受而產生情感上的反彈。
男人貶低女人,是一個歷史事實。女性抬頭並獲得社會地位,自然是可喜可賀。但沒有必要去曲解過去的人所說的話,以滿足現在的政治正確。
正視聽,辯事理。是以為文。
若上文有任何不對之處,歡迎各位,特別是原作者的不吝賜教。本人將一一虛心接受並作適當修改。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
原文被Facebook分享近萬次,若原文正確,那是好事,因可正視聽。
但若原文有誤,則會誤導很多人。
希望各位可以就兩篇文章所說的內容進行探討。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