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太平洋稀土藏量多陸地千倍 [打印本頁]


(明報製圖)
日本發現  搶佔開採先機【明報專訊】日本科學家宣布,在太平洋海底發現稀土礦牀,蘊藏量達800億至1000億噸,比現時已知陸地蘊藏量多近1000倍,也是日本首度在海底發現有機會開採的稀土。由於這些礦牀大多位處公海,日本理論上可向聯合國申請優先開採權。國際性公海礦藏開採規則有可能於今夏出爐,有分析指日本欲盡早為申請開採作準備,以便在海洋資源爭奪戰搶佔先機,儘管也有專家質疑,開採深海稀土礦藏,在成本效益上是否可行。

英國《自然地球科學》刊出研究報告,以東京大學工學系學者加藤泰浩為首的日美專家,早前在太平洋78處採集了2000多種海底堆積物進行分析,發現在太平洋中部及東部(東經120至180度),即夏威夷附近及法屬塔希提(舊譯大溪地)周邊等地約11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見圖),於水深約3500至6000米的海底,海牀約2至70米深的泥土中,蘊藏大量稀土,濃度更達400至2230ppm(ppm為量度單位,相當於每公斤土壤有千分之一克),媲美中國南部一些陸上稀土礦牀。

每平方公里可供全球兩成需求日本傳媒聲稱,這些稀土礦牀主要位處公海,部分可能在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儘管英國天空頻道的報道稱,美國夏威夷當局可能聲稱擁有大片太平洋稀土礦牀的所有權。研究員估計,這些稀土之所以沉積海底,主要由於太平洋海底火山,噴出含豐富「矽藻土」或鐵的浮游粒子,這些粒子吸附着稀土,沉積海底。研究員估計,在一些稀土蘊藏量集中的海底,每平方公里土壤可抽取的稀土,可滿足全球每年兩成所需。

研究員聲稱,在開採技術方面,只要將海泥挖掘抽起,再以弱酸清洗即可,而且幾乎不含陸地稀土礦牀會釋出的輻射元素,只要不把弱酸倒進海裏,就不會造成環境影響。研究員希望,海底稀土將可替代陸地稀土投產。但開採專家認為,在深海開採未必符合經濟效益,亦可能損害海洋生態。
多國憂輻射污染不採陸上稀土稀土(17種稀有金屬的總稱)混入鐵等金屬後,可加強耐熱及磁力,在生產混合動力汽車、平面電視、手機、導彈、風力渦輪機等高科技產品時不可或缺。美國地質勘探局估計,全球陸上稀土蘊藏只有1.1億噸,中國佔了三分之一,其餘集中在美國、澳洲及俄羅斯等地(見表)。因開採會造成嚴重污染,很多發達國家一直都避免在國內開採,而是看準中國環保規管不嚴,向中方大量購買,才造就現在中國「壟斷」(佔全球97%稀土市場)的局面。去年中國開始決意保護國內稀土資源,不再賤價出售,減少稀土出口近一成,觸發稀土價格急升。

然而西方卻聲稱,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旨在打擊其他國家,日本和歐美開始積極尋找新的稀土來源。日本目前對於稀土的需求量,每年約2萬至3萬噸,九成由中國進口。

中央社/法新社

http://news.sina.com.hk/news/12/1/1/2373086/1.html

日本自己生產,唔好再同中國買:P



深海挖土難度堪比月球採礦
2011-07-05

【明報專訊】一些慣了中國威脅論的西方媒體,會將日本今次稀土發現,解讀為是對中國「壟斷稀土供應優勢」的挑戰,有助發達國擺脫對中國的掣肘;但對於中國來說,西方肯自行開採稀土,而非繼續尋求賤價購買中國稀土資源並加以囤積,其實才是好事。真正的問題,反而是開採海底稀土資源寶庫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可能危害海底生態。

西方囤積 反指中國壟斷

《自然地球科學》引述金屬研究所負責人哈奇(Gareth Hatch)的分析,中國的陸上稀土蘊藏始終較易開發,所以經濟上可行。相反,若稀土藏在4至5公里深的海底,要把泥從海底挖上來,這需要很多時間和非常昂貴的設備。他更將海底開礦,與到小行星或月球採礦相提並論,指雖然海底開採比到太空開礦「容易一點,但兩者相似」。

業內專家指出,海底稀土商業化的前景仍不明朗,相信短期內不能令稀土價格下跌。一名日本稀土貿易公司的職員更估計,海底稀土商業化,可能需時20年。「我們之前已知海底可能有稀土資源,但我們仍要爭奪開採權,以及解決開發技術問題」。環境專家亦憂慮,在海底火山口周圍採礦,對倚賴地熱生存的深海蠕蟲、蚌等海洋生物有影響。由於深海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緩慢,開礦的生態影響隨時延續數百年。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2373084/1.html

日本錢多,怕什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