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2016年棉花市場行情走勢分析:儲備棉庫存狀況能否改觀? [打印本頁]
國儲棉的“天量”庫存,向來是我國棉紡織行業上下遊十分關註的話題。在2016年棉紡織行業的運行中,上千萬噸的國儲棉庫存,依然會對行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全球棉花基本面預期轉好,供應量預期下滑,消費量預期小增,期棉庫存預期下滑。但供需轉好的幅度有限,且全球棉花庫存處於高位,特別是我國的棉花庫存偏高。盡管2015年國內棉花產量和進口量均出現明顯下降,對棉價形成一定的支撐,但下遊棉花需求也出現下滑,國內棉花形成“緊平衡”的局面。業內人士表示,我國龐大的棉花庫存,消化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在經濟環境不景氣、下遊需求減弱的情況下,即使在新棉不輪入的情況下,2016年儲備棉“天量”庫存狀況能否改觀仍是未知數。
除了國儲棉的庫存外,棉紡織企業正常的棉花庫存也讓企業十分頭疼。河南平棉集團董事長張先順表示,因我國的棉花價格總體處於下行趨勢,所以下遊的紗價也隨之下跌,這個反應過程很快,使得棉紡織企業的訂單虧損嚴重,企業只能把庫存減少到最低,以此來減輕壓力。
國儲棉庫存惹行業擔憂
從目前的國家政策來看,我國國儲棉的消化完全依靠輪出,但因企業不買賬,所以國儲棉輪出的量十分有限。紡織用棉企業對國儲棉並不感興趣的原因,主要是價格高、質量差。因此,有企業建議:“應當把國儲棉出口到國際市場,看國際市場能夠以什麽樣的價格接受,這樣既能消化庫存,又能看清楚我國儲備棉的價格水平。”雖然該說法不太可能實現,但卻體現出紡織用棉企業對於我國國儲棉的態度。
據了解,目前我國1000多萬噸儲備棉每年僅倉儲費用就高達數十億元,且全部集中在2011年~2013年期間國家臨時收儲時期的棉花。因此,在調整庫存結構、減輕財政負擔、降低儲備規模的多方訴求下,輪出無疑是必須要實行的方案。但是,目前國內棉花資源充足,且棉花市場化改革越來越深入,要想讓紡織用棉企業積極選購國儲棉,恐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5年國儲棉輪出時間為7月~8月。7月10日,2014/2015年度國儲棉輪出競拍工作開始,在近兩個月的競拍交易中,涉棉企業參與國儲棉競拍的熱情普遍不高。從7月10日國儲棉正式輪出到8月31日結束,儲備棉累計輪出總量達到63411.74噸,其中國產棉成交量為53682.24噸,進口棉成交量為9729.5噸,累計成交量占輪出資源總量(計劃輪出資源量100萬噸)的6.34%左右,成交結果差強人意。
儲備棉輪出的原則是“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引導市場平穩運行,減輕財政負擔,完善棉花儲備調控機制”。這與此前儲備政策“穩定棉花生產、經營者和用棉企業市場預期,保護棉農利益,保障市場供應”的說法發生了變化,國家將減輕財政負擔也作為輪出儲備棉的一個原則。
在儲備棉輪出方面,相關人士表示,國家減輕財政負擔有兩種辦法:一是高價輪出,縮小輪出價與輪入價之間的差額,財政直接損失少;二是以市場價格或者低於市場價格輪出,由此減少棉花庫存,減少國家財政在倉儲費用方面的支出。
可以預見的是,在當前的市場行情下,高價輪出顯然不太可行,紡織用棉企業根本不買賬。反而是低價、甚至與國際棉價接軌輪出更可行。儲備棉具有價格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在此情況下,雖然國家財政看似損失了收儲價和輪出價的差額,但實際上不僅盤活了規模小、資金緊張的紡織企業,促進用棉量的恢復,而且達到了去庫存、減輕財政負擔的目的。
紡企庫存維持低位
可以說,目前我國有兩個棉花市場,一個是由國家定價的國儲棉,另一個則是由市場定價的市場流通棉。在我國棉花市場化改革並不徹底的階段,受傷最重的則是棉紡織企業。在棉花政策改革的“過渡期”,棉紡織企業的生存狀況顯然比此前預想的要難得多。在記者的採訪中,企業普遍表示,2015年企業經營比2014年更困難,訂單減少,利潤大幅下滑,企業虧損嚴重,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受原料棉花的影響。
最近,正處於新棉收購、加工的後期,棉花資源上市量持續增加,棉紡織企業大都選擇在此時補充庫存。在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的2015年12月棉紡企業調查報告中顯示,目前原料市場棉花價格相對穩定,為了春節後能及時投產,部分企業原料採購意願略有增加,在庫棉花庫存和可支配棉花庫存數量均有增長。
調查顯示,當月紡織企業在庫棉花庫存較上月增加1.61萬噸。被調查企業中,30%的企業增加在庫棉花庫存,33%的企業減少在庫棉花庫存,紡織企業可支配棉花庫存較上月增加4.39萬噸。被調查企業中,36%的企業增加可支配棉花庫存,38%的企業減少可支配棉花庫存。山東一家生產純棉產品的公司總經理表示,雖然企業在春節前確實增加了棉花的採購量,但都是按訂單採購。企業堅持隨買隨用,不會儲存過多的棉花,以免年後儲備棉輪出,棉花價格再次下滑。
臨近春節,棉花企業加緊銷售,但紡織市場維持疲軟態勢,紗線價格連續走低。企業採購原料堅持隨用隨買,棉花周轉庫存量繼續增加。紡織企業補庫接近尾聲,因多數企業對後市信心仍然不足,整體保持較低可支配棉花庫存。
去庫存之路何時結束
國儲棉的上千萬噸庫存,讓棉紡織企業著實擔憂,特別是對於棉花輪出政策的不確定性,更是讓企業十分憂心,甚至有企業把國儲棉比喻為“洪水猛獸”,對國儲棉避之唯恐不及。對此,國家發改委早已明確表示,國儲棉的輪出不會打壓新棉的市場空間。
目前,我國的棉花去庫存模式已經開啟,特別是在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下降、產量下滑的情況下,國儲棉的去庫存腳步加快。
對此,棉花期貨分析人士表示:“國儲棉的輪出有平價和低價,平價難去庫存,低價可以理解為棉價與國際接軌,而‘軌’在哪裏呢?外棉到港價(按1%配額)近期一直在11500元/噸附近,考慮質量差,或按出庫重檢折扣因素約在10000元/噸附近。而印、巴、越幾個重要用棉國家,棉花成本均略低於此價,只有與國外棉價持平或者更低,我國的棉花去庫存化才會加快。”
另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只有在棉價與進口紗數量同時下降的情況下,我國的儲備棉庫存才會有出路。即使在新棉不輪入的情況下,2016年儲備棉“天量”庫存狀況能否改觀仍是未知數。
確實,我國棉花儲備政策其實是如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也就是說,當市場發揮正常作用的時候,國家儲備棉退居二線;當市場作用失靈,需要的時候,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下政府通過揮動儲備的“大旗”來調控我國棉花市場,配置棉花資源,其效果是任何政策都無法比擬的。
對此,棉花分析人士認為,儲備棉的“收”與“出”應當同市場的脈搏同一頻率,並且應當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來規定儲備政策起作用的時機。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各行各業也需要進入一種新的發展空間。備受市場關註的棉花儲備政策理應成為棉花產業改革創新的標兵,這是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的第一步。未來棉花儲備政策也應該更加貼近市場需求,能夠快速響應市場危機,提前釋放明確預期,給市場各方應對的時間,才能更好發揮儲備棉的作用,也使國家財政資金用在了產業鏈真正需要的地方。
http://www.cnjidan.com/news/77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