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曾祈殷料第六波疫情或日增數百宗 香港不應成國家防疫缺口 [打印本頁]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接受內地傳媒南方網訪問時表示,香港不應成為國家防疫「缺口」。曾祈殷表示,在決定是否應該放寬社交距離等措施時,先決條件就是疫情已經平緩,其次社會須實現較高的免疫水平。他認為,政府不會無視突發事件或者疫情反彈,貿然放寬社交措施,看似放寬但都必須有嚴格的防疫安排做保障。

曾祈殷判斷,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已過,在接下來的4個星期會逐步回落,預計到4月底時,每日的確診數字應該會低於1000宗。所謂「放開」,必須是「有計劃、有方針、有配套地去放寬政策」,比如在一些表列處所仍要使用安心出行和疫苗護照,才能被允許進入等等。他說「香港不應成為國家的防疫缺口。」。

至於會不會有第六波的來臨,曾祈殷認為,疫情反彈的風險一定存在,但可能是日增100至300宗的輕微反彈,通過疫苗接種和群體感染,在社區當中,對於新冠病毒Omicron的免疫屏障已經有相對較高的水平。

曾祈殷說,當前的抗疫工作仍要聚焦「三減」,即減少死亡、重症和感染。他說,死亡率偏高,主要是因為長者死亡率較高,其原因,一是因為他們中大部分沒有接種疫苗,或者還沒有接種完三針疫苗,死亡率相對較高。曾祈殷說,院舍長者免疫力弱,而且大部分人都有免疫系統疾病,一旦感染,輕症急速變重症。三是因為長者的免疫能力比較低,很多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有問題,患有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腎病,還有患癌症者,所以他們較容易感染,感染後康復也沒有那麼容易。四是因為在本輪疫情爆發初期,確診病例出現了爆炸式上升,幾乎癱瘓了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很多長者未能得到及時救治,這些原因最終導致長者死亡率激增。

曾祈殷認為,目前長者疫苗接種率仍比較低,是因為有些長者對疫苗仍有誤解。香港早期開展疫苗接種計劃,發生了一些接種疫苗後的意外事件,當時輿論聲音混亂,有關部門未能及時清晰說明這些事件是否與疫苗接種相關,導致很多長者或長者家屬反對接種疫苗,未來如何提升長者疫苗接種率,也是抗疫成功與否的關鍵。

曾祈殷指出,如果長者或者高危群組能夠在早期服用抗病毒藥,也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但第五波疫情證明,香港醫療系統在這方面的準備並不充足。他認為,在採購藥物及其它防疫用品方面,應該要「特事特辦」,但目前相關機制仍顯僵化,早前申請藥物採購耗時超過半年,當局要明白有兩手準備,即預防和治療手段都要齊備。

曾祈殷說,「首先一定要感謝內地醫護來到香港,和我們一起去打這場戰疫。」第五波疫情來得很快、很急、很嚴峻,的確要多方的努力才能渡過難關。「我們一定會和內地的醫護緊密合作,大家都是中國人,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曾祈殷認為,目前內地醫學水平很高,與香港慣常接觸的西方醫學相比,沒有太大分別。「更何況我們的目標都是救治感染了新冠的病人,大家的看法、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