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成拳)
意拳溯源:意拳曾名大成拳是我國著名一代拳學宗師王薌齋先生于1920年中期所創。王薌齋先生在形意拳的基礎上集各家拳術之所長創立了意拳。意拳的創立對我國傳統武術是一次重大改革,爲我國幾千年瑰寶文化遺産,得以進一步繼承和發揚。王薌齋先生傳人甚多,其中以上海尤彭熙、天津趙道新、香港韓星桓、珠海韓星橋及北京姚宗勳最爲著名,並各具代表性。
其中,姚宗勳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並著重拳理研究,吸收了現代拳法的一些優點,爲意拳的發揚光大作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
意拳概述
“意拳”主要由站樁,試力(包括試聲)、走步、發力、推手、散手等訓練所組成,著重在健身與技擊兩個方面,沒有套路與固定招法。
站樁是意拳的基本功,分爲健身樁與技擊樁(原名渾元樁)兩種,在外形不動的情況下進行鍛煉。健身樁在鍛煉過程中強調精神訓練與意念誘導,統帥肢體同時進行,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使身體各部平均發展,側重在健身,故名健身樁。渾元樁是學習技擊的基本功,在健身樁的基礎上,運用意念活動,使全身建立“爭力”,名之“渾元力”(傳統名稱,意思是指上下前後左右是意力達到平衡勻整是狀態)。求得渾元力的樁法,故名“渾元樁”。雖然這兩種樁法在鍛煉時要求上有所不同,但內在是有聯繫的。若僅爲健身祛病,可不必練渾元樁;而渾元樁對增強人的體質也起很大作用,因此這兩種樁法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意拳”的核心就是:以站樁爲基礎,通過精神假借,意念誘導,在無力中求有力,不動中求微動,靜中求動的訓練方法。培養和掌握,以至運用“渾元力”的一整套訓練方法。實踐證明這種訓練可以達到從精神到肢體,由肢體到外界形成的高度協調統一,並能在運動中充分發揮本身內在的能量和潛力。
“意拳”認爲,“松、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靈活、協調、耐力等運動素質,無人不受人體肌肉“松、緊”的制約。因此就意拳全部的訓練內容來說,就是怎樣正確掌握和運用“松、緊”的問題。所謂“松、緊”即是肌肉的“松、緊”又是精神的、心理的“松、緊”,而首先是精神的“松、緊”。因爲任何肌肉的活動都是靠神經支配的,神經又是受精神意志的影響。因此,精神意志是控制是首要的。意拳所以要突出一個“意”字,其道理就在這裏。
http://photos1.blogger.com/blogger/5297/618/320/%3F%3F%3F%3F%3F%3F.jpg
“意拳”以“站樁”爲基本功,訓練人從精神到肢體的“松、緊”。首先訓練放鬆,進而訓練松、緊相互轉換,達到鬆緊諧調。這種鬆緊諧調,要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可促使氣血通暢,新陳代謝旺盛,調整內臟器官的功能,使其均整平衡,從而能增強體質。
站樁”訓練人體,使之達到高度的協調統一,肢體間能處處連通成一個有機構的整體,相互呼應,即所謂“一動無不動”,練成自身感覺的高度靈敏協調;並通過鬆緊轉化,培養整體的彈力,要求“無點不彈簧”。(意思是指肢體各部能發揮出相彈簧似的彈力),使之在技擊中發揮作用。
“試力”是站樁在空間的延伸,不可用力,動作慢優於快,要動中求靜,進而在微動中求速動,還要照顧到整體。“一動無不動”亦即在站樁中培養的渾元力,在肢體有位移的情況下,體驗是否仍然能夠均整得力,可以運用自如的練習,爲能隨機,隨勢任意發力創造條件。
“走步”是結合試力進行步法訓練,其原則要求是“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在前後、左右、進退轉換中,能保持身體中心的平衡,和整體協調,以有利於隨時發力。
“推手、散手”是拳術技擊的實踐訓練。推手是爲補散手之不足,亦是試力和走步的具體化。推手是訓練主要是解決當雙方肢體接觸時,要善於觀察對方虛實、強弱和力量的方向,並能牽制對方,施以有效打擊。散手是拳術各項訓練的總成,是直接檢驗拳術鍛煉的綜合體現,就其原始意義來講,乃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擊。
意拳發展的今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訓練體系,已廣泛推廣發展於全國各地10多個省市及地區,同時在海外也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許多武術愛好者練習意拳,許多意拳愛好者還成立了武館、研究會或中意武館分館及輔導站等組織與機構。例如:日本(稱太氣拳)、法國、英國、阿根廷、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西班牙及香港等地都設有意拳的相關組織,甚至乎日本極真也將意拳的訓練方法納入其中。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平凡而又獨特的拳學産生極大的興趣。在全球弘揚中華瑰寶文化,並且爲之而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
意拳:不直的直拳 - 單發拳及拗步發拳
http://photos1.blogger.com/blogger/5297/618/320/%3F%3F%3F%3F%3F%3F02.jpg
意拳所講的拳法,不是注重招式招法之法,而是拳法的原理原則之法。其實拳家不肯揭示於人的正是該拳種的原則原理及訓練方法。所謂“一法不立無法不容”,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實事上不存在所謂“偷拳之說”,口傳心授,勤學苦練,尚不易得之於身,“偷拳”只能學到些表面的招式而已,看不到的東西也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拳術原理原則之精華。
一、單發拳
意拳的實戰肩架就是技擊樁。在技擊對抗中所採用的基本肩架,一般來講比練功時更自然一些,應保持全身的靈活協調。首先應該注意兩腳站立的姿勢,應採取“丁八步”,重量爲前三後七或前四後六,以前腳不借助身體其他部分的力量能提起,同時支撐腿能將提起的前腳催動向前或向後拉回爲標準。兩腳前後。左右都應保持適當距離,以舒適得力爲原則。
然後手拿起呈渾元樁肩架,兩手虛握,不可用力,兩手相距兩三拳,手離身體一尺開外、松肩、肘,前手略高於肩,後手與肩相平,設想兩手之間有彈簧相連。兩手腕部有彈簧與脖子相連,胯後靠膝蓋前指上提,兩腿內側似有外分內合之意。肩撐肘橫,兩臂環抱,始終保持橫撐豎裹,蓄力圓滿。前手拳向前伸出時不超過前腳尖,後手低於前手一拳左右,要保護咽喉、頜和前胸。兩眼注視對方頭部,頸下若容一球,不可用力,頭虛領挺拔,要注意身體平衡均整,處處保持爭力,不可過於執著,偏於某一方面。
握拳不可過緊,過緊則僵,全身力量的發出就不通暢。意拳正確的握拳方法是兩手好像各握一個雞蛋,用力就破了,不用力就掉了,在擊中目標的一瞬間,拳頭突然握緊,把雞蛋握碎,要做到一緊即松。在去打目標的一瞬間,還要求手腕向內、向下微叩,食指、中指的根節爲發力點。只有正確地發拳,才能避免手腕手指受傷。
意拳出拳時應遵循“形曲力直”的原則,即便是向前的直拳,也不能把胳膊伸直。胳膊過於伸直容易引起關節的損傷,且容易爲人所利用。所以意拳向前正面進攻的拳法是不直的直拳--單發拳。這種拳法也是意拳技法中最基本的拳法。發前拳時,前拳位置不動,身體猝然向前撞擊前拳,使前拳向前發出。同時設想,兩手之間拉一根彈簧,前手出拳,後手猛然回拉。這就産生了一個向前一個向後的爭力,好像前拳被彈出去一樣,速度快,力量大,即所謂“前手發拳,後手用力”。同時還要注意全身的協調,在兩手前後相爭時,前腳猛然下踩,膝關節向前指,胯後靠,腰螺旋擰轉,這是下肢的爭力。
此外,還要注意頭的位置,眼睛向擊打方向看去,頭向斜前方虛領,脖子向所發拳的方向擰轉,出拳時前拳不可握得太緊,拳眼向上,小臂向內側擰轉,在擊中目標的瞬間,拳眼轉到平面內側,腕部向前向下微叩,拳好像打到一塊燒紅的鐵上,要一觸即發,一緊即松,連續不斷。順步出拳要超過前腳的腳尖。
二、連發拳
我們練習了前手發拳後,再練習連續發拳,即拗步出拳。
拗步出拳是在單手發拳的基礎上發出後拳。發拳時要轉體,以後腳掌和前腳掌爲軸心,向內旋轉,腰胯相應轉動,即腰似車輪,腿似鑽。不管是順步拳還是拗步拳,都要求用身體帶動手去做。應該是手動得少,身體動得多,這就是“一動全身轉”的技擊原則。同時也應注意,無論單發拳還是拗步出拳都應保持全身各部的爭力,要平衡均整,頭領,腳踩,膝前指,胯後靠,兩腿要螺旋擰轉,保持舒適得力,身體的轉移對打擊力量的産生有極大作用。
以上練習的拳法,可以結合步法進行,先從走步發拳開始,逐步過渡到活步發拳。也可以在沙袋上練習,也可以在兩人徒手對抗中訓練。在練習拳法的基礎上,略微變化,在接觸對方的瞬間變拳爲掌,用掌根擊打即爲正面的“掌法”。
意拳沙袋的訓練
http://photos1.blogger.com/blogger/5297/618/320/%3F%3F%3F%3F%3F%3F03.jpg
意拳的沙袋練習,不同於一般打沙袋的方式。應該視沙袋爲假想敵,不能簡單地認爲打沙袋只是練習打擊的力度、速度,或想怎樣打都行。我認爲打沙袋的目的應分幾個方面:一、 設想沙袋時是一個對手,不僅我們能夠出拳打擊它,還要考慮到沙袋這個“對手”還會隨時對自身進行還擊。
二、 打沙袋時應有好的步法,能在出拳時配合步法,掌握人與沙袋的距離,使自身在運動中協調自如。
三、 打沙袋不能蠻拼硬打,認爲沙袋越硬,越能練得拳-,這是一種誤解。
四、 打沙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無論掌。腿、腳、肘等身體各部在與沙袋接觸時都應發力,如果表面上聽到或看到沙袋的嗚呼聲或沙袋向四周從動搖晃,這只能是推擊沙袋,而不是打擊力。
下面我專門論述用意拳的訓練方法練習打沙袋。
打沙袋是一項很好的散打輔助練習,但是打沙袋不能代替站樁試功、走步、發力等基本功,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只是通過打沙袋來檢驗基本功的一種手段。沙袋的製作一定要接近於人體,一是有重量,二是富有彈性。一般沙袋在 50 公斤左右,長 l.5 米。在打沙袋時既可將力發出,又不會挫傷手指和手腕。掌、肘、腳、膝等各部都可練習,切不可在沙袋內裝上鐵沙、硬物去練,一旦拳頭打壞了.就不能練拳了。同時沙袋裝上硬物,如果拳打上去,用的力越大,反彈的力量就越強,對大腦的震動也越大。練習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只圖一時痛快,到老時落下殘疾。
打沙袋一定要設假想敵,要運用戰術訓練,一定要注重“意”的運用,把沙袋視爲對手而需要我們認真對付。打沙袋的拳法是我們平時意拳訓練的基本拳法,例如:單發拳、連發拳、鑽拳、栽拳或肘、掌等。訓練時每一出拳應打擊對方頭部,同時後手與前手及周身相爭(即前手發拳,後手用力)在接觸沙袋的刹那間,手握緊,以食指中指的根節爲著力點。在步法移動中,前腳掌踩地的同時發拳.將力發出,要求做到腳到手到。剛開始練習時,可以前後動步,運動中發拳。待略微熟練後,則結合左外環繞、右外環繞訓練。再進一步則要求一步一拳,拗步出拳,三步三拳,通過後腿變步,左右轉換,打擊沙袋。再進一步則可以一步三拳左右變步去練。打沙袋人門後,在打擊力量上應分輕、重、緩、急,時而輕擊,時而重擊,一會快,一會慢,忽而用拳,忽而用掌,肘、膝等各部都可加以訓練。由此再昇華一步,則可以交換方式,運用戰術對沙袋實施攻擊。在與“敵”左右周旋時,先不出拳,“意念假借”,認爲有機可乘時,突然出拳,單拳或連拳攻擊後,迅速歸於待發狀態。同時,還要注意到沙袋這個“對手”會突然攻擊自己,在自身防護的同時,還要尋找機會打擊對手。我們練習時可設想要用左手打擊對方,實則右手;或要攻擊對方腹部,實爲攻擊頭部。還可用手法暗示,吸引對方注意力;實則起腿;也可用眼神控制對方,例如雙眼盯住對方,使對方判斷可能要進攻頭部或腦部,這時可以通過步法的移動攻擊對方側面或胸部以下。總之,要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使對方判漸失誤。在練習時應參照假想敵的訓練內容去練,逐漸在打沙袋時進行練習,進一步則可在實戰中進行訓練。
我們在打沙袋時,不可拘泥於某一招式或某一方法,在打沙袋過程中,可以結合發力的訓練內容用雙掌將沙袋發出,但要一觸即發,接觸時間不可過長,越短越好。儘量多練一些肘的打擊,腿、腳、掌、頭等部位訓練應配合步法進行,好的步法應富有彈性,準確有力,步法變化無窮,進退自如。通過沙袋訓練,逐漸滿足實戰需要。不能認爲沙袋是死物,不能在出手時忽略了身法、步法的調整。在打擊沙袋時要注意節奏的變換和靈活的戰術,打擊的力量在於速度,接觸時要短促有力。正確的打擊力量作用到沙袋上,應該是高頻率的震動,而不是沙袋處在搖搖晃晃之中,表面上有力,其實作用力不大。
意拳腿法
意拳在技擊對抗時使用腿法一般都比較慎重。儘管腿的攻擊有一定威力,但是別忘了「擡腿半邊空」。
意拳腿法的力量也離不開「形曲力直」的原則及斜面、螺旋、曲析三角力等。一般不超過對方臍部。上身的姿勢應保持渾元樁間架,腋窩要含、蓄,雙臂不可貼身,也不可擡平,要以「形不破體,力不出尖」爲原則。在對抗中,擡腿攻擊對方應「順其自然」,意在踢中對方,踢不中也沒關係。落腳時(應保持丁八步位置)則又是進攻對手的基本間架。對抗中腿法也有攻守合一的問題。
一、點腳
我們在練習磨擦步時,後腳提起經過前腳的踝關節處向前伸出。此時如果距離合適,可用運動中的前腳迎踢對方的踝關節處或小腿的正面,即迎面骨部位。其用力是短促有力的刹車力。同時,也可設想如踢到一塊燒紅的鐵上,一踢即回或一發即止。我們在對抗中,腳踢出的距離應在一步左右,否則「力出尖,形破體」。原則上要均整、舒適、得力。腿法也應結合拳法進行,要與拳、肘、膝、胯、頭等相結合,才具備殺傷力。在對抗中,由於雙腿支撐身體,所以在保持身體平衡、不偏不倚的情況下,才能起腿,至於能否踢到對手,則是次要,主要應注重「內在」力量的訓練。
點腳的形式基本上以拗步爲主,即踢左腳身體向右轉,身體呈螺旋擰轉狀態。兩手始終保持渾元樁間架,在擡腿時雙手呈發拳狀態。動作完成後還應回到原狀,以利於隨機隨勢待發。
二、橫跺腳
我們在磨擦步練習中介紹到,後腳順著內側往斜外方運動,腳尖落下時設想如有不適隨即提起,或不踩,或向前提,或向前運行又有隨時向後之意。整個動作應在矛盾中進行。練習磨擦步又是腿、腳的試力,即橫跺腳的基本功。所以在技擊對抗中或進或退,忽左忽右,應時刻注意步法的調整。如距離一旦合適,就可將非支撐腿的膝蓋提起,腳內側朝前,腳尖外指,同時注意起腿的高度,一般不要超過腰部,否則不易控制身體平衡。如果是主動進攻則起腿攻擊;如果是對方進攻,可起腿迎。擊在起腿時,力量來自後腿的蹬地和後胯的催動,一旦碰到對方身體,如腹部、大腿、小腿等就立即變爲順對方肢體向下蹬踏發力。同時身體縱軸相爭,將頭、腳、腰、胯等各部的力量爆發出來。腳蹬踏下去,正是落腳的位置(丁八步)以便隨機隨勢,或踢或打,不給對方有喘息的機會。
在使用橫跺腳時,通常採用「丁八步」的步法。擡左腳時身體向左轉,右手呈待發拳狀;踢右腳時,身體向右轉動,左手在前呈發拳狀。
三、側踢腳
側踢腳的訓練,首先要站成渾元樁間架,步法呈丁八步。以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爲例。在踢右腳時,應將重心由後向前移動到左腳,待重心穩定後,左腳及全身向左擰轉,將右腳踢出。右腳踢出的腳型應是腳心向前,腳趾向左、腳背外側向上。設想腳腕部有一根彈簧與脖子相連,頭頂與站立的腳相爭,在踢到對方身體的一刹那頭腳相爭,設想將「彈簧」拉斷。同時,頭與站立的腳、腰、跨、肩、肘、膝等各部相爭,接觸時刹那間將「彈簧」拉斷,將力量發出去。落腳時,又呈待發間架。訓練時要結合拳法時行。
參考資料:北京中意武館 http://www.yq-zywg.com/
電郵:yiquanken@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1 中國意拳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Yiquan Martial Art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