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環團批河套區先破壞後建設 [打印本頁]
【明報專訊】環境諮詢委員會環評小組今日開會,審議新界東北及落馬洲河套區發展計劃的環評報告,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批評政府以先破壞後發展的方式規劃河套區,區內佔地約25公頃的蘆葦叢及沼澤等極具生態價值的土地,會先遭剷平,然後發展,有違環評精神,認為環諮會不應通過該份環評報告,呼籲小組委員否決報告,要求重新規劃,保留蘆葦叢及沼澤,再發展周圍土地,若政府一意孤行,不排除司法覆核,阻止工程上馬。
籲環諮會勿通過環評
譚凱邦說,河套區是新界東北的生態走廊,與鄰近米埔濕地連成一體,不可分割,但河套區未被納入濕地保育區內,故毋須符合城規指引編號12B(發展必須做到濕地沒有淨損失),批評政府利用規劃漏洞,以貪方便的方式發展河套,先剷平區內整幅土地,然後重新規劃,認為不能接受。
根據河套區發展環評報告,該幅面積87.7公頃的土地中央,生長了大片蘆葦叢(圖一),佔地約11公頃,連同區內的沼澤及魚塘,發展計劃會令約25公頃具生態價值的濕地永久消失,而這些土地錄得「近危」級別的歐亞水獺及「極危」的三線閉殼龜出沒。
蘆葦叢外 60公頃地可發展
報告指出,為補償失去的濕地,發展區會劃出15.9公頃綠化地帶、12.8公頃生態區(圖二),以及提升區外3幅面積共21.5公頃的魚塘及沼澤,結論是工程對河套區的生態影響可以接受。但譚凱邦認為,河套區的蘆葦叢與南生圍一樣,都是自然生長,形成獨特生境,孕育大量昆蟲供雀鳥食用,亦是雀鳥棲身之所,若將蘆葦叢剷去,再興建人工的綠化地帶,做法本末倒置,認為應該先保育,後建設。事實上,扣除蘆葦叢及沼澤後,仍有約60公頃土地可供發展,估計有足夠空間容納教育、高新科技研發及文化創意產業等土地用途。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819/-3-3045255/1.html
肯填海造地就解決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