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歷黑色720秒 嫦娥登月成功 [打印本頁]
無地面控制自行降落 「玉兔」今出巡
【明報專訊】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經過近13天的長途跋涉,昨晚9時11分帶着「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虹灣區成功着陸。歷時720秒的着陸過程無法由地面控制,全部由嫦娥三號自動完成,被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譚梅稱為「黑色720秒」,幸有驚無險。這是繼37年前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登月後,人類探測器首次成功落月,也讓中國躋身美國和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軟着陸的國家。
新華社報道,昨晚8時59分,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對嫦娥三號發出「動力下降」指令,嫦娥三號在距近月點15公里處依靠自主控制,以每秒1.7公里的速度下降;同時,「降落相機」開機,「直擊」記錄距離着陸區2000米到4米的各高度段、月表月貌特徵。
距月4米 速度減零落地
經過減速及調整,嫦娥三號在距離月面100米處開啟反推力發動機懸停空中,利用敏感器對着陸區進行觀測,以避開障礙物、選擇着陸點;9時11分,其相對速度逐漸減為零,以自由落體方式從4米高「撻」落月球。嫦娥三號是中國第一個有「腳」的航天器,隨着它的4只「腳」平穩踩在月面,通訊信號正常,着陸過程完美完成。
理大教授:非常緊張
着陸歷時約12分鐘,因38萬公里地月距離無法讓信息傳回地面處理,故此過程全由嫦娥三號自主完成。這令各界倍感緊張,連參與此次設備研發製造的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啓亮在着陸前也對本報表示「非常緊張」,因這是中國首次着陸月球,此前美蘇着陸曾幾次失敗。而虹灣情况未明、發推力發動機無備份等原因,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譚梅曾將這段時間稱為「黑色12分鐘」。辛苦10年終於成功,北京飛控中心研究人員興奮至極,相擁慶祝。
分離後着陸器留原地探測
嫦娥三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落」的關鍵一步,按計劃,今與「玉兔號」月球車分離後,着陸器將在原地探測,開展一系列實驗,包括以月基光學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以極紫外相機觀測地球等離子體層、以測月雷達對巡視路線上月殼淺層結構厚度等作剖面式觀測等。
明報
虹灣首成「廣寒宮」 美蘇未探及該區
【明報專訊】這是時隔37年後,人類的探測器再度訪問月球,「嫦娥三號」成功着陸位於月球高緯度的虹灣區,中科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笑稱,傳說中嫦娥偷靈藥奔月後居住在廣寒宮中,虹灣就是這個廣寒宮。虹灣目前仍是月球研究的空白區,此前美國及前蘇聯探測器登月均未有探及此區域。
緯度高地勢平 形似彩虹
《北京晨報》報道,此前美國與蘇聯月球探測器大多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此次嫦娥三號選擇降落的虹灣區地處月球高緯,是39億年前被隕石砸出的大坑,東西長300多公里,南北寬約100公里,形似一道彩虹,且地勢平坦,是人類勘察和研究的空白地區,可謂人類研究月球的最北區域。
歐陽自遠透露,選在此降落首先考慮到,地處月球正面可與地球順利通訊;而陽光可直射,太陽能能量密度高,有利於着陸器充電;而且虹灣區較平坦,降落比較容易;另外,其他國家從未到該地區勘察過,虹灣仍是月球研究的空白,但這裏可研究的科學問題卻非常多,如有什麽石頭、成分是什麽等。
明報
理大研發組件今派用場
【明報專訊】昨日身在北京飛行控制中心的,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副系主任、教授容啓亮對本報表示,嫦娥三號將於今日釋放月球車「玉兔號」,而在着陸器開啟釋放時,安裝在其上的由理大研發製造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也將拍攝整個釋放月球車分離過程,並監視它在月面的運作。
為避月表浮塵 沉睡一夜
央視報道,嫦娥三號着陸器平穩着陸後,因衝擊力激起大量月表浮塵,所以為保護着陸器系統,將「沉睡」至今日,約在今晨經過分離、釋放、解鎖等程序,將「玉兔號」月球車轉移到為其準備的梯子上,緩慢「爬」至月球表面,預計前後將用時12分鐘。月球車將在月球表面虹灣區四處移動,既可由地面操作,也有自主運行模式。着陸器也會在固定的位置探測月球,它們完成月表探測、採樣、運載等任務後,着陸器和月球車都將長留月面。
明報
網友質問登月意義 女主播不耐煩
【明報專訊】「嫦娥三號」成功着陸月球,也有內地民眾冷眼看待。有網友向央視女主播張泉靈提問,「登月和山村裏上破學校的孩子有什麼關係?」她在微博回答道,「其實這關係還挺緊密的。互聯網技術來源於美國登月技術,要把休斯頓航天中心的電腦連起來。現在很多好學校把公開課放在網上。今年內蒙一鄉村學校在民間慈善機構的幫助下用北京人大附小的數學網絡公開課同步上課,成績大漲。」
網友「一直淺步調」再問,「對於吃不起飯、上不去學的孩子來說,請問登月的意義在哪?」張泉靈又再回答,發展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可減少災害損失,與解決貧困問題有直接關係。
「可助減災脫貧」
網友「philosophic」進一步質疑,首個登月的美國已經擁有上述技術,中國為何仍要登月?張泉靈稱,中國登月技術中的燃料技術可幫助減少霧霾,加壓泵技術可利用於高樓滅火,最後她不耐煩地說,「老回答研究航天、探索星空有什麼用的問題挺累的。於我而言,『滿足人類好奇心』已經足夠重要。」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