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41年來首個非華人 港大新校長 英醫學權威 [打印本頁]


港大新校長 英醫學權威.jpg 經過近兩年的遴選,香港大學終於覓得適當的新校長人選,港大新校長遴選委員會昨日建議,委任現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左圖)為下任校長。馬斐森將於本周五與港大持份者會面,若獲支持將是自七二年後,港大四十一年來首位非華人校長。遴選委員會主席梁智鴻昨強調,港大是國際大學,遴選校長不會考慮其國籍及是否華人,港大要找的是「best for HKU」。

港大校長徐立之一一年底宣布,不再續任校長一職,港大校務委員會遂成立物色委員會及遴選委員會,負責新校長遴選事宜。港大發言人昨日證實,遴選委員會已完成有關工作,並建議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 (Peter Mathieson)為下任校長。發言人表示,馬斐森除了是院長外,亦是一位教師、學者、醫生和學術領導,「他專於醫學研究,亦是臨牀醫學專家。」


馬斐森:帶領港大闖高峰

身在英國的馬斐森昨透過電郵回覆稱,對成為港大校長候選人感到榮幸及興奮,如果獲委任為港大新校長,將會竭盡所能,與大學上下令港大再創高峰,又表示很期待來港與港大師生及校友見面。

身兼校長遴選委主席的港大校委會主席梁智鴻昨日表示,馬斐森將於本周五上午與港大教職員、學生及校友會面,聽取持份者的意見,而校委會將於下午召開會議考慮有關建議,並向校董會推薦馬斐森為下任校長,並由校董會決定是否接納。

梁智鴻表示,經遴選委員會十一名成員討論後,委員會認為馬斐森是最佳校長人選。對於馬斐森並非華人,又未出任過校長或副校長等職位,加上本港教育趨向政治化,是否適當人選?梁智鴻強調,港大是國際大學,只會考慮候選人的學術背景和行政經驗,「我們不會考慮國籍或是否華人,我們要找的是『best for HKU』。」

他表示,馬斐森雖然未做過校長,但在布里斯托大學出任院長期間,成功重組醫科及牙科學院,顯示他有豐富的行政經驗。對於馬斐森不認識香港文化,他指對方是開明,並對香港文化有興趣的人,亦曾出任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海外考官。至於作為海外學者會否難與內地溝通,梁指出,港大有一個面向世界的團隊,並非只是校長一人的工作。

馬斐森簡歷.jpg


為人開明 富行政經驗

有份參與校長遴選的港大學生會會長鄧日朗表示,遴選的過程中並無針對新校長的國籍和醫學背景,強調是經討論後同意的決定。他又透露,曾就建立學生與校長關係、政治價值觀、普世價值、維護學術言論自由等問題向馬斐森進行提問,並對馬的表現感到滿意。「雖然新校長作為海外學者,一定有少少擔心他不認識港大歷史和文化,但目前距離上任仍有數個月,相信要趕上並不困難。」

港大自七二年黃麗松出任成為首名華人校長後,撇除二千年時,因鄭耀宗辭職而由外籍副校長戴義安曾出任兩年的署理校長,過去四十一年來均為華人擔任校長,包括王賡武及徐立之。

港大歷任校長.jpg


黎嘉能.jpg 前內科系主任讚為人隨和

港大新校長唯一人選馬斐森 (Peter Mathieson)專於醫學研究,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前系主任黎嘉能(右圖),原來曾於八八年與他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他接受本報訪問時分享,當年完成中大課程後,便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並與馬斐森跟隨同一導師。他形容馬斐森沒架子,完全不火爆,又透露對方與香港甚有淵源,曾應邀到港大醫學院授課。

曾與馬斐森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的黎嘉能,坦言當年在該校進修時,與馬斐森跟隨同一導師,更在同一張桌子做實驗。他透露,當時正攻讀博士學位的馬斐森為人隨和,完全不火爆,也沒有架子﹔更笑言當年共事的研究員是「黃金一代」,除馬斐森外,現時劍橋大學校長亦為同屆研究員。馬斐森完成博士學位後,便在英國出任腎科協會主席,黎嘉能相信他於行政管理、人事關係處理上絕對沒有問題。

外界以為馬斐森是外國人,便對香港很陌生,黎嘉能卻指他與本港有淵源,曾在○六至○七年間,應邀到港大醫學院授課,並一直合作做實驗研究,兩地學者更以聯名身分發表研究報告,揚威國際,在腎小球細胞如何粥樣化導致腎衰竭的發現中,有份解開當中的機理。


學生盼校長助提升排名

港大校委會成員之一的機械工程系副系主任張祺忠直言,因無參與校長遴選程序,對新校長的背景並不認識。作為港大教師及職員協會會長,張祺忠期望,新校長不會因醫學院的學術背景,而忽視港大其他學院,又希望他日後多聽取教職員的聲音及維護學術言論自由。

港大工程學院的羅同學表示,不擔心新校長是海外學者而不熟悉港大文化,但會期望他能提升港大的世界排名,以及改善學院與學系之間的管理問題。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