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蘇35軍售暴露中俄軍事合作一大障礙 未來將轉型 [打印本頁]


11月中旬,俄羅斯國家工業和科技集團總經理切梅佐夫宣布,經過艱苦談判,售華24架蘇-35戰機的合同已經簽署,合同總價20億美元。

時隔不久,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俄蘇-35戰機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雙方均有意在該項目領域開展積極合作。

蘇-35軍售項目最早開始於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俄期間簽署了框架協議,同時簽署的還有“拉達”級非核動力潛艇合作框架協議。截至目前,“拉達”級潛艇項目尚未有取得重大進展的消息披露。

可以說,蘇-35軍售項目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俄軍事技術合作領域取得的最重大進展和最顯著成果。性能優異的蘇-35戰機,將是繼蘇-27和 蘇-30戰機、956型導彈驅逐艦、877型和636型非核動力潛艇、S-300防空系統之後,俄羅斯再次對華出口的大型武器系統,必將促進中國空軍戰鬥力和裝備現代化水平的較大提升。

得益於繼承自蘇聯的雄厚技術遺產和強大研發能力,俄羅斯在海、空軍武器和技術裝備上擁有傳統優勢,其中一些在世界同類武器和技術裝備中占據領先地位,這就為中俄軍事技術合作長期保持旺盛態勢創造了需求基礎。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不斷鞏固和加強,為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可為處於經濟轉型期的俄羅斯提供助力,這是推動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的經濟基礎。

上述三個“基礎”的存在,使得中國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軍事技術合作夥伴,中俄軍事技術合作不斷得到深化和拓展成為必然,並對於鞏固和加強兩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的全面友好協作關系,具有非常積極的正面效應。

近十多年來,俄羅斯對華軍售的內容以零部件和設備為主,大型海、空軍武器系統和平台幾乎絕跡。2006年開始,中國作為俄羅斯最大武器出口國的地位被印度取代。

不可否認,一些中國制造的武器在技術基因上,與俄制武器存在共通之處。隨著中國制造武器的性能不斷提高,且具有價格優勢,俄方由此產生了丟失市場份額的顧慮,這已成為深化和拓展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的主要障礙。

中俄是戰略協作夥伴,兩國元首高瞻遠矚,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民間友誼。這些都構成了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得以持續和積極發展的充分條件。

除此之外,隨著科技迅猛發展,高技術武器的技術壽命周期越來越短,研發投入卻越來越大,採購價格也越來越高。近些年來,即使是美國這樣的科技和經濟超級大國,由於技術難度大和無力繼續投入,處於研發進程中的一些新概念和高技術武器紛紛下馬。對此現象,中俄均應高度重視。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如果僅出於滿足單純的裝備、技術或經濟需求,且僅局限於制成品範圍,則可持續性和發展潛力堪憂。

基於此,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內容,應從以武器系統、設備和零部件採購為主,轉向以合作研發和聯合制造為主。這樣,不但可有效消除在中俄軍事技術合作上存在的上述障礙,還可增強雙方在軍事、政治乃至具體行業領域的戰略互信,推動雙方軍事技術合作的深度發展。

中俄軍事技術領域合作一直秉承“平等互利”的原則。但是,蘇-35軍售項目談判時間跨度超過兩年,這也反映出,雙方在合作方式、採購規模、技術細節、合同價格等方面,還是存在不少分歧。

近些年來,中國國防工業取得的成果和進步速度有目共睹,除了能夠滿足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需求之外,中國制造還成為國際武器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但是,在少數關鍵技術領域,由於基礎差、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發和采購體制問題等原因,中國尚且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技術難度大,研發和測試周期長,需要巨額投入,未來中短期內,中國國防工業面臨的這種狀況難以得到全面和根本的扭轉。

實際上,美國、俄羅斯、日本、英國等軍事科技先進的國家,在高技術武器和軍事裝備采購上,也並非完全立足本國。例如,日本向美國採購“宙斯盾” 作戰系統和F-35戰機,美日合作研發“標準 Ⅲ”系列型號攔截彈,英國向美國采購“戰斧”巡航導彈和合作研發潛射彈道導彈發射井,俄羅斯向法國采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美國還向俄羅斯購買運載火箭發動機等。

當今,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題,搞好經濟是各國的第一要務,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和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使得從國際市場購買軍事科技和裝備更為便捷,門檻也在不斷降低,並越來越多地采取合作研發方式以降低成本,從而大大提高國防資源的投入產出比。

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