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十三五”我國將加強海洋技術突破 [打印本頁]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根據《規劃》,我國將加強海洋、極地空間拓展等關鍵技術突破,提升戰略空間探測、開發和利用能力,為促進人類共同資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和保護技術,按照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堅持以強化近海、拓展遠海、探察深海、引領發展為原則,重點發展維護海洋主權和權益、開發海洋資源、保障海上安全、保護海洋環境的重大關鍵技術。開展全球海洋變化、深淵海洋科學等基礎科學研究,突破深海運載作業、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能開發利用、海上核動力平台等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海洋標準研制,集成開發海洋生態保護、防災減災、航運保障等應用系統。通過創新鏈設計和一體化組織實施,為深入認知海洋、合理開發海洋、科學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培育一批自主海洋儀器設備企業和知名品牌,顯著提升海洋產業和沿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根據《規劃》,我國將重點發展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主要包括深海探測、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大型海洋工程裝備等方面。其中,在深海探測方面,將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潛水器研制,形成1000米至7000米級潛水器作業應用能力;初步形成“透明海洋”技術體系,為我國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科技支撐。在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方面,將發展一系列儀器裝備,研發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模式,提高海洋環境災害及突發事件的預報預警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方面,將突破低成本、高效能海水淡化系統優化設計、成套和施工各環節的核心技術;研發海水提鉀、海水提溴和溴系鎂系產品的高值化深加工成套技術與裝備;突破環境友好型大生活用海水核心共性技術,積極推進大生活用海水示範園區建設。

《規劃》提出,大力發展極區環境觀測、極區變化對全球及我國氣候的影響、極區資源探測與利用,以及我國主導的大型極區國際合作計劃等極地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極地環境觀測和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海冰—海洋—大氣的稠合變化機理和極區環境變化對全球的影響,重點研究對我國氣候和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機理;探索和了解極區的油氣、礦產、漁業、航道資源並評估資源潛力和商業價值;開發耐低溫環境的儀器裝備,發展極區自動觀測網的組網技術,形成對極區的持續觀測能力;通過在極區觀測網、海底資源開發、深冰芯鉆探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探索設立大型極區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提高我國極地科研水平和技術保障條件。

《規劃》還提出,將部署啟動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面向2030年,力爭在深海空間站等項目上率先突破,開展深海探測與作業前沿共性技術及通用與專用型、移動與固定式深海空間站核心關鍵技術研究。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