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 [打印本頁]
在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探索基層大部門制改革的安徽省六安市葉集鎮,卻以“改革失敗”的答卷,為中國進一步探索和推行基層行政體制改革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
葉集鎮在1995年被批準為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鎮。1998年,其被安徽省批準設立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而在改革進行了十多年後,葉集鎮的機構設置又踏上了“回頭路”。
當時牽頭設立試驗區的安徽省體改委原主任周古廉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葉集率先打破部門分割,將關聯部門合並成一個大機構。試驗區僅內設經貿發展計劃局、農村發展局、教育科技局等17個大機構,對應上級72個具體部門。
從實際需要出發,不搞上下對口,不照搬縣級通行模式設置機構,曾一度讓葉集試驗區實現科學配置職能,提高工作效率。
張成民曾任葉集農村發展局局長。該局當時包含林業、水利等10個部門職能。“機構精簡合並,有效避免了部門爭權爭利現象,正是農、林沒分家,退耕還林等涉及多部門利益協調的工作,才做得又快又好。”張成民說。
雖然當地政府承認當年“大局制”有效實現了減員增效,但如今葉集的改革仍然“夭折”。當年合並的部門如今又分撤重設。試驗區工作人員隨著機構重新裂變而膨脹,從1999年的358名快速擴張至579名。
周古廉說,由於相應的財稅體制沒有配套改革,仍然按照條塊劃撥,並且近年來部門資金用途規定上越來越細化和分割,導致當地財政支持資金劇降。
隨著國家轉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各部門項目投入相應增多,葉集在申請項目時一再遭拒,不得不重新單設機構才能獲得項目資金。但是由於前期人員精簡,目前許多局單設後,嚴重缺乏工作人員,“1人局”、“2人局”現象普遍。葉集一位局長打趣稱自己是“光桿司令”(沒有任何下屬的官員),頂一個“帽子”,只是為了申請政策資金的方便。
專家指出,葉集試驗區是中國艱難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縮影,也折射出中國行政體制改革需要取得新的突破。這也是人們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期待。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認為,比起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的艱難性表現為,“每一次行政體制改革,表面上是機構、人員、數量的增減,實質上卻是一種權力格局的重新調整。”
在過去的改革開放歲月裏,中國經歷了6輪行政體制改革。對比改革之初,目前國務院組成部門數量減少了約一半,行政運行機制科學化、透明化步伐加速推進。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多項改革交匯的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目前已進入“深水區”,加快建成公眾服務型政府,廉潔型、節約型政府,狠剎奢侈浪費之風成為民眾期待。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認為,政府官員在施政過程中出現“濫政”“懶政”“庸政”現象,不僅破壞了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任基礎,也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是政府職能轉變中必須逾越的屏障,也是中國目前從中央到地方著力破解的難題。
為提高政府效能,革除“懶政”現象,中國政府通過精簡審批程序、完善監督制度等方式,逐步做出有益探索。9月25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修訂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縮小核準範圍。至此,新一屆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221項,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的成效正在顯現。
在新成立的上海自貿區內,企業註冊時間從目前全國平均的29天縮短到4天。目前,上海自貿區服務大廳日均接待咨詢近2000人次,業務辦理近600件。一天的業務量就接近往年全年水平。
今年9月底,濱海新區宣布撤銷塘沽、漢沽、大港三區工委和管委會,由新區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街鎮。濱海新區行政管理體制從此將減少一個層級,更加精簡、扁平。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程必定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地改革的過程或許一度會受挫,甚至‘傷筋動骨’,但只要最終能服務於大局,推進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促進社會公平,改革就值得嘗試。”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