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印度後院起火廓爾喀人鬧獨立!“最後期限”已至 [打印本頁]


自6月18日算起,印軍非法越界進入中國領土已經進入到第八周。中國外交部、國防部、新華社、解放軍報等6大權威機構在24小時內6次就印方越界事件發聲,強烈要求印軍立即撤出中國領土。這是中印在洞朗地區對峙以來,中國發出的最密集、最直率的警告。

就在倒計時滴答作響之際,印度國內卻禍起蕭墻——廓爾喀人鬧獨立了。

還記得前段時間的印度大吉嶺動蕩嗎?當時廓爾喀人的民族獨立運動組織向中央政府發出為期10天的最後通牒,聲稱:如果到了8月8日,印度政府仍對廓爾喀人的訴求裝傻充楞、無動於衷,那麽,更大規模的騷亂將到來!

可8月8日已經過去,廓爾喀人在這天並沒鬧事,印度國內也顯得格外“安靜”,印度政府是不是就此躲過一劫了呢?

並沒有!只能說,8月8日是廓爾喀人對印度政府最後的忍耐期限,現在期限已過,更大規模的動亂和衝突可能正在醞釀。

廓爾喀人這把“彎刀”會不會首先發難,狠狠地捅印度政府一刀呢?

“國先自伐,然後人伐之”,印度這次算是攤上事了。

本文由瞭望智庫綜合。

1,升級

廓爾喀人與印度政府對峙很久了,他們只為一件事:獨立建邦!

這團火在廓爾喀人主要聚集的西孟加拉邦大吉嶺地區越燒越旺,大有燎原之勢,讓印度政府相當頭疼。

西孟加拉邦可不是一般的邦。這次與我們對峙的印度軍隊所需補給,是通過錫金南邊緊鄰的西孟加拉邦運來的,其位置如下圖所示。然而,就在印度軍隊幻想著要和中國掰手腕的時候,恰恰是西孟加拉邦這個他們最重要的補給線,爆發了嚴重內亂!

整件事情是怎樣發展到“最後通牒”地步的?

*今年5月,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席部長班納吉,要求把孟加拉語納入尼泊爾語區必修課,當地10年級以下學生必須學習。此舉引發了當地講尼泊爾語的廓爾喀人政黨——廓爾喀民族解放陣線(GJM)的不滿,被廓爾喀人視為“文化侵犯”,遭到嚴重抵制。

*6月8日,GJM的支持者開始焚燒公共財產並投擲石塊,警民對峙導致至少12人受傷。在隨後的一個多月內,GJM支持者開始頻繁制造暴力事件、燒毀大量公共設施。印度政府不得不派軍隊封鎖了從大吉嶺地區通往錫金地區的唯一一條公路,以防止暴亂外延。

*7月9日,廓爾喀獨立建邦運動支持者在新德里集會遊行,要求印度軍方從大吉嶺地區撤軍,同時主張獨立建邦。

*7月20日,GJM支持者分別向稅收部門以及村務委員會投擲炸彈,兩間辦公室最終被燒為灰燼,他們還在當地法院門口抗議,要求恢復已經中斷32天的互聯網服務。印度國防部一名官員稱,迫於動亂的形勢,駐紮的印軍已經於7月18日緊急撤離大吉嶺地區。

*7月29日,廓爾喀人示威者在距大吉嶺15公里的蘇克納集會時遭到警察阻撓,雙方發生暴力沖突,造成至少4名示威者受傷,其中一人傷勢嚴重。也是在這天,GJM在大吉嶺總部召開緊急會議,向中央政府發出了限期十天的“最後通牒”。

*7月30日是“全球集會支持廓爾喀人運動日”,當天,廓爾喀人支持者在阿里布爾杜阿爾地區舉行遊行集會。謀求獨立建邦的廓爾喀人示威者繼續與警方發生衝突,開始向警方投擲石塊。沖突導致十幾名GJM支持者受傷,另有5名警察受傷。

由上可見,整件事的起因看似是“文化侵犯”,廓爾喀人不從,才一步步升級到8月8日的“最後期限”。我們不禁要問:就是讓廓爾喀人學個語言而已,用得著大動干戈鬧獨立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廓爾喀人爭取獨立建邦不是一兩天了,從他們被劃入西孟加拉邦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停止過!這次的“文化侵犯”也只是一個“導火索”。

2,爆發

印度是聯邦制國家。邦,是其一級行政區劃,級別相當於中國的省。西孟加拉邦,是印度偏東北部的一個行政區域,也是印度最重要的邦之一。在英國殖民時代,這裏是英印政府所在地;印度獨立後,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爾各答一直是印度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直到80年代初,加爾各答仍然是印度第一大城市。

在大吉嶺的歷史上,尼泊爾、錫金、孟加拉和英國殖民勢力長期糾纏不清。

1765年,當地原住民雷布查人以錫金國王的名義修建了名為“大吉嶺”(Dorje Ling)的寺廟。後來這塊山間高地也以此為名。

18世紀末,來自尼泊爾的廓爾喀人引兵至此,用20年左右的時間將其納入尼泊爾版圖。但很快,尼泊爾在1814年與英國殖民者的戰爭中落敗,將該地區拱手讓出。隨後,這片土地被英國人扶植復國的錫金收回。

19世紀30年代前後,英國人開始逐步開發大吉嶺,建設療養院、茶園等,使之逐漸成為殖民者以及印度王公貴族的避暑勝地。19世紀40年代末開始,英國殖民者和錫金王國關系惡化,摩擦不斷。英國人在隨後的十幾年時間裏逐步將大吉嶺地區的控制權收為己有。1866年,大吉嶺地區正式形成目前的版圖和規制。

1947年後,隨著印度擺脫英殖民統治,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開始顯現。獨立後的印度將大吉嶺劃入西孟加拉邦,使用尼泊爾語的廓爾喀人和使用孟加拉語的印度本國移民分別占據了山區和平原。民族和語言不同帶來的身份認同差異使廓爾喀人尋求民族自治、獨立建邦的訴求逐漸成型。

有了這個想法,廓爾喀人就一直在進擊:

*20世紀50年代開始,廓爾喀人要求將尼泊爾語列入印度憲法規定的官方語言,同時進一步要求實現大吉嶺地區的區域自治;

*20世紀80年代,獨立運動進入高潮,連續28個月的抗議活動迫使印度政府妥協,為廓爾喀人成立了半自治區;

*10年前,廓爾喀人再接再厲,掀起了持續3年的獨立運動,獲得了獨立的司法、行政和財政權。

不過,印度當局始終拒絕為廓爾喀人獨立建邦,還將廓爾喀人的舉動視為治安問題,看到“火星”就“以暴制暴”,見到“燎原之勢”就認慫,停火之後又耍賴,最後再度激起反抗......循環往復。

曾參與過1986年廓爾喀暴動的達哈兒說:“西孟加拉邦政府從來也沒有理解或承認過我們的文化是存在差別的。”

北孟加拉大學政治學的退休教授亞辛也認為:“是時候承認廓爾喀人對文化認同的要求了,這是他們應得的。”

2017年6月18日,廓爾喀抗議者在位於德裏議會大樓前示威,要求從西孟加拉邦獨立。(圖片來源於東方IC)

直到今年6月,西孟加拉邦政府的語言教育政策又“點火”了。

廓爾喀人引起的動蕩,其威力到底有多大呢?

3,彎刀

對於廓爾喀人的部族性格,簡單點說,其實就一個字:猛!

19世紀初,英國入侵尼泊爾,英國人以3萬人對付尼泊爾1.2萬人。經過兩年的浴血奮戰,廓爾喀兵寧死不屈的作戰精神得到了英國人的敬佩。在英國與尼泊爾簽訂的條約中,特意註明英國享有在尼泊爾招募廓爾喀兵的特權,從此廓爾喀雇傭兵開始走向世界。

廓爾喀雇傭兵,是世界聞名的外籍雇傭兵軍團之一,他們以紀律嚴明和英勇善戰聞名於世,而且對雇主英國人和印度人非常忠誠,在過去的近200年裏,廓爾喀人參加過幾乎與英國或印度有關的所有戰爭和衝突。

1815年開始,英軍的殖民地部隊編入第一支由廓爾喀兵組成的步兵營。之後加入英軍的廓爾喀雇傭兵越來越多,並成為英國在各主要殖民地實施統治的重要武裝力量。

為生活所迫,他們大多世代以當兵為業。他們毫不掩飾地說:當兵就是為了錢,沒有其他目的。為保住飯碗,他們一般都能逆來順受、盲目服從。

他們引以為傲的特有武器就是廓爾喀彎刀。這種刀的俗稱並不怎麽好聽,叫“狗腿刀”,刀背寬厚、刀鋒異常銳利而且向前凸出,很適合劈砍,能夠一刀砍斷大型動物的後腿。這種充滿傳奇色彩的軍刀是肉搏戰的利器,當彈藥用盡時,廓爾卡人會手持彎刀,跟敵人誓死肉搏。二戰時期,廓爾喀士兵曾經在北非和亞洲戰場上多次使用冷兵器進行刺刀衝鋒;在某次戰鬥中,廓爾喀兵星野潛入日軍陣營,最後只留下一個日軍活口,使敵軍聞風喪膽。在戰爭時期,每把廓爾喀彎刀的刀背上,都刻有廓爾喀士兵的名字,一直伴隨他們到退役。

早在1947年印度獨立時,根據英印尼三方《加德滿都協定》,印度瓜分了80%的廓爾喀部隊,規模達到18個聯隊,成為印軍最著名的部隊,印軍習慣把他們稱為“托馬”。

不過,廓爾喀士兵雖然生猛,但也並沒有傳說中那樣兇神惡煞、如天兵下凡,很多都是英國通過報紙電影等媒體添油加醋地宣傳出來的。

實際上,1949年以來,廓爾喀士兵多次敗於解放軍手下。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誌願軍多次與英軍的廓爾喀士兵展開白刃戰。在雪馬里戰鬥中,志願軍第63軍殲滅了英軍第29旅“格洛斯特營”和一個炮兵隊、一個重坦克連,斃敵中校營長以下官兵129名,俘敵副營長以下459名,其中不乏廓爾喀雇傭軍。此外,還繳獲各種火炮20門、坦克18輛、汽車48輛及其他軍用物資一部。

*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印度派出了最擅長白刃格鬥的廓爾喀部隊和錫克部隊。這兩支部隊曾被西方軍隊吹噓為白刃戰天下無敵,其兇悍善戰的形象,令敵人聞風喪膽,被外界譽為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雇傭軍。當年11月,解放軍切斷西山口至邦迪拉的公路,使南逃的印軍第62旅落入埋伏圈。在白刃戰中,急於逃脫的印軍廓爾喀士兵被我人民解放軍的三棱刺刀殺的丟盔卸甲,抱頭鼠竄。經此一戰,印軍的戰鬥精神被解放軍徹底打垮。從此,再也沒有任何廓爾喀士兵敢於挑戰解放軍的刺刀!

當然,對於印度來說,廓爾喀部隊戰鬥力絕對非常強悍。如果廓爾喀人鬧獨立,拉起一支武裝搞遊擊,必定會讓印度政府相當頭疼——在印度東部,一直都有大批遊擊隊,印度政府曾多次投入大量準軍事部隊、特種部隊和各式武器進行圍剿和掃蕩,尚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如果廓爾喀人加入,將更加難以應付。

4,動亂

印度各邦之間的關系本就非常鬆散,凝聚力差,而且印度也有按語言建邦的傳統,有獨立建邦要求的地區遠不止大吉嶺地區一個,再多一個“廓爾喀蘭邦”,應該也算不上什麽新鮮事。

對這些獨立建邦訴求,印度政府早就了然於胸,卻仍然不願妥協,為什麽?

原因在於:如果廓爾喀人願望達成,那麽按語言建邦模式就可能會被更多部族複制。別忘了,在印度,超過百萬人口使用的語言就有30多種,超過1萬人使用的語言有100多種,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方言。

換言之,在印度這地方,如按語言劃省,那就是個坑,後患無窮。

這個坑是誰埋下的呢?當然是英國!

為了保證自己這份最大殖民資產江山永固,在劃分印度各省和土邦邊界時,狡詐的英國殖民者一直在玩平衡術。

然而,印度人把英國的“平衡術”玩壞了!

1920年,國大黨將“按語言原則劃省”作為一項重要目標寫入綱領。

使用同一語言的居民區劃入同一個邦,導致印度版圖內邦的數量從獨立時的16個增加到了28個,另有7個中央直轄區。

這種劃分方式不僅阻礙國內跨地區貿易發展和勞動力流動、打亂原有產業布局,而且不利於培育國民高於地方的國家認同,國民首先認為自己是泰米爾納德人、西孟加拉人、旁遮普人、馬哈拉施特拉人等等,然後才是印度人。

在平時,這會激勵政客們的分離主義動機;一旦國家有事,會給地方分離主義者提供極大便利。

同時,印度某些邦體量太大,實際上具備了獨立建國的條件。如北方邦人口接近2億,進一步加劇了上述矛盾。

實際上,早在1980年代,南印度四邦建立“達羅毗荼聯邦”、旁遮普建立“卡利斯坦國”等獨立主張就曾在印度政界登堂入室。英迪拉·甘地在1980年大選中當上總理後,毅然出動槍桿子鎮壓了錫克人,再賠上自己的生命,才終於平息了這一輪分離主義浪潮。但是,一批地方政黨仍在這一輪風潮中亮相,國大黨多年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在這種環境下,按語言原則劃分行政區比貫徹地區制衡原則,更能有效動員群眾開展政治鬥爭和競爭選票。當初,印度按語言劃分邦界是從安得拉邦打開突破口的,此先例一開,印度政府就再也無法遏制按語言原則劃分邦界的壓力,相關暴力衝突和爭端此起彼伏:

*1949年,老國大黨人波提·斯利馬穆盧在馬德拉斯泰盧固語地區掀起運動,要求建立泰盧固語安得拉邦。1952年,斯利馬穆盧絕食58天後餓死,在泰盧固語地區引發大規模騷亂,尼赫魯在斯利馬穆盧死後第四天被迫宣布設立泰盧固語的安得拉邦。

*1956年1月,由於孟買邦內操馬拉地語的馬哈拉施特拉居民不滿與古吉拉特語地區繼續在一個邦內,孟買市爆發騷亂。3月,政府被迫讓步,決定將孟買邦分割為古吉拉特、馬哈拉施特拉兩個語言邦,隨後又在馬哈拉施特拉居民壓力下決定將原計劃作為中央直轄區、5年後再定歸屬的孟買市劃為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結果又在古吉拉特邦引起騷亂。

馬哈拉施特拉邦設立後,其內部存在的那格-維達爾巴分離主義運動就倍受激勵;安得拉邦設立後,要求分割該邦新設特侖甘納邦的運動和暴力沖突隨之興起,其領導人在2009年效仿斯利馬穆盧絕食,逼迫聯邦政府同意正式啟動分邦程序;受此鼓勵,北方、比哈爾等邦內部要求設立新邦的分離主義運動也水漲船高……

所以,印度當今的內亂是從娘胎裏就帶來的。

這毛病,難治!

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