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處理身後事排長龍 殮葬設備供不應求 倡建公營殯儀館應對... [打印本頁]


紅磡寰宇殯儀館於本月重開,惟過去2個月維修期間,業界難以租用殯葬禮堂的情況更甚,有先人延至離世後4至5星期才可出殯。綜合多位業內人士意見,現時殯儀館、火葬場及殮房數目皆不足以應付未來持續上升的死亡人口,認為政府重建或擴建既有設施方為上策。宏觀不少地區皆有設立公營殯儀館,除了讓社會低下階層以較廉價的費用解決殮葬困難,服務明碼實價也有助監管市場價格。有專家希望,港府長遠檢視整個殯儀業界的發展,甚或設立牌照制度規管從業員,提升業界的整體質素。

紅磡「寰宇殯儀館」於1978年落成啟用,當時定位為香港唯一的公眾殯儀館,及後由食環署招標經營,其最新營運權再次由東華三院投得,營運權於本月開始,為期5年。但隨着社會高齡化,多位殯儀業界人士均認為殯儀館、火葬場和殮房數目不足以應付死亡人口持續上升的趨勢。

社企「人生事」創辦人、殯儀策劃師明泰指,全港有7間殯儀館,但過去2個月為寰宇營運權的「交接期」,其他殯儀館的房間排期由以往2至3星期,延至4至5星期甚至更長時間。裕祥殯儀創辦人陳檵垣亦指,部分私營殯儀館會預留房間予合作的殯葬商,並不對外開放。

殯儀館以外,火葬場同樣有增建的需要。參考政府統計處數字,本港平均每年也有約5萬人死亡,即平均每日有近137人離世。然而,根據食環署的「網上預訂火葬服務系統」,每日開放供市民預約的火化時段數目浮動,由今日起計15天內,時段由128個至167個不等。

香港生死學協會總監梁梓敦指,6個火葬場中,位於長洲的設施使用量極低,其餘5個應付全港遺體的火化量,而現時先人普遍要在過世後2至3星期才可出殯。殯儀社企「一切從簡」創辦人伍桂麟直言,出殯時間延後會拖長家屬的哀傷期,政府覺得現時的火化爐未用盡,全因市民在傳統文化上要「擇日」,而令某些日子未有約滿。

伍續說,現時社會已復常,但公眾殮房及醫院殮房也長期不夠位,許多時候每格櫃存放超過1具遺體,唯有加快火化流轉率以縮短遺體逗留在醫院殮房的時間。

部分家庭會「從簡」在醫院出殯,但陳檵垣形容,美中不足之處在於並非所有醫院有正式的禮堂,只有露天空地放置一張枱作儀式,讓人感覺不太「得體」。伍桂麟亦言,希望政府優化現有基礎設施,撇除重置後的富山公眾殮房,域多利公眾殮房及葵涌殮房只提供一個半露天、不太「企理」的位置進行醫院出殯,「如果3個公營殮房都可以跟富山殮房的質素『睇齊』,對於基層市民是一種安慰。」

「低消」3萬元 基層難負擔

除了設備供不應求,設立公營殯儀館更大的原因,在於讓社會低下階層也能以較廉價的費用解決殮葬困難。梁梓敦指,使用殯儀館出殯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最低消費可能要3萬元至4萬元,綜援、基層家庭根本沒有能力支付殮葬費,變相剝削了市民的選擇,「就算多想在殯儀館舉行儀式,基層也沒有這個機會。」他指,坊間固然有其他出殯選擇,例如部分醫院內設有小禮堂供家屬短時間借用,惟空間小容納人數不多,也只可舉辦簡單儀式。

據了解,東華三院設有免費殯儀服務。東華三院回覆指,相關服務免卻了靈堂租用費、火葬費、死亡證辦理費用等,家屬無需自掏腰包繳付,院方每年提供近200宗相關服務;相關申請手續簡單,申請人只需提供基本資料及文件,並獲註冊社工推薦及核實,便能獲批。現時政府亦有為領取綜援人士提供殮葬費津貼,社署回覆指,津貼上限與緊急救援基金下的殮葬補助金額掛鈎,並依據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調整,上限已於上月1日上調2.3%至17180元。業界指,相關津貼理應足夠辦理最簡單的出殯儀式。

惟有不願具名的殯儀業人士透露,行內有不法商人「打蛇隨棍上」,仍然會收取客人相關費用圖利,「這些措施到底能否幫到人?」他直言,倒不如直接在有條件下免場租,甚至規定租用家屬的支出上限,以保障基層市民。

津貼夠辦最簡單出殯儀式

儘管現時有為基層人士提供殯葬津貼,梁梓敦亦指,「總會有人覺得,坊間有殯葬服務為有需要人士而設,基層不認知才有殮葬困難,但長遠可否有公營殯儀館,專門為基層家庭服務?」

事實上,香港以外不少地區都設有公營殯儀館,有殯儀從業員建議借鏡外地做法。明泰舉例,台灣市政殯儀館每月都會為無人認領的遺體進行聯合公祭,在一個大禮堂停放4至5副棺木,供人悼念。

九龍公殮可改為市立殯儀館

據了解,目前九龍公眾殮房只在某些日子才會用作緊急臨時儲存遺體的設施,故一年只會開放3至4星期。明泰認為,隨着不同殮房重置,整體遺體存放容量也會增加,加上重建寰宇需時,建議港府考慮改組九龍公眾殮房為市立殯儀館,並參考台灣不設家屬「守夜」、只作簡單告別儀式就把遺體火化的做法,紓緩殯儀設施的壓力,「殮房外有很大片空地,或可擴建3層高的殮房,讓更多低收入家庭可以廉價租金租用禮堂數小時。」

食環署回覆指,若然15天內的火化時段全數獲預訂,署方會即時加開時段以應付市民需求,配合市民大眾希望盡快安排先人火化的期望,而盡快處理遺體亦同時符合公共衞生方面的要求。署方續說,全港持牌殯儀館靈堂過去3個月的平均使用率約為78%,而過去5年,全港持牌殯儀館的禮堂平均使用率約為74%,加上醫院提供的告別室,整體而言仍可應付需求,現時沒有計劃改變紅磡市立殯儀館提供服務的營運模式。

公營殯儀館唔易做 宜設牌照制度加強信心

有業內人士指,政府若要設立公營殯儀館,需要先解決經營模式及人才等問題,也希望官方設立牌照制度規管從業員,讓公眾對行業更有信心。

裕祥殯儀創辦人陳檵垣回溯歷史,紅磡市立殯儀館當初因為官方欠缺專業知識和經驗去營運,導致虧蝕及經營不善,最後轉為對外招標,「如果政府有意取回經營權,有甚麼方法可以確保歷史不再重演?」他指,經營人員要有相關經驗和知識,了解行內營商模式、殯儀業之間的合作條款,公營或未必做到,也會影響行家會否租用公營殯儀館。

他舉例,有殯儀館跟殯儀公司合作,假設每個月轉介30宗個案租用靈堂,就可享有特別折扣,「私營可以做到這種合作模式,但公營或會被詬病私相授受。」他指,從商業角度看,殯儀公司日後光顧公營殯儀館沒有優惠,有機會叫客人選擇其他殯儀館,甚或有目標地介紹殯葬服務,「當公營殯儀館少被租用,業界或認為是因為館內設施及服務不如其他殯儀館,最後租用率不似預期。」他直言,客人對殯儀館的認識不多,需靠殯儀公司介紹,若殯儀公司沒有介紹,公營殯儀館難有實質用處。

他指,政府向來不太干預殯儀業界,若然設立公營殯儀館,期望能夠「順水推舟」設立牌照制度作出規管,取得牌照才可租用公營殯儀館,相信業界及公眾都會更有信心。

提升死亡質素 專家:要人人平等

參考英國研究組織發表的《死亡質素指數報告》,香港排名由2015年的第22名,躍升至2021年的第9名,惟有業內人士坦言,報告的評分準則剔除了香港的弱項,不能直接作出比較,而要提升「死亡質素」,應達至人人平等,不論貧富也能選擇心儀的殯葬服務。

香港生死學協會總監梁梓敦坦言,單純看結果會覺得香港很厲害,但報告的評分準則有所不同。他解釋,首兩次排名只有5項評分準則,香港在「社會參與度」表現最差,僅在80個地區中排第38名;而第3次排名雖增至11項評分準則,卻排除了「社會參與度」。他指,近年社會更積極推廣生死教育,也有更多臨終服務相關的項目,但客觀而言不能單憑評分一概而論。

撇除評分準則,要提高本港「死亡質素」,梁認為,逝者和家屬都不應因為經濟能力而影響到其獲取服務的選擇和權利,「不論男女老幼、貧窮富裕、宗教及種族背景,任何人臨終時,都應該有同樣的選擇權。」

星島日報