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廢膠滯港 業界促資助加工再造 [打印本頁]
【明報專訊】政府擬撥公帑資助回收業,使原來無市場價值的塑膠廢物「再造有價」。全港現只有兩間回收商經營收集廢膠及清潔分類等一條龍加工生意,其中之一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接受訪問時指出,今年2月起內地收緊入口廢膠標準,只進口經分類切碎的循環膠料,但逾九成回收業界並無加工廠房及相關設施,未經處理廢膠失去出路,逾10萬公噸廢塑膠正滯留新界回收場。他促請政府及時助業界升級,資助土地及廠房作加工,避免廢塑膠最終被運到堆填區。
劉耀成於3年前向政府投得上水一幅5萬方呎短期租約土地,投資約600萬元購買機器及平整土地,為回收廢塑膠作前期處理,每月處理廢塑膠量約300公噸,相對香港每月新增5萬噸廢塑膠,此回收處理量可謂杯水車薪。
業界:回收處理杯水車薪
內地今年2月推行「綠籬行動」,劉耀成解釋,內地是要打擊洋垃圾,未經分類的廢膠不准直接運入內地,香港的回收業必須全部提升設施,包括每間要投資數百萬元增加分類及切碎機設施,令廢膠變成可循環再造的膠料,才能進口內地,成為有價值商品。
料逾10萬噸廢膠滯回收場
由於本地回收的廢塑膠大多未被加工,出口內地已幾近停頓,中國海關數字顯示,今年截至5月香港輸出內地的廢塑膠量,只有19.2萬公噸,佔中國整體入口量8%,較去年平均每月8.9萬公噸大幅減少。環保署數字顯示,上半年有86公噸廢塑膠運往堆填區,數字沒顯著增加,即大量廢塑膠仍滯留在本地的回收場,估計至少逾10萬公噸。
環署﹕料業界會自尋出路
環保署表示,由於內地的執法行動,短期而言經香港轉運及進口內地的部分廢塑膠可能會短暫滯留本地,業界會減少進口廢料量,同時尋找其他出路,相信本港整體儲存量不會長時期及持續增加。
回收業最缺地
對於政府有意以公帑資助回收業,劉耀成說,目前回收業界最缺乏土地,希望政府成立跨部門督導委員會協調地政總署,推出租約至少10年的的土地,另加入回收商續租可獲優先處理條款,以增吸引力。不過,他擔心在價高者得的投標原則下,最終由財團壟斷,中小型回收商未獲資助已被淘汰,認為政府在制訂扶助回收業政策時應避免向大財團輸送利益。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704/-3-3008683/1.html
倘政府包底 廢膠回收有「錢」途
【明報專訊】香港整體廢物回收率達48%,政府估算,即使推行源頭減廢及針對電子廢物、廢玻璃樽等推行生產者責任制,亦只能把回收率推高至55%,原因是部分廢物經濟效益不高,故回收率一直偏低。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認為,政府可以仿效外國做法,補貼營運成本與出售價格差額,令廢物變得有利可圖,以加增回收率,可避免廢物被運往堆填區。
「一間廢紙廠都無」
劉耀成指出,本地回收的廢料大多會出口,「一間廢紙廠都無」,回收價格受外圍市場影響,令部分廢料回收率偏低,如木材、玻璃樽、廚餘等,舉例說,目前回收1公噸木材或玻璃樽營運成本約800元,但只能售得350元,換言之,「每做1噸便蝕450元,有誰會做蝕本生意?」他認為政府可參考市場價格,為個別廢物設定補貼機制,例如有回收商回收了1公噸木材,便可獲資助550元,亦即由政府包底,封了業界「蝕本門」。
盼獲短期租地低息貸款
除了包底,政府也可向業界提短期租約供土地,資助或提供低息貸款協助投資興建回收廠房,才可令業界可持續經營,長遠毋須依賴資助。以劉耀成位於上水的廢塑膠回收場為例,投放約600萬元平整土地及購買機器,便可為廢塑膠增值,每公噸廢塑膠營運成本約3500元,出售價值視乎塑膠種類,由4500至5000多元不等,若只為廢塑膠「打包」,出售價格會低於營運成本。
環保署資料顯示,本港於2011年出口的廢塑膠達84萬公噸,僅次於首位的廢紙(127.8萬公噸)及第二位的有色金屬(105.5萬公噸),當中廢塑膠的貨值高達20億元。另外,2011年出口的廢玻璃及木材分別只有200公噸及1.76萬公噸,顯示兩種廢物回收率仍有提升空間。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704/-3-3008682/1.html
運輸成本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