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登山運動 4 (台灣登山活動) [打印本頁]
(轉載 WIKIPEDIA.ORG)
登山運動 4 (台灣登山活動)
台灣登山活動
台灣因地形特殊,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超越三千公尺山頭兩百餘座,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北迴歸線橫貫其間,緯度低但山高,兼有亞熱帶、溫帶、寒帶生態。生物多樣性也是全球平均百倍 。
原住民居住山地,但對山頂常視為神聖領域而少進入。日治時期,日人以玉山、雪山高度高過富士山、命名新高山、次高山。日籍學者受源自歐洲的登記熱潮影響,以文明登頂名銜,探勘、整理台灣島上的動植物。民間也成立社團,登山活動也拓展到民間。
二次大戰期間,登山活動暫時沉寂。
民國三十四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對登山活動並不支持。但民間延續日治時期基礎,仍然持續高山攀登。
民國三十五年 5 月 4 日,由日治台灣山嶽會幹事平澤龜一郎暫代主席,開會決議將相關會務委任台籍會員 ,平澤並轉交一支冰斧及兩條登山繩索,做為傳承象徵,移交後,會名仍稱「台灣山嶽會」。
民國三十六年 5 月 ,台北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及蔡禮樂、謝永河等,發起組織「台灣省山嶽會」,並接管日治時期成立,卻因戰爭而停頓的台灣山嶽會,此即「中華民國山嶽協會」前身。
民國四十二年 救國團舉辦大專生「玉山登峰探險隊」,這可能是戰後第一次有組織的學生高山登山活動。
民國五十八年 2 月 15 日,曾任「中國青年登山協會」總幹事的韓漪,創辦《野外》雜誌 (1987.12停刊)。
民國六十年 7 月,由清華大學柏盛亨領隊的登山隊,一行在奇萊山區遭遇颱風大雨,不幸有5人罹難。
民國六十年 10 月,岳界中央山脈大縱走活動,北隊由南湖群峰,南隊由卑南主山起步,在七彩湖會師。 台灣岳界選出一百座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峰,命名台灣百岳。台灣登山活動除社會人士,在各級學校間也普遍成立社團,蔚為風尚。
台灣登山好手挑戰境外各洲頂峰,在企業界支持下也多所進展。
民國六十一年 12 月 5 日,林文安、蔡景璋、刑天正及丁同三等,於羊頭山頂慶祝「百岳俱樂部」成立。
民國六十五年 7 月,政治大學登山隊發起人之一陳遠建,創辦《戶外生活》雜誌 (1986 年停刊)。
民國六十五年 台大登山社呂志廣等發現松蘿湖後,延續自百岳開拓精神的中程山探勘,逐漸成社內主流。
民國六十七年 戶外生活圖書公司出版《台灣百岳全集》,由謝文誠主筆,帶動「百岳登峰」登山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