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天 Sagazine 時事新聞 時事評論 查看內容

擁抱環珠規劃未來

2011-2-18 00:00| 發佈者: J-20| 查看: 676| 評論: 0|原作者: 楊雨霑|來自: 香港商報

       最近,粵港澳三地共同提出要結合「大珠三角」力量,把環珠江口灣區的五市(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和中山)和港澳特區,進行區域創新,期望打破彼此局促的生存空間,擴大五市兩地的生存依託,建立更深層次的互利、互動和資源互享關系,促進彼此的環保、經濟和民生發展。筆者認為,這是香港的「生存之道」,也是「大珠三角」發展的自然軌道。

       并無削弱三地自主權

       內地和香港唇齒相依,而各地也加快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香港不能要求其他合作地區「空等待」。在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及2010年粵港兩地政府簽署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后,廣東省便積極與港澳特區共同研究「一灣三區」發展計劃,締造宜居的優質生活未來城市。研究報告完成后,特區政府在今年1月中開始,展開「環珠規劃」的公眾諮詢。

       部分市民誤解了「環珠規劃」,以為香港被廣東規劃,違反「一國兩制」。事實上,「環珠規劃」研究只提出原則性和方向性建議,供三地制訂各自的政策及措施時作參考,并沒有削弱三地的「規劃自主權」。筆者反而憂慮,以香港的龜速效率,恐怕其他城市會「被拖后」,不利三地政府向中央提出把規劃部分建議納入國家「十二五」。

       香港要強起來,擺脫「經濟單一化」和「被邊緣化」,就要利用「大珠三角」強勁的經濟和文化脈搏,吸收鄰區的經濟養份和人文精華,令自身發生內部聚變,創造交通體系和社會之變革。

       綠網概念涉空間大轉變

       「環珠規劃」研究建議的綠網概念,就是運用新思維,打造「無障礙」的綠徑暢道集體運輸系統,包括電梯、樓梯、海底(或行人或穿山)隧道、天橋、纜車、單車徑、行人輸送帶、電動車和輕鐵等等,將都市(或郊野)公園和新市鎮接通起來,減少空氣和聲音污染。這種以「和諧為本」為精神,反映在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海岸公園的保育上。筆者相信,保護紅樹林和米埔濕地,并不能單靠香港規劃,而維港的紅潮問題,更需要尋求多方協助。

       對於香港而言,綠網概念更涉及空間大轉變。眾所周知,香港的規劃是集中型,焦點放在香港島和九龍半島,沿鐵路發展,形成世上最貴的「蝸居部落」。市區車水馬龍,缺乏綠色空間,根據綠網概念,相信會在市中心打造都會公園,并以無人駕駛輕鐵和架空天橋連接鄰區,減少現有地面主要公路的行車量/客量比率。地面的汽車換為環保汽車,分流到新路線,甚至地底和海底,保護環境。

       西九文化區落成后,相信會成為「大珠三角」的文藝中心和本地慢行交通區,跟啟德發展區和公共交通區遙望。由於部分市區將被綠化,擠走了部分人口到擬建「低碳社區」和多元化房屋的未來新市鎮,包括東北發展區和洪水橋。筆者期望,特區政府能放寬邊境管制和興建蓮塘口岸,發展坪輋物流中心,并跟洪水橋連接。筆者希望,深港機鐵能成功開通,并跟西鐵洪水橋站連線,把洪水橋升格為前海的「灣仔」,而荃灣和黃金海岸則可以成為「旺角」和「淺水灣」,吸引粵港人士。特區政府還可進取點,考慮興建荃屯鐵路和增加水上設施,打造省級休閒勝地,扶持地區酒店和旅游業。

       港式小區解決「三難」

       蓮塘口岸道路和屯門西部通道,可以跟深圳東部和西部通道聯繫,形成《深圳2030》提出的戰略性走廊,并與港深澳機場、內河碼頭和港珠澳大橋連成一體。由於廣東大力發展汽車和造船業,香港應把握機會,合作發展綠色環保車和高級游艇,并在屯門西部發展高科技和物流企業。待河套和前海開發,和洪水橋新市鎮落成后,香港可透過大學城的科研、前海的金融創新和洪水橋的商品示範區,扶持高科技產業,打破經濟「單一化」和「空洞化」的宿命。透過「環珠規劃」概念,還可打造「大珠三角」旅游(例如綠色農莊、休閒釣魚、旅游島、地質公園、文娛區和文化村)和環珠港式小區,有助香港解決「三難」(置業難、就業難、學業難)。

       規劃是成功之開端,筆者期望未來政府在「管治思維」上作出改變,在規劃以外,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例如擴大區議會職權推動地區綠化工程、落實一地兩檢制度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相關分類

GMT+8, 2024-11-5 18:55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