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國家糧食局詳解東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 [打印本頁]


今年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第一年,東北地區玉米收儲工作是否順利?如何把握售糧時間和節奏,保護農民種糧收益?記者採訪了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副司長羅守全。

記者:這次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背景是什麽?

羅守全: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對保護農民利益、穩定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面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首先,我國玉米生產連獲豐收,玉米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主產區收儲矛盾尖銳,中央和地方政府收儲壓力不斷增加。同時,農民在政府托市收購保護下,缺乏市場意識和風險意識,勢必影響農業健康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有利於積極引導種植結構調整,有效破解玉米階段性結構性矛盾,更好地保障農民合理收益、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其次,國內玉米市場價格此前基本由臨儲價格決定,難以反映真正的供求關系。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有利於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矯正要素配置扭曲,理順玉米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關系,推動玉米產業健康協調發展。

記者:玉米走向市場後,是否存在賣糧難的問題?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幫助收購主體積極入市購糧?

羅守全:從購銷總量規模看,今年東北地區玉米收購問題不大,但第四、五積溫帶及部分偏遠市縣交通不便,運輸成本較高,加工能力缺乏,存在一定的“賣糧難”風險。在出口退稅等政策的引導推動下,加工企業率先入市,央企和地方大型骨幹企業積極跟進,玉米購銷市場比較活躍。各級糧食部門將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有人收糧、有倉裝糧、有錢收糧和有車運糧。

中儲糧總公司、中糧集團、中航工業集團等大型央企,做到始終“在市”均衡收購。提前安排收購倉容,加大玉米庫存消化力度,為新糧收購騰出倉容。東北三省一區均已建立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增強銀行放貸信心和貸款投放力度,幫助地方糧食企業增信和提高抗風險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糧食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立了糧食調運協調機制,鐵路部門在加大東北運力調度傾斜的基礎上,優先保證東北玉米外運。目前東北地區鐵路日裝車量增加到3000車,創造了新的紀錄,確保有車運糧。

記者:目前東北地區玉米收儲情況怎樣?如何引導農民科學儲糧,並把握好銷售時機和節奏?

羅守全:目前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和新產玉米收購進展順利,收購價格總體平穩,糧食市場秩序良好。截至12月10日,東北三省一區累計收購玉米2602萬噸。玉米實行市場化購銷後,售糧時間可能拉長,為防止氣溫回升發生黴變壞糧,地方糧食部門進一步加大政策指導和技術指導力度,消除農民惜售心理,引導農戶適時適市適價售糧。國家糧食局加大了東北地區市場監測力度和頻率,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收購進展和價格情況,引導市場預期。加大庭院科學儲糧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引導農民做好離地通風科學儲糧。

新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