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北宋為什麽不能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 [打印本頁]


中國歷史上,漢民族與遊牧民族作戰,似乎總是受制於馬匹短缺,這一現象在北宋表現得尤為突出。很多人認為,北宋的軍事實力孱弱,與沒有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有很大關系。可是北宋為什麽不能建立這樣一支騎兵部隊呢?宋朝是中國歷代王朝中經濟最發達的,為何供養馬匹的能力,尚不及遊牧民族?

答案就是城市規模的擴大,令飼養牲畜變得昂貴。

在農業社會的初期,人口相對土地來說,數量很少,人類只能耕種生活區域周邊的很少一部分土地。那時,其餘的土地都是天然的牧場,各種牲畜在上面啃食牧草,自由生長。附近的農民(也是牧民)獲得一頭牲畜,幾乎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既不用栽種牧草,也不用餵養牲畜,更不需要為了得到牲畜而放棄生產糧食。

後來,隨著耕種的熟練,農(牧)民們生產的天然物產,除了填飽自己的肚子之外,還有剩餘。這些生產剩餘,與其任其腐爛,不如用來交換一些生活用品與奢侈品,以提高生活品質。於是,手工業者出現在農田周圍,他們用天然物品為原料,生產手工制品,並用手工制品與農(牧)民交換食物。

隨著農業天然產品產量的不斷增加,食物與手工業原材料的價格下降,使各種行業的手工業者越來越多。這些不同行業的手工業者也需要互相提供產品,因此,他們為了減少交易成本而盡量彼此靠近——手工業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生產天然物產的農(牧)民,居住在城市外面的田野上,形成農村。農村與城市的這種天然物產與手工產品的貿易,就是交易的最基本形式。

當城市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食物的生產,首先必須滿足人類對熱量的需求,其次才是對質量的需求。同樣大小的土地,生產的糧食所提供的熱量,遠遠高於牲畜,即使在用最上等的牧場與普通品質的農田相比也是如此。當城市對熱量的需求增加時,對糧食(低端食物)需求的增長必然高於對牲畜(高端食物)需求的增長,糧食的價格會上升。農(牧)民出於獲得更多利潤的考慮,會將最臨近城市的一些天然牧場改良成農田,用以生產更多的糧食。

農(牧)民對土地的改良,一定是從城市周邊開始,逐漸向遠離城市的地方擴展,而不會從遠離城市的地方開始。因為相同品質的同一種商品,在同一市場上,只要數量也相同,售價必然也是相同的;距離市場越遠,則需要承擔的運輸成本就越高,獲利也就越少;距離市場越近,運輸成本就越低,獲利也就越大。牲畜的生存空間,會被城市對食物熱量的高需求而向外推,逐漸遠離人口聚集地。

由於牲畜生存的地區已經距離城市非常遙遠,要把牲畜運送到市場上,需要很長的距離。牲畜的長途運輸,成本比長途運輸糧食,還要高。死掉的牲畜和奶制品無法長時間保持新鮮,長途運輸到市場時,往往已經不具有任何價值。

活的牲畜還需要足夠的牧草。牧草體積龐大,也無法碾壓成粉末,運輸一萬斤牧草,比運輸同等重量的糧食要使用更多的人力和交通工具。這麽高的運輸成本,抵消了利潤,使得幾乎所有人都不會考慮在距離城市遙遠的地方刻意種植牧草來蓄養牲畜。

隨著牲畜在城市中變得稀缺,對牲畜的需求會重新上升,牲畜的價格也會重新上漲。這種價格的上漲,會激勵農(牧)民重新將城市周邊種植糧食的農田改為種植牧草的牧場(而不是在距離城市很遠的地方放牧)。但是這種牧場的數量必然有限——因為當農田減少時,糧食的價格又上升了,又會有牧場改成農田。城市周邊的土地會達成一個均衡狀態——絕大部分是農田,小部分是牧場(當然還有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這裏不作論述)。

這一小部分牧場產出的牧草,是無法維持一支足以抗衡遊牧民族的騎兵隊伍的。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手工業最繁榮的時代之一,這種繁榮必然帶來許許多多規模巨大的城市。城市規模與密度的提高,使未經改良的天然牧場變得稀少,牲畜只能在那些人工種植牧草的牧場上生存。牧草的缺乏與昂貴就嚴重限制了牲畜的數量。

如果北宋強行增加牧草的種植面積,就會以國民的饑餓和工商業萎縮(糧食的昂貴增加了手工業者的生活與經營成本)為代價,這些代價就是蓄養牲畜的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是為了完成一項目標而放棄的最高價值,這種成本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一個目標的實現,都有它的機會成本。但這種成本也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

“要求”北宋建立一支高效而龐大的騎兵部隊,就是忽視機會成本的體現;維持那支騎兵部隊的成本,絕不僅僅是養馬和訓練所消耗的錢糧那麽簡單。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蓄養牲畜的成本差別,就是機會成本的差別——遊牧民族沒有城市,或者只有很小規模的城市,他們生活的地區遍地是天然牧場,在這些地區,蓄養牲畜的機會成本微乎其微。

城市規模的擴大,是農耕業發展的結果;城市規模的擴大,增加了蓄養牲畜的成本。遊牧民族漢化以後,他們曾經引以為傲的騎兵部隊會迅速衰落。很多人覺得所謂的漢化,就是學習漢族的文化,是漢族的文化消滅了一個又一個遊牧民族。其實非也!消滅遊牧民族的,從根本上講是漢族的生產方式——農耕,文化侵蝕當然也發揮作用,但是居於次要地位的。

蒙元不肯漢化,表面上看是不肯接受漢族的文化,實際上,他們是將大片本該用於農耕以養活更多人口的土地,用作了養馬的牧場。雖然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保住了,但短短幾十年,糧食短缺的問題全面爆發,他們只能撤回草原了。

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