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國首批殲-20交付空軍 東亞進入五代機時代 [打印本頁]


本周,西太平洋地區距離裝備五代機又近了一步。一方面日本方面訂購的首架F-35A在美國進行了首飛,另一方面有消息稱中國空軍接收了第一批殲-20量產型戰機。作為西太平洋上空最強大的兩個空權國家,中日在戰鬥機領域的這一進展,無疑會讓這一地區的形勢發生相當的變化;同樣讓本地區安全形勢發生複雜變化的,還有朝鮮進行的新一次潛射彈道導彈試驗。朝鮮新發射的“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在設計上與之前又有了改變,而隨著多次發射成功後,朝鮮的水下導彈的未來應用和發展,也逐漸從大家純粹的腦洞,慢慢變成認真考慮的未來事件。

有了備胎,還需要正牌嗎?

本周三,又一架F-35A戰機在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工廠起飛,不同的是,這架F-35的機身和機翼上都有一個白邊的低可視度的日章紋——這是美國為日本航空自衛隊制造的第一架F-35A戰鬥機。根據自衛隊稍早前公布的照片顯示,這架飛機在本月14日就已經進入完備狀態,作為一個重要的項目節點,總計多達42架的F-35A戰機將在今後數年內相繼交付,取代航空自衛隊的最後一批F-4EJ戰機。

無敵有偶,據網絡消息稱,中國空軍的第一批殲-20量產型戰機也在本周正式移交給了中國空軍,盡管我們無法證實這一消息,但從中國空軍量產型殲-20的制造速度和試飛進度看,這一時間點應該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這兩件在幾天之內發生的事,無疑說明西太平洋國家的空軍距離正式步入“五代機時代”已經只剩一步之遙。日本的F-35A在完成試飛科目,正式交付航空自衛隊後,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的國際訓練大隊使用一段時間,為日本航空自衛隊培訓第一批本國的F-35A飛行員後,應該會返回日本,成為本國第一批執行戰備巡邏任務的五代機之一。而中國空軍的殲-20戰機也將在中國空軍的服役過程中摸索和編寫相關訓練資料,並為空軍的其他部隊展示五代機的作戰能力,以及幫助他們摸索對抗先進隱形戰機的有效手段。

如果從中日兩國空中力量裝備換裝的角度看,這是中日兩國近幾十年來差距最小的一次,也是中日空軍第一次徹底顛倒空中優勢的一次換裝:1997年日本航空自衛隊接收第一批測試用F-2戰機時,中國的殲-10和殲-11都還沒有試飛,少量引進的蘇-27SK還是中國空軍的核心裝備:1981年日本換裝F-15J戰機時,中國空軍的殲-7不僅裝備數量稀少,實際上還不具備起碼的戰鬥力……而在五代機換裝上,幾乎除了日本媒體外的所有人都不懷疑中國的殲-20將會在空戰中針對F-35A取得優勢地位,也正是因此,這次換裝成了中日空中力量變化的里程碑。

當然,這一裝備上的性能劣勢並非日本航空自衛隊最初的設想,畢竟在日本五代機更新計劃提出之初,無論是日本航空自衛隊還是日本政府,都牢牢將購買美制F-22A戰機作為換裝的首選和唯一的目標。盡管美國一再重申F-22A由於其技術先進性和敏感性將不會出售,但日本航空自衛隊考慮到日美兩國的特殊關系,以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私下向日本政府作出的保證,依然絲毫沒有放鬆對F-22A的追求。相應的,日本政府當時不僅對採購“備胎”性質的F-35戰機態度冷淡(這從日本政府沒有加入美國F-35項目可見一斑),也對看起來和本國自制五代機關系密切的“心神”驗證機興趣索然(“心神”驗證機雖然在2000年就正式提出,但在原計劃結束項目的2008年前,該機連一架等比例模型都沒有造出來。而“心神”驗證機研制的全面加速,恰恰就是2009年美國宣布停產F-22A戰機之後)。

殲-20戰鬥機首批量產型已經交付部隊,其實據消息這是今年8月初的事情了,目前的殲-20仍使用俄制發動機,但由於氣動設計優秀,飛行性能碾壓F-35仍不成問題。但殲-20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隱身性能和航電、武器系統的進步,就和當初引進蘇-27SK一樣,預計它將引領空軍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從F-35A“備胎轉正”的故事橋段來看,因為是F-22A停產後匆匆開始正式參與的項目,F-35A戰機的日本型雖然在完成度上與其他國家採購的F-35一樣,但從航空自衛隊本身的考慮來看,這些飛機的問題卻相當不小。首先,因為日本是購買了美軍飛機,但沒有參與系統整合和研制,因此F-35A戰機與日本航空自衛隊原有的裝備體系格格不入。無論是空自已經批量裝備的AAM-5近距離空空導彈,還是目前還在最後研制試驗中的AAM-4B中程空空導彈,都不具備掛入F-35A戰機的彈倉之內,換言之,日本航空自衛隊未來將維持至少兩個完全不同的空空導彈序列;其次,F-35在作戰性能上與殲20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航空自衛隊裝備的F-35A戰機在機動性、隱身性能、超視距空戰等方面佔據劣勢,以至於自衛隊“依靠裝備質量和人員素質”的傳統策略失效;再加上F-35A飛行性能上的取舍,在執行諸如緊急攔截這樣的任務時效果很可能不如F-15J,因此未來在東海上空可能的對峙之中,很可能還需要老邁的F-15J們繼續撐幾年場面。

在申購F-22無貨源,外購F-35不靠譜,自造五代機沒進展的情況下,航空自衛隊原本應該接受現實,在獨立自主發展五代機與湊合用F-35之間做出決斷。然而今年開始美國空軍打算開始考慮是否要復產F-22的消息又讓日本心神不定起來。畢竟如果這次復產,日本能夠借機採購一批F-22改進型的可能性依舊很大,再加上F-22絕對優秀的空戰能力,讓自衛隊又一次摩拳擦掌開始準備。但是話說來,且不論這個“打算開始考慮是否要復產”是否能夠順利獲得批準並編列預算開始執行,就算這次復產計劃獲得通過,洛馬公司對F-22進行修改、測試、試飛,再到批量生產,再次裝備美軍也得至少七八年時間。日本就算能夠搭上快車道並且獲得優先提貨權,從現在開始算起,也要到2027年以後才可能獲得夢寐以求的F-22復刻版戰機。而在此之前的日本航空自衛隊,就只能依靠42架F-35A以及百餘架上世紀80年代的F-15J來維持空中優勢。對於放棄對本國在數年前F-15機隊進行徹底翻修的航空自衛隊而言,要在10年後繼續使用這些機齡40年以上的飛機與中國對抗……實在是不可想象。

相比之下,基本立足於自行設計生產殲-20的中國空軍就沒有這樣的困擾,在殲-20已經投入批量生產的情況下,一方面穩步增加本國五代機的保有量,一方面繼續穩步擴大殲-10C、殲-16以及殲-11D等四代半戰機的裝備數量,中國空軍得以在未來數年內獲得以少量殲-20為核心,四代半戰機為主力的新一代戰鬥機群,而等到復產改進後的F-22戰機出現之時,進一步改進升級,並且使用新一代國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全狀態殲-20也將達到可用狀態,到時候,西太平洋上空的空中爭奪,就不會像今天一般的錯綜複雜了。

一樣的外形,不一樣的芯

本周三,韓日媒體紛紛報道,朝鮮人民軍在朝鮮東海岸進行了一次潛射彈道導彈發射試驗;僅僅一天後,朝鮮媒體便高調公布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視察“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試驗的新聞,並且大方公布了本國試射的畫面。

由於“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此前已經進行過了若干次試射,因此外界對該型導彈的一些基本情況已經有了一定認識,不過此次試驗中,“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改進。

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發射時彈體尾部比此前試射增加的8組隔柵尾翼。這種隔柵尾翼上一次出現是在朝鮮成功試射“火星-10”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時,當時外界根據“火星-10”導彈在閱兵期間和試射時的變化推斷,這一套隔柵尾翼很可能是為了增加導彈發射時的穩定性而採取的改進措施。

既然上次的導彈試射證明隔柵尾翼有效,那麽朝鮮在有著親緣關系的“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上也依樣畫葫蘆應用自然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不過根據“火星-10”導彈此前公布的發射照片看,“火星-10”導彈的隔柵尾翼在發射前就已經處於完全打開的狀態,但對於使用發射筒包裝,並在水下彈射出水的“北極星”導彈而言,在發射筒中打開隔柵尾翼顯然是不可能的選擇,從朝鮮媒體公布的“北極星”導彈吊裝上艇前的照片看,導彈在岸上陣地等待吊裝時並沒有打開的尾翼,因此基本可以認定“北極星”導彈的尾翼是在彈射出水後打開,並在主發動機啟動後才產生作用的。

在潛射彈道導彈中,受限於發射筒直徑和射程威力的要求,大部分導彈都沒有類似的氣動面設計,因此朝鮮這種在潛射導彈上安裝折疊隔柵尾翼的設計不僅罕見,還多少有些創造意義。考慮到包括蘇聯“先鋒”等型號的彈道導彈都使用的是彈射出發射筒後打開的折疊式尾翼,朝鮮對RSD-10”先鋒”中程彈道導彈的相關技術資料的掌握可能比之前人們想象的要更多,即他們不僅了解到了使用隔柵尾翼穩定彈體的原理,甚至連彈射後展開隔柵尾翼的具體結構設計都有不錯的掌握,再加上水下彈射出水要經過水和空氣兩種介質,其過程實際比單純的彈射出筒更加複雜,不得不說朝鮮對“北極星”彈道導彈彈翼結構的設計已經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依然是“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使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在朝鮮最初公開其“火星-10”彈道導彈時,外界普遍認為它的設計無非是一款被改為陸上使用的R-27潛射彈道導彈而已,當朝鮮傳出要進行潛射彈道導彈試驗時,各方觀察家所持觀點也只是朝鮮更加精準地“復刻”了原裝R-27的全部設計,並讓其還原到水下的使用環境而已,因此當朝鮮第一次宣布本國的潛射彈道導彈採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時,各方要麽大感意外,要麽幹脆不願承認。不過從本次試射來看,“北極星”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事實已經得到了確認,尤其是導彈在升空後發動機周圍出現的一些“火星”,明顯是小塊固體燃料在未完全燃燒時就“崩”出發動機後在空中繼續燃燒的狀況。這表明朝鮮雖然已經掌握了這一級別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但在具體工藝上顯然還是相當粗糙。嚴格來說,這種燃料掉落的情況不僅可能影響導彈的安全性,也會導致藥柱內部的不均勻燃燒,從而影響導彈的命中精度。

從“火星-10”和“北極星”彈道導彈的發展來看,朝鮮的中程導彈發展路線算是非常獨特。之前大家推測的是朝鮮會使用中國在研發“巨浪1”和“東風21”彈道導彈過程中使用的一彈兩型思路,使用從俄羅斯獲得的R-27技術搞一個低端版“一彈兩型”(畢竟液體燃料這一條可以規避朝鮮在固體燃料技術上的弱點),不過從現在看,“火星-10”和“北極星”在火箭燃料上就發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完全是兩款不同的彈道導彈型號。不過兩型導彈的外形和控制技術則依然高度相似,隔柵尾翼在導彈上的先後應用也說明了這一點。不過從常理看,朝鮮沒有必要在兩種技術共通性極高的中程導彈上裝備截然不同的發動機類型,畢竟這樣在成本和後勤上都不是什麽好事。因此很有可能,朝鮮原本計劃的“北極星”應該是“火星-10”導彈的徹底升級型號,只是因為“火星-10”在試射中的不順利,導致進度更慢的“北極星”現在看起來成為一個並駕齊驅的型號。若是果真如此,那麽很可能當“北極星”彈道導彈完全成熟後,朝鮮還會發展一款陸上發射型號,真正實現“一彈兩型”的設想,並將朝鮮中程導彈部隊更新為準備時間短、打擊突然性強的固體導彈。

除了導彈本身外,隨著“北極星”彈道導彈的逐漸成熟,朝鮮的潛射導彈潛艇發展也開始逐漸成為值得關注的對象。目前被外界稱為“新浦”級的常規潛艇,從外部情況看來,可以算是朝鮮集合本國常規潛艇技術之大成的產品:建造潛艇涉及的生產設備基本來源於中國上世紀70年代援朝的“13號工程”,潛艇方面的技術則有不少來自前南斯拉夫的“瓦薩”級常規潛艇,導彈發射部分的設計則應該很大程度上參考甚至復制了朝鮮拆解研究的629型常規彈道導彈潛艇。從目前試驗的角度看,“新浦”級在試驗中沒出什麽問題,算是很好地完成了其第一階段的使命,但是要是作為一款實戰化裝備,只配備1枚潛射導彈的“新浦”級很難算作合格。畢竟朝鮮現在只有1艘該型潛艇,未來也不可能像從白俄羅斯購買TEL發射車一樣大量建造,畢竟每艘潛艇需要至少50人以上的艇員隊,若是只用來支持一枚導彈,未免太不經濟。長遠來看,朝鮮海軍應該會修復當時從蘇聯購進的629型常規潛艇,或者考慮設計和建造更大噸位的導彈常規潛艇,若是前者,對朝鮮來說難度不比新造潛艇低,性能則可能不如新潛艇一樣理想;至於後者,考慮到朝鮮在潛艇主機、耐壓殼直徑等問題上都處於技術不足的狀態,我們甚至可以期待其建造出類似小型化颱風級那樣的“腦洞大開”的新潛艇。

目前來看,單艇獨彈的“新浦”級潛艇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威脅,但一旦朝鮮開始建造更多的水下導彈發射平台,那麽它將迅速成為對地區局勢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武器。

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