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西氣東輸三線有望向台灣供氣 [打印本頁]


隨著“十二五”期間國家加大對能源總量以及煤炭消耗量的控制,作為清潔能源的天然氣,無疑將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公司副總經理王小平在近期舉行的第十六屆科博會能源戰略論壇上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天然氣比煤炭和石油更具優勢,大力發展天然氣是我國能源戰略的現實選擇,這將為天然氣與管道工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尤其是去年年底開工的西氣東輸三線工程,甚至有望將向臺灣地區供氣這一良好願景變為現實。”

西氣東輸貢獻巨大

目前,西起新疆霍爾果斯口岸、東至上海、南至兩廣的西氣東輸二線已於2012年年底全線建成投產,這也是我國首條引進境外天熱氣資源的戰略通道工程。加上早在2004年已建成投產的西氣東輸一線,中石油的西氣東輸整體工程在過去9年間累計銷售天然氣已高達1138.67億立方米。

“中石油運輸和銷售的天然氣已占我國新增天然氣消費量的半壁江山,並促使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西氣東輸工程有效地緩解了中國能源供需緊張矛盾,加速能源結構優化進程。”王小平說。

此外,西氣東輸工程還有力地保證了下遊供氣地區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並加快了清潔能源利用步伐,有效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王小平告訴記者,西氣東輸一線年輸氣能力達到170億立方米後,中東部地區每年減少104萬噸有害物質排放,減少二氧化碳酸性氣體排放5700多萬噸。

“隨著西氣東輸二線的建成投運,從中亞引進的天然氣每年可替代7680萬噸煤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業粉塵等有害物質排放量達246萬噸。”王小平說。

今後隨著中亞天然氣管輸量增加、國內產量增長和進口LNG(液化天然氣)增多,以西氣東輸為主導的我國天然氣供應能力還將進一步增強。

王小平預計,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量將增長到4000億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10%。“中石油將承擔其中約60%市場份額的供應責任,運營管道總裏程將達到12萬公里——目前為6萬多公里。”

他指出,“十二五”期間中石油將建設的這近6萬公里油氣管道,與中石油近50年來所建設的油氣管道總裏程數持平。

屆時,中國油氣管道將形成貫通東南西北、連接陸上與海洋的油氣戰略通道,中國油氣長輸主幹管網將基本完成。

三線有利東部沿海

而隨著中亞至中國天然氣管道的二線工程的實施,中國與中亞各國特別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的能源合作越來越密切。

在此基礎上,2012年10月16日源自西亞的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正式開工,並首次引入了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參與建設。

據王小平介紹,西氣東輸三線包括1條幹線、9條支線、3座儲氣庫和1座LNG接收站。幹線起自新疆霍爾果斯首站,經新疆、甘肅、寧夏、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止於福州,全長5278公里。

西氣東輸三線所輸送的資源為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增量天然氣,新疆煤制氣則作為補充氣源。下遊市場為中國中部地區及東部沿海地區,兼顧管道沿線地區。

王小平表示,此前西氣東輸二線的建設,實現了中亞天然氣向中國珠三角、長三角和中南地區的輸送。而這些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重地,一旦管道發生事故、中斷輸氣,將會影響到諸多工業用戶和廣大城市居民的生產與生活,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所以西氣東輸三線的建設,不僅為中亞新增資源找到了出路,還為東部沿海地區提供了重要的補充氣源。”王小平表示,西氣東輸三線工程可有效緩解中南和東南沿海地區天然氣供應不足的矛盾,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

東南沿海地區歷來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但由於配套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該地區始終存在較大天然氣缺口。如福建省天然氣需求量正逐年激增,預計2015年需求量為68.1億立方米,2020年將高達95.8億立方米。

對此,王小平指出:“西氣東輸三線的建成,不僅能有效填補福建省的天然氣市場缺口,還將把遠期向臺灣地區供氣這一良好願景變為可能。”

據悉,三線工程投產後每年可向沿線市場輸送300億立方米天然氣,每年可替代煤炭768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億噸、二氧化硫144萬噸、粉塵66萬噸。

王小平表示,西氣東輸作為國家天然氣骨幹管網,今後將繼續確保天然氣安全平穩有序供應,也將充分發揮其在調整我國能源結構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為加快我國經濟和天然氣工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http://www.china5e.com/news/news-340846-1.html

沿海應該使用離岸L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