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楊裕生院士力挺增程式電動車和微型純電動車 [打印本頁]


  在7月3日~4日于北京舉行的第四屆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見圖1)表示,政府針對2012~2020年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要求:「……以純電動汽車(純電驅動)作為主要戰略取向……」。增程式電動車只以電動機作為動力,所以屬於純電驅動,實際上也包括在純電動車範圍內,只是沒有以文字形式直接指出罷了。


增程式電動車是新一代動力電池實用前的「最佳車種」

  他提出了增程式電動車的9個優勢:①不必配太大容量動力電池,且可遠行;②電池組不會過衝過/放電,安全長壽;③不一定用鋰離子電池,其他材料也行,價格低;④夜間充電使用電網的「谷電「,且不必另建充電站;⑤投入低,不需充/換電的週轉電池;⑥不需大量換電設施和人員;⑦可繼承傳統汽車設施和成果;⑧節能減排,現有技術可節油50%以上;⑨運行費用低,易於向無補貼過渡。

  楊裕生以廣汽-科嶺增程式轎車和比亞迪e6純電動車為例對這兩種車進行了比較(見圖2)

圖1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
圖2 廣汽-科嶺增程式轎車和比亞迪e6純電動車的比較

  2012年6月1日,在山東省產學研洽展會上,廣汽-科嶺展出了增程式純電驅動轎車和大客車,電池壽命均為30萬公里,2012年產量分別為500輛和50輛。其中轎車的油耗不到3升/百公里,電耗13kWh/百公里,預計市場售價約19萬元。12米客車的油耗15升/百公里,電耗100kWh/百公里,預計市場售價約150萬元。

  目前,已經開發出增程式大客車的廠商包括:湖南南車時代、蘇州及廈門的金龍、桂林客車、上海申沃和寧波神馬。在純電模式下,平均電耗1.41kWh/km,最低電耗1.00kWh/km。增程模式下,平均油耗24.46升/百公里,最低油耗15.88升/百公里。

  已經開發出增程式關鍵部件的廠商和技術有:杭州賽恩斯的動力系統,北京清能華通的控制系統,昆明雷默的APU引擎和昆明船舶的動力系統。


中國更適合發展微型純電動車

  楊裕生還反駁了業內對微型電動車的某些偏見,如「純電動汽車要高檔、快速」,「普及型車的技術水準低」、「垃圾技術」、「低速不安全」及「低速會造成堵車」。

  他指出,目前,不少純電動車設計仍在沿用傳統燃油車理念,希望空間大、加速快、速度大、續航里程長。但這種中高檔純電動車的車身更重、電池用量多/發熱量大、能耗更高、危險性增大、安全性下降,顧了面子,卻沒有市場。

  因此,中國更適合發展微型純電動車,理由如下:①省油、減輕城鎮污染;②每夜的11億多度低谷電,可供數千萬輛小型電動車充電,還可省掉建設調峰電站的大筆投資。③電池少、價格低,易推廣,可在城鎮地區升級換代電動自行車/摩托車;④技術累積較好,2011年已生產6萬多輛,並實現了部分出口。⑤用220伏的民用電,可作為晚間用電的「家用電器」,鄉鎮甚至無需專門設置充電柱。⑥節材節能,使用/維修方便,並可抑制追求奢華的社會風氣。這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體現的最充分。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一定不能脫離目前電池技術的實際水準。


在中國普及混合動力車並非上策 建議修改《規劃》中的部分表述

楊裕生認為,近年發生了幾起電動車起火事件,雖然不都是電動車的主要責任,但政府感到對電動車的安全性沒有把握。《規劃》中強調的推廣普及混合動力車,給純電動車降了溫。

  對於動力電池的安全性,他表示,應該用事故機率的數值表示電池安全性,這樣更加客觀、量化。他建議參考核反應爐的安全性係數,建立電池組安全性係數和壽命的評價體系。提高電池的安全性有助於《規劃》中50萬輛純電動/插電式電動車的目標,否則,由於消費者的擔心和抵觸,上述目標很難實現。

  楊裕生稱,插電式混合動力不如增程式電動車。前者在50公里以內不用油,但遠距離全部用內燃機,屬於大馬拉小車,油耗仍很高。且內燃機和電動機兩套動力系統比增程式更複雜、價格更高,對動力電池的要求不低於純電動車。

  中度混合動力公共汽車的平均節油率基本在百分之十幾,並不高;電池壽命也不樂觀;存在後續電池補貼問題;部分企業竟然用外企的部件拼裝後交賬,不掌握核心技術。

  重度混合動力車(混聯式)難以適合中國廠商。以豐田普銳斯為例,兩套動力系統組合的技術較複雜,加工要求高。今後中國廠商發展起來時,肯定還有專利麻煩,如果購買,那麼會使本已高昂的成本面臨更大的壓力。中國的傳統汽車技術不強,很可能重演市場換技術的悲劇。

  綜上所述,在中國推廣普及混合動力車並非上策!

  楊裕生建議修改《規劃》中的部分表述,把「當前重點推動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產業化,推廣普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節能內燃機汽車」,改為「當前重點推進微小實用型純電動車產業化,推廣增程式大中型電動車,適度發展插電式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普及節能內燃機汽車。」(記者 恩平)

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auto/61907-20120712.html?ref=ML&limitstart=0

應該發展電動農業機械{:annou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