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一個屍肝換兩家團圓 愛心天使遺福人間 [打印本頁]


捐贈家庭強忍摯親離世悲痛,一個屍肝成就兩個家庭不一樣的中秋節。年僅6歲卻患有先天性膽管閉塞的黎昊熙(Sky),每年中秋節都只能看見醫院的慘白燈光,今夜終於有機會跟爸爸到維園欣賞明月映照下的點點璀璨;60歲的陳女士,本以為無緣與外孫過中秋,今夜卻可以手抱外孫於公園賞月。善美與團圓,是中秋節的永恆主題。■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淑貞

六齡童  重生首離醫院  一家去玩燈籠

先天性膽管閉塞患者Sky的童年離不開醫院,疾病的折磨讓他變得成熟獨立,不但無懼進出醫院,更懂得數每天吃多少藥,晚上不適亦不會吵鬧,反安慰家人說:「疖疖您早點休息吧,我可以的。」33歲的黎爸爸從前是珠寶金行經理,曾自詡「天不怕,地不怕」,直至Sky和5歲的弟弟昊彥出生,他每天都害怕失去兒子,「從前無牽無掛,現在不論多忙也要在晚上致電兒子,聽到他們的聲音才有撐下去的動力。」

父籌醫藥費  日做14小時

可是Sky的媽媽在誕下弟弟2個月後,因難耐壓力選擇離開家庭,一去不返。黎爸爸為了更彈性地照顧長子,不惜辭去經理一職轉任的士司機,以支付家庭開支及長子沉重的醫藥費。每天工作14小時而僅得4小時的休息時間,他從不言倦,唯一的內疚就是未有時間與疖疖及兩名兒子外遊。

黎爸爸說,Sky過往6年只能在醫院度過中秋與生日,既沒有燈籠也沒有蛋糕,伴隨著他成長的就只有白走廊與藥水味。今年中秋,Sky最想到維園玩燈籠,「只在年宵時到過維園一次故很想再去,很想玩燈籠,最好還有模型飛機。」雖然Sky一面哀求地看著爸爸,爸爸卻板著臉,說:「看情況吧,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呀?」Sky略帶失望,似乎想「扭計」。黎爸爸說:「你要多吃一點。」接著把4分之1片切好的西多士遞到Sky的口中。

感激捐贈者  以義載回饋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黎爸爸道這句話雖老土,卻是他內心最好的寫照,看著瘦削的Sky,黎爸爸總擔心他營養不夠,而出盡法寶哄他吃東西。談及移植手術,黎爸爸說,去年7月醫院曾表示有可供移植的肝臟,最終因死者有肝硬化而不能進行移植,因怕再次落空,故這次本來不抱寄望;到Sky進了手術室後又感「患得患失」,害怕會失去兒子;即使手術成功亦未敢鬆懈,除非能平穩度過5年觀察期。黎爸爸於手術後十分感激捐贈者Carman,指自己只給予Sky6年生命,但Carman卻給予Sky無限個6年。

擔心Sky的豈止黎爸爸一個,58歲的疖疖在獨力養大兒子後又要肩負起照顧孫兒的重任,為免家人擔心更隱瞞患上乳癌及放棄手術機會,直至Sky完成手術後才願意接受手術。疖疖的心願很簡單,只要一家人健康安穩便於願足矣。

經歷過幾近失去摯親的彷徨無助,黎爸爸認為器官移植所拯救的不止個人,而是整個家庭。他指,捐贈者無私的精神既改變其人生觀,亦令他覺悟到無私的愛存在於世,故現在會到醫院義載有需要人士,冀藉此回饋社會。

陳女士  大限前獲移植  每天都是賺回來

中秋佳節,與家人一起賞月、玩燈籠、吃月餅,看似尋常事,但對於剛從死裡逃生的陳女士,今年中秋卻別有一番意義。曾患有原發性肝硬化的陳女士,今年初獲告知只能多活3個月,本以為與即將出生的外孫緣慳一面,慶幸在大限前獲肝臟移植,今年可與兒孫共度中秋,做到「人月兩團圓」。陳女士語重心長地說:「現在每天都是賺回來的,份外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與Sky「一肝兩分」的60歲陳女士,患有原發性肝硬化。今年1月,醫生告訴她只能多活3個月,眼看外孫的預產期在4月底,陳女士以為與外孫緣慳一面,至4月12日得知有人捐出肝臟時,她感覺「就像中了六合彩」,而手術後,她的身體康復迅速,翌日已可自行上洗手間。

最平凡的事  已是最幸福

今年5月1日,陳女士的外孫智樺哇哇下地,她每天享受著兒孫福,一家人幾乎每星期都喝茶、周末或到大尾篤燒烤,樂也融融。訪問期間,她3歲的外孫女泳楠也在場,陳女士拖著泳楠的小手,扶著她騎木馬、瀡滑梯。中秋夜,她打算與兒孫一同到公園玩燈籠、賞月,做最平凡的事,對於差點與外孫陰陽相隔的陳女士而言,已是最幸福。

陳女士現在額外珍惜每一天,她稱,「每日都要讓自己過得開開心心,從前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現在才知道不是必然。」她感慨地說:「從前身體很好,沒想到後來臉色愈來愈黃,鏡子也不願照;貧血又愈來愈嚴重,經常四肢無力,甚麼都做不了,很無助、很絕望。」

重新張開眼  一切都新鮮

陳女士十分感激捐肝者Carman及她的親人,他們以生命延續生命的偉大讓她銘記在心;而她亦將積極做義工,冀讓Carman樂於助人的精神延續下去。另外,她亦很感激瑪麗醫院的醫護人員,憶起自己凌晨4時感到不適,醫生陳智仁等馬上前來看她,其時陳醫生的雙眼滿佈紅筋,令她十分心痛。

對於現時「賺到」的每分每刻,陳女士都很珍惜,而今年的中秋節,對於陳女士更別具意義,成為她「重生」後的首個中秋,真正做到「人月兩團圓」,與兒孫共度佳節。陳女士表示,換肝前很累,累得眼睛也只能張開一半,今年終能張開眼睛,看清楚那輪皎潔的圓月,感覺就像一個初出生的嬰兒,感覺很健康,對一切都感到很好奇、很新鮮。

捐肝者少  僅四成病人獲新生

摯親離世的傷痛,沒有人願意經歷,但若不幸真要降臨,何不將心比己,支持器官捐贈,幫助別人重獲新生,並讓親人以另一形式活於世上?有醫生表示,礙於「保全屍」傳統思想,不少港人仍拒絕器官捐贈,單以肝臟移植為例,每年有逾170人急需肝臟移植,但今年迄今僅66人換肝,公眾應改變觀念,幫助更多人重生。

瑪麗醫院為本港唯一可進行肝臟移植的醫院。截至今年9月底,瑪麗共進行66宗移植個案,當中有37宗為屍肝移植,其餘的29宗需要靠病人的親友捐出部分活肝。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智仁表示,本港每年有逾170人需要進行肝臟移植,去年有70人能成功換肝,料今年數字與去年相若,冀未來數月能有更多合適肝臟捐贈予有需要病人。

活肝移植風險較高

陳智仁表示,目前肝臟移植輪候冊上有逾100人,當中不少人在3個月內會有生命危險,但平均每年只有20至40個屍肝捐贈,其他病人需要靠活肝移植,亦有不少病人最後等不到合適的肝臟而離世。他稱,活肝移植不但要考慮捐贈者的血型、肝臟大小等,對捐贈者而言亦有很大風險,有0.5%會死亡,近20%會出現併發症。

他續稱,目前輪候肝臟移植的病人,大部分為末期肝硬化或肝癌病人,除肚脹外,他們亦會出現肝昏迷、甚至吐血等情況,而藥物治療都是治標不治本,只有換肝才能令他們重生,冀更多港人接受器官捐贈,幫助更多人重獲新生。

港大分肝移植  更多患者受惠

本港器官捐贈仍未普及,因屍肝供不應求,本港前年起利用分肝技術,把體積較大的肝臟一分為二,讓更多病人可接受肝臟移植。本港目前進行過3次分肝手術,陳太和Sky就是今年4月中旬所進行的第2次分肝手術的受惠者。有參與手術的醫生表示,分肝手術有難度,曾擔心兩邊肝臟的切割比例不周,會導致受體者不適。

9小時原位分肝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智仁負責為車禍身亡的Carman進行分肝手術,令肝臟可同時適合陳太及Sky使用。他憶述手術前一晚獲悉瑪嘉烈醫院有可供移植的肝臟,翌日上午7時便進行分肝手術,至下午4時才完成。在分肝過程中,最大難題是如何以肝內的血管作指導,把兩邊肝臟分成合適的大小,太小會導致肝衰竭,太大則會引致腹脹。

18小時馬拉松手術

在經歷9小時的原位分肝手術後,陳智仁與瑪麗醫院肝臟移植外科主任兼主診醫生盧寵茂及瑪麗醫院肝膽胰外科副顧問醫生竺兆豪,馬上從瑪嘉烈醫院趕回瑪麗醫院,分別為陳太及Sky進行移植,繼續其18小時的馬拉松式手術,一直進行至翌日的凌晨1時。過程縱然艱辛,但能同時為兩個家庭帶來希望,陳智仁認為十分值得。

陳智仁憶述,過去曾有屍肝因長期吊鹽水而變得腫脹,但想到垂危的病人,他亦不願放棄,設法為屍肝去水腫,堅持數小時後,屍肝終回復原狀,成功進行移植,挽回一條生命。多年來,陳智仁見證不少活肝捐贈的感人故事。他希望有更多人願意捐贈屍肝,畢竟活肝移植對捐贈者仍有一定風險。

愛心天使遺福人間

今年4月初,年僅31歲的何嘉敏(Carman)在車禍中逝世,家人強忍最大傷痛,在不足半小時內決定履行摯親遺願,將其心、肝、腎及眼角膜捐出,重燃6人的生命。3位瑪麗醫院的醫生,運用原位肝臟分割移植技術,把肝臟一分為二,分別把右肝捐給患有原發性肝硬化的陳女士,及把左肝移植給罹患先天性膽管閉塞、苦候合適肝臟6年的Sky。一個肝臟成就兩個家庭的團圓故事。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30/YO1209300002.htm

感動中{:cry:}



你也可以成為捐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