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在職貧窮增 食物銀行使用者年輕化 [打印本頁]
楊綺貞(右)認為,調查反映社會對食物援助服務需求殷切。左為梁傳孫。
【星島日報報道】有調查發現,近年食物銀行的服務使用者有年輕化趨勢,當中不少從事全職或兼職工作,反映不少家庭只能以散工賺取有限收入,需要申領食物援助。機構批評政府一直未有將食物援助服務常規化,促請政府正視問題,不應再以「吊鹽水」形式,利用短期措施應付長期問題。
「天糧網」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畫委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第三部門教研中心,在二○一四至一五年間進行了一項成效調查,訪問了東九龍區五百三十七名食物銀行服務使用者,並將有關調查結果與二○○九至一○年間的同類調查作比較,分析五年來的服務使用者年齡、工作狀況等變化。
調查結果顯示,四十歲以下的服務使用者所佔比例,由○九年約兩成一,顯著增長至一四年的三成四,而六十歲或以上的服務使用者則由五成四下調至四成半;工作狀況方面,在職人士的比例,包括全職及兼職,由○九年的一成八增至一四年的二成二,而家庭照顧者更由一成九,大幅增加至一四年的四成一,反觀失業人士則由四成一減至兩成。
負責調查的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梁傳孫分析指,結果反映食物銀行的服務使用者有年輕化趨勢,他相信是政府近年推出長者生活津貼等扶貧措施,令有需要長者人數下跌;加上該區近年有不少屋邨落成,令申請援助的年輕家庭增加。
他又指,近年經濟環境好轉,失業率有所下調,但仍有不少家庭只能倚靠散工賺取有限收入,實際上是在職貧窮,只有依靠食物銀行減省食物支出,「食物銀行已由以往的解燃眉之急,轉變為現時的幫補低收入家庭開支。」
「天糧網」亦發現,在過去兩年服務的四千六百多宗個案中,多達一千六百宗屬「重開」個案,即服務使用者需要申請超過一次食物援助。計畫聯營機構之一、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總幹事楊綺貞認為,數字反映社會對食物援助服務需求殷切,但政府一直未有將之常規化,只以短期措施「吊鹽水」式處理長期貧窮問題,做法短視。
「天糧網」由東九龍區五間社會服務機構聯營,自二○○九年起獲政府撥款資助,為該區低收入、失業、新來港等人士提供食物援助服務,每周共三百多元的超市券、熱食券、罐頭食品等援助。申請者需符合入息及資產限額,並經機構審批,每次成功申請可獲最長八周的食物援助,其後可再次申請,但一年內不得接受服務超過廿四周。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服務督導主任袁慧明留意到,不少服務使用者面對在職貧窮,需多次申請食物銀行服務,每逢農曆新年、暑假等開支較大的時候,申請人數更會飆升。
三十多歲的單親媽媽黃女士,平日需照顧讀幼稚園的兒子,只能趁兒子上學的時間到酒樓當兼職待應,賺取每月約千多元的收入,加上積蓄及親人援助,勉強拮据度日。黃女士兩年前開始申請「天糧網」短期食物援助服務,亦曾續期兩至三次。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